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
「我姓始祖」自入黔以來,清朝道光年間就在修文縣廣城率先籌建了『義門陳氏宗祠』,由於歷史原因早已不復存在了。現在,我們倡議重建『入黔義門陳氏宗祠』,不僅是為秉承忠孝悌愛的家族精神,同時也能為這裡的百姓增收致富」。5月19日,位於貴陽市修文縣大石鄉大屯村村委會會議室內,來自貴州多地的近百名陳氏宗親就如何建設貴陽「入黔義門陳氏」文化產業園項目展開深入討論與交流,大家一致表示,對建設該項目充滿信心。
陳姓由來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歷時4700餘年的陳氏家族世系延續了150餘代。目前,在中國的姓氏中,陳姓是全國第五大姓,在國內有7000萬人。
「義門陳」,古代文明之典範
「義門陳」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載世上無雙。」義門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罕見和神奇的家族,十五代同堂、歷時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3900餘口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而食,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創造了族產共有、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人間奇蹟。唐僖宗時就有詩讚:「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知唯有義門陳」。義門陳不僅構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古代和諧社會,早於西歐烏託邦理想主義社會600多年。
當時時興一夫多妻制,但義門陳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一旦違反,將被視為不肖子孫。義門陳重視教育,獲得巨大功名,多次受到唐宋朝廷的優遇和旌表。
由於家族過於龐大,嘉祐7年(1062),在朝廷重臣文彥博、包拯、範師道、呂海等的建議下,宋仁宗專門針對義門陳頒發聖旨要求「分家」。將聚居在一起的義門陳派出291個代表,拆分為291個莊,分遷到全國72個州郡144個縣,隨即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遷到新定居地後,家家門口都遵照祖訓,掛起「義門」燈籠。目前全世界的陳姓人口中,大約70%源自義門陳,有「天下陳氏出義門」的說法。相關數據顯示,目前義門陳氏後人有4000多萬。
倡導建設貴陽「入黔義門陳氏」文化產業園
姓氏文化是華夏兒女的奮鬥史和發展史,每一個姓氏的傳承都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姓氏文化也是根文化。因此,傳承與弘揚姓氏文化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貴州現有陳姓人口約在200萬以上,均為義門陳氏後人。能在貴州建設「入黔義門陳氏宗祠」一直是各陳氏宗親的共同心願。為此,在前不久,由陳佳、陳長江、陳享福、陳鵬等陳氏宗親自行組建了「貴陽入黔義門陳氏理事會。」此舉得到當地政府和各地陳氏宗親的大力支持。該理事會目前領導班子有近二十人,會員近百人。
「我姓陳,我驕傲,我自豪,我擔當,我奉獻。」貴陽「入黔義門陳氏」文化產業園理事會會長陳長江說,義門陳氏宗親為建宗祠、續家譜、促發展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目前,各項各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進行。
項目選址為何在修文
通過大家長時間的考察選址,多方對比後最終確定在修文縣大石鄉大屯村建設「入黔義門陳氏」文化產業園。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一方面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民風質樸,有發展潛力;另外這裡的人大部分都姓陳,在這裡建設入黔義門陳氏宗祠,大家都支持,自願將土地拿出來入股……」陳佳說,貴陽「入黔義門陳氏」文化產業園的理念是聚人、聚心、聚財。
大屯村四面環山,風光旖旎,位於六廣河風景名勝區內,山水田園相融,有耕讀傳家義門文化,巖書,古遺址,古樹,布依文化等。與黔西縣屯江村隔河相望,烏江水系六廣河村前穿過,土地面積1400餘畝,山林覆蓋面積165.93公傾,3個村民組,共249戶,773人(其中布依族600多人),村內的常住人口339人,百分之八十均為陳氏族人。
該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長達320天,有貴州「小海南」之美稱。平均雨量1000―1250毫米,適宜較多果產、農作物生長。目前,當地的果蔬種植有幾百畝,民風民裕淳樸和善,交通便利(可選水路與陸路到達),有較好的觀光基礎和旅遊開發價值。
據了解,「入黔義門陳氏」文化產業園項目將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學」等七大要素,依託當地的優勢資源,採用「三統一」(即:統一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模式,通過農旅「聯姻」,以文化為基礎,發展特色種養植業,將農產品變為旅遊商品,帶動當地百姓就業致富,從而實現宗親文化與宗親經濟的完美結合。
據介紹,該項目建設費用預計在1億元以上,採取公司化運作,並已成立貴州入黔義門陳商貿有限公司,將以公司統籌、合資共建、股份回報、自原入股共建、共同參與、共同受益的全新股份制模式運營。其中,優先邀請陳氏宗親入股,此外,大屯村民的土地流轉費按照兩倍折價入現金股。
該項目具有合法性、公平性和公開性,預計年內開工建設。
貴州陳姓的祖輩 陳友諒
提到陳姓,大部分人都會說『我是陳友諒後人』,情況是怎樣?根據陳姓有關資料,現把貴州的陳友諒說一說:
第一個陳友諒:
明朝初年貴州貴築人(現貴州貴陽清鎮市人),他的後裔有斷頭譜之說:乃陳景先之後,陳景先生子陳亶、陳相,祖籍不明,陳亶於明末入黔,在貴州娶馬氏生三子即大金、大道、大玄。另有《陳氏春秋》一書,作者違章而著,"陳理字景先,乃漢王陳友諒之次子,陳亶乃陳景先之子"(註: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陳大金強佔父親的紅鬃白馬,去投水西宣尉司安邦彥首下為官,後人有詩為據,"長房人金起黑心,棄漢投彝去安坤,將馬盜送安邦彥,瞞了宗支變彝人"。娶馬、王氏生了有百、有千、有萬。陳大道,娶劉氏、盧氏,生子有亮,亦說友諒,字萬譚,友林、友興、有仁(註:該族系把這個友諒視為漢王)。
陳大玄娶馬氏生君鳳、君澤、君美,因陳、郭二姓是姻親,清初,郭雲忠犯欺君罪,九族該誅,大玄將幼子君美代替雲忠之幼子郭子元作夭亡,子元為報其恩,繼陳姓十一代由良字派復郭,家龕上有"郭陳"為祭祀。這個陳友諒亦說陳有亮,娶馬氏生六子,即:書、秀、贊、功、珍、緯,多居於貴州的安順坪壩兩縣(註:這支陳氏,源流失考,於公元1999年春,族人代表曾到江西等地考察不出,於2000年,本族陳先偉纂修《陳亶公宗譜》不作實事求是,亂搞移花接木,錯誤地把明末時期的陳景先接在北宋時期義門火巷莊內,把北宋人陳景賢演變為自己的血緣祖陳景先,相隔480多年的距離,荒唐地自稱火巷莊陳氏
這個陳友諒各個支系族普記載:這個陳友諒,是1381年出任雲南兵槍道臺、1382年落籍貴州貴築縣的陳亶公二房長孫,在貴州已經傳至24代(如果是清初人現在不會下傳這麼多代),生於明朝永樂初,跨過洪熙等朝,後代特別多,也特別興旺發迖,現在在貴州後代7萬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貴州貴陽市、清鎮市、安順市、平壩縣、普定縣、長順縣、紫雲縣、黔西縣、大方縣、納雍縣、織金縣、鎮寧縣、納雍縣、織金縣、六枝特區、關嶺縣、鎮寧縣、普安縣、威寧縣、赫章縣等縣市。 其堂兄即陳亶公的長房長孫陳友百(即葬在貴州六龍老蒙山的貴州傳說中陳友德,幕碑被破壞後翻修,譚榮璋書法家寫為陳友德,遂以陳友德流傳下來),比友諒稍微長,是明朝的水西宣尉使司的大員,相當於從三品。友百(友德)的大員,相當於從三品。友百(友德)的下生三子:陳明(後代現還未上普),陳志、陳意,簡單氏系如下: 亶公-大金-友百(即友德)--陳明-(未入普)-陳志-廷棟--廷梁-陳富-文珍--文彬-陳恩-其愚-其蘊-陳緯-陳經-陳統-陳緒-陳瑾-陳紳-其策-陳源-天祥-天福--天壽--陳意-廷柏--廷槐-陳貴-仕仁- -世祿-世傑 -陳輔-仕榮友百(友德)下6代孫子陳恩生於1552年,從1572年起開始輔佐安家三代人:安國亨、安疆臣和安堯臣兄弟、安位長達44年,是水西宣尉使司中的總理,相當於正三品,於明朝萬曆1616年去世,1617年立幕碑,其子陳其愚在1622年水西宣尉使司安邦彥反對明朝的戰爭中被殺,陳其愚的兩個弟弟陳其蘊和陳其策的後代現生活在納雍和織金兩縣,興旺發迖。友百公(友德公)曾孫陳貴是明朝明朝中期的進士,其後代現居住在貴州省織金縣以那架巖豐口有一支。陳恩弟弟陳源,生陳天祥、陳天福、陳天壽,後代現居住在貴州省織金縣。
第二個陳友諒:
清末貴州織金人,世居貴州省織金茶店鄉,系第七個陳友諒的二弟陳友林之七世孫,他的父親陳世能,娶李氏生三子:即友諒、友敬、友霖。這個陳友諒是地頭蛇是一個不好惹的人物,娶李氏無子,卒葬茶店鄉跑瓦土公路旁,石墓有碑記,"侄孫敬立",(註:貴州民間竟把這個無後嗣陳友為漢帝陳友諒無嗣)。(引自吾族族譜及陳友諒碑文實錄、
第三個陳友諒:
1382年入黔的陳亶公的第8代孫子,生於在明朝嘉靖隆慶年間,跨過明朝萬曆年間,氏系如下:陳亶公--陳大道--陳有星--陳萬昌--陳福蘭--陳應世--陳世昭--陳友諒(其有長兄曰有貴、有亮排第二,三曰明開、四曰明揚、五弟曰有雲),取何氏、魏氏兩夫人,生子陳洪英、陳洪章(其兄陳有貴生子:陳洪江、陳紅元、陳洪貴、陳士學、陳洪卿)。其後裔現居住在貴州水城縣、大方、納雍小多拱一代。後代: 1.洪英、洪璋;2.正才、正奎、正剛、正倫、正坤、正國、正全; 3.文有、在朝、紹雲、恭舉、在元、紹俊、紹傑、文達; 這個陳友諒現在已經下傳到11--17代不等。
第四個陳友諒:
陳亶公的第11代孫子,從陳亶公以下垂直氏系:陳亶公--陳大道--陳有亮--陳書--陳志道--陳賢--陳福齊--陳可將--陳應舉--陳士忠--陳友諒,這個陳友諒,生活在明末清初左右,其後代沒有上普。起"友"字輩的親、堂兄弟共61個,起"有"和不起"有"字輩的同輩兄弟共235個。這個陳友諒系"亶公--大道--有亮"這個友諒的第9代孫子。其兄弟現在已經下傳到10--15代不等。友諒行1,其下親兄弟依次:友德、友漠、友佩、友其。
第五個陳友諒:
明末江西泰和人,系義門果石莊始祖陳思洪之二十二世孫,上自陳胡公為107世孫,陳友諒與四弟陳友謁於明末萬曆十年一同響應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縣大橋鄉永樂村陳家灣遷徒貴州黑洋大箐牧墾定居,住貴築谷池裡五甲,在貴州傳播漢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商品、改變貴州新天地,其繁衍垂直世繫於後:義門果石莊分莊始祖陳思洪下傳——實——滿——仁吉——仕通——世奇——宗顯——邦治——忠彥——德昭——朝威——日華——叔翔——仁遠——子宜——紹祖——雲翔——茂叔——仕先——獻勝——伯倍——友諒。伯倍公娶柯氏,生子友言,友訓,再娶劉氏,生子友諒、友謁、友話,共生五子,友諒排行佔三(引自江西老總譜《伯宣公宗譜》卷二)。陳友諒在江西娶張氏:生三子,長思周、次思義、三思源,入黔後生五子,即思才、思龍、思鳳、思先、思玉,共生八子。思周后裔繁衍於清鎮、大方等地,思義官遷雲南昆明,思源官遷四川樂山府(部分後人復遷貴州),思先、思玉改柯姓未歸宗。其他的分散於貴州各地。陳友諒、張氏歿葬貴築縣谷池裡五甲,小地名羊子窩犀。
以上陳友諒為貴州各陳姓的祖輩,但有一事必須聲明:據有關資料顯示,第五個陳友諒的後裔們有的已經錯認了祖宗,已把自己果石莊的陳友諒錯成了景先的後人,希望這支友諒的後裔們認真查看自已的世系,再不要錯認祖宗了。
各位陳氏宗親們
看到這裡,心裡是不是有些小激動呢?
我姓陳,我自豪,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