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
只要天氣晴好
家住河源市區東江灣公園附近的張女士
都會到公園慢跑
在運動中迎風欣賞東江美景
自東江灣公園開園以來
越來越多人像張女士一樣
喜歡來公園運動、散步
河源系統規劃構建空間布局均衡、規模合理的綠色城市生態體系,市民可以「推窗即見綠,出門就進園」。
80個公園
河源公園城市建設按下「快進鍵」
自2009年開始,河源市即著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按照「一環、二軸、多點、網格化」布局:一環,即桂山、梧桐山、筆架山等城市外圍綠地構成的環城生態綠地;二軸,即東江、新豐江沿江岸線組成的以景觀、休閒、旅遊、生態為主的城市景觀軸線和生物通道;多點,即鑲嵌於城市中的30個大型「骨架」公園;網格化,即以河流綠化帶、道路防護林、林蔭大道等「綠色廊道」為脈絡,以休閒公園、花園、小遊園為節點的網格化綠地。為了更好地體現「園中建城、城中建園、人在園中」的理念,《河源市公園城市專項規劃》還對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帶狀公園、街頭綠地等各類公園綠地進行了系統規劃,形成了空間布局均衡、規模合理的綠色城市生態體系,市民可以「推窗即見綠,出門就進園」。
濱江大道段、萬綠湖大道段等15條綠道約51.3公裡陸續建成,串聯起東江畫廊風景區、龜峰公園、恐龍文化公園等城鄉綠色資源,與公交、步行自行車慢性交通系統相銜接,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綠色出行的場所和途徑,一種低碳出行、運動健身、領略自然風光的休閒生活新方式,正在這裡盛行。
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河源上上下下的共識與行動。河源市委七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築牢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秉承生態至上理念,河源不斷深入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致力於營造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的現代化都市,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河源市2018年啟動了規劃至2035年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精心謀劃「一主兩副四組團」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強化中心城區核心帶動作用,從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綠色灣區美麗灣區、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功能培育等五個方面,重點做好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度對接。為此,河源市見縫插綠,改造建設了茶山公園、幸福小區、新江健身公園、火車站廣場等25個公園,使得全市公園整體布局更加均衡合理,滿足周邊市民的休閒需求,形成了以休閒公園、健身廣場為骨架的網格化布局。
河源市從零零散散建設城市公園到系統打造公園城市,在公園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該市大大小小的公園有近8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43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9.25%,綠化覆蓋率42.46%,並以公園為載體,融入更多客家文化、人文故事、科普宣傳等內容,打造人文與自然一體,美貌與氣質並存的城市公園,河源正變得越來越宜業宜居。
美麗的河源文化廣場。
「百街千巷」綜合整治
河激發背街小巷活力
城市公園關乎整座城市的形象,背街小巷則關乎廣大市民的居住環境。2018年以來,河源市加快推進「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作,越來越多的老舊背街小巷煥發新活力,「顏值」大提升。
位於源城老城區翔豐商業廣場附近的竹園路一帶,原本外觀破舊,汙水橫流,時常可見垃圾亂堆亂放。如今,排汙排水管道改造完成,重新硬化的路面鋪上瀝青,建築外立面改造完工,米黃色外牆和仿古門框等,處處彰顯客家韻味。
竹園路舊貌換新顏是河源大力優化城市環境的一個縮影。河源市計劃用3年時間(2018—2020年)實施中心城區「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逐步對中心城區1234條普通街巷進行綜合整治,每年打造1個示範街巷。其中,源城計劃3年內對上城街道、新江街道、東埔街道、源西街道及源南鎮轄區內的1058條街巷進行綜合整治,以求實現「街巷整潔有序、服務便民完善、形象美觀大方、文化彰顯特色」的整治目標。
【來源:河源生態環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