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鼓上學那會,我的朋友和同學之中一下子多了許多「身份特殊」的人,那便是法師。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這是一件特別酷的事情,也會莫名地以為自己有了很多座「靠山」。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法師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動力和溫暖。法鼓山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或者說是大家彼此之間達成的一種默契和共識,無論在山上何時何地與何人相遇,相互之間都會合掌問訊,並道一聲「阿彌陀佛」。雖然,我並沒有做過統計與哪個人相遇次數最多,但在大腦中卻默認是覺心法師。
法鼓山夜景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雖從未深入了解過彼此,也未曾促膝長談過,但他還是在我法鼓的學習生涯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或許就是那一次次的不期而遇,以及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那些讚美、鼓勵我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即使處於陌生的世界,也總會有人會默默地關心著身邊人。這正是今天的社會所缺失的吧,即使素未謀面,也能夠祝福對方。覺心法師與我並非同屆,故也早我兩年碩士畢業。在那之後,他選擇繼續留在法鼓山讀博。所以在我畢業前,我們還是能經常遇見。令我佩服的是,他的碩士畢業論文在今年成書出版了。正是從這件事起,我猜想他一定有許多值得我學習和挖掘的地方。也許是法師的榜樣作用,讓我下定決心好好完成畢業論文。
法鼓文理學院一景(聚沙攝)
法鼓山來迎觀音(聚沙攝)
法師從小受其母親的影響,其母每日誦大悲咒及佛號若干遍,也時常從各道場帶回結緣的佛書,故在耳濡目染之下,很自然地對佛教產生了好奇。小學五年級時,他找到了正規的學佛空間,報讀了佛學班。而後每年都參加佛學營。大學時期乃是其學佛過程的轉折點,當時十分積極地參與佛學社團活動,包括短期出家、佛學班、弘法人員培訓課程;在思想上則開始接觸印順導師的書籍,深深為「人間佛教」思想所感動,發願未來生生世世來此人間行菩薩道、弘法利生。在大三那年,他下定決心出家了。這是我眼中的覺心法師,也是我在畢業後才開始慢慢了解的覺心法師。法師的腳踏實地與堅毅道心,讓我著實欽佩,所以才邀請法師為大家做一分享!
附:覺心法師所著《〈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之介紹(摘自網絡)
本書為法鼓文理學院優異生——覺心法師的碩士論文,從專家審查、作者修改、編校到出版,醞釀近兩年的時間。讓人矚目的是,全書旨在解開數個有關「般舟三昧」的千年謎題喔!
「般舟三昧」是印度大乘的重要法門,其特色在於無需神通,更不必等到往生淨土後,而是當下在禪定中見佛、聞法、觀空。《般舟三昧經》傳入中國之後,亦受到歷代祖師大德的重視,如慧遠大師專修般舟三昧,善導大師著有〈般舟贊〉,智者大師將之納入《摩訶止觀》。換言之,「般舟三昧」在印度、在中國佛教都有重要定位。
有趣的是,古德多以「三個月常行不眠」作為修持「般舟三昧」之方法,代代相傳,至今似乎被視為唯一途徑。然而,三個月完全「不睡眠」可行嗎?覺心法師對此提出質疑與反思:出現於《般舟三昧經》的「除睡眠」等詞指的是「二十四小時都不睡眠」嗎?「常行不眠」是達到「般舟三昧」的唯一途徑嗎?什麼人有資格「三個月常行不眠」呢?智者大師同意「完全不睡眠」的修行嗎?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有興趣,此書確實值得一讀。覺心法師以清晰的論點重新解析文獻資料,深入分析研究每個議題,徹底釐清《般舟三昧經》「除睡眠」的各種解釋。除了保留中國祖師對於「不睡眠」的單一解釋外,也提供經文另一種可行的詮釋。
此書精彩之處有四:(一)第二章,把《般舟三昧經》的修法化為一張「禪修地圖」;(二)第三章,從大乘經典追溯至早期《阿含》或《尼柯耶》對「睡眠」的定義;(三)第四章,發掘出早期經律徹夜不眠的例子,接著以當代三個禪修系統為鑑,融攝不睡眠之般舟;(四)第五章,考察出「常行不眠」之所以成為主流方法,是受到中國天台宗的影響。
全書不僅讓讀者從宏觀角度鳥瞰「般舟三昧」之整體修法及其演變,作者的論點清晰、文字流暢、邏輯分明,也很適合作為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範本。小編在此強力推薦給大家喔!
詳細請參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