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9月14日-18日,工程機械維修分會2010年年會在成都怡東國際酒店舉行。2010年年會將與首屆工程機械服務總監/經理高層論壇、首屆再製造發展論壇聯合舉辦。 本屆會議以「工程機械故障診斷檢測技術——工程機械技術服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工程機械再製造——工程機械技術服務企業的未來」、「工程機械售後服務——走向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為主題,來自協會、企業的各級領導專家參與論壇,並積極討論。 |
演講主題:再製造工程及其基本科學技術問題
主講嘉賓: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裝甲兵工程學院前院長、教授 劉世參
劉世參:再製造工程及其基本科學技術問題
引言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
200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開始實施;
2009年12月8日溫家寶總理對發展再製造產業作出重要批示;
2010年5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局聯名下達了《關於推進再製造產業發展的意見》。
2010年6月11日,國家發改委和中國工程院聯合組織召開了《再製造技術現場經驗交流會》。
國家一系列舉措表明:推動再製造產業發展已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之一。
報告主要介紹什麼是再製造?為什麼再製造?如何再製造(包括關鍵技術和相關政策)?
1 再製造工程的內涵及特點
1.1 再製造工程的定義
再製造工程的定義
再製造工程是指以設備全壽命周期理論為指導,以廢舊設備實現跨越式提升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進行修復、改造廢舊設備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總稱。
1.2 再製造的分類
1)恢復性再製造。主要針對達到物理壽命和經濟壽命的設備,把有剩餘壽命的廢舊零部件作為再製造毛坯,採用表面工程等先進技術進行加工,使其尺寸和性能得以恢復。
2)改造升級性再製造。主要針對已達到技術壽命的設備,通過技術改造、局部更新,特別是通過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改善和提升設備技術性能、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減少環境汙染。
1.3 再製造在設備全壽命周期中的位置
傳統的設備全壽命周期是「研製-使用-報廢」,其物流是一個開環系統;而再製造啟動了設備新的壽命周期,即「研製-使用-報廢-再使用」,其物流是一個閉環系統。這是對全壽命周期理論的深化和發展。
再製造在設備全壽命周期中的位置
1.4 再製造不同於維修
設備再製造與設備維修的主要區別
| 維 修 | 再製造 |
對象不同 | 運行中的設備 | 到壽命或技術落後的設備 |
內容不同 | 具有隨機性、原位性、應急性 | 全面恢復性能 |
執行的標準不同 | 執行修理標準 | 執行新機標準並進行性能提升 |
金標準:再製造產品的性能和保質期不低於原型機新品。
維修與再製造都是恢復設備性能的技術手段,都可對節能、環保做出貢獻。
1.5 再製造的主要特點
以報廢或落後的設備為對象;以尺寸、性能恢復和技術改造為內容;再製造後性能和保修期不低於原型機新品;成本低於新品的50%;與新機製造相比節能60%;與新機製造相比節材70%;與新機製造相比環保效益突出;充分吸納高新技術;採用正規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
1.6 中國特色的再製造
外國再製造廣泛使用維修尺寸法和更換新品法。
中國積極開發表面技術、攻克剩餘壽命評估技術,著力提升舊件利用率,對節能、節材、保護環境的貢獻更大。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維修分會2010年會專題直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