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貧富交換真人秀,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2020-12-09 騰訊網

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做有錢人真好!

從最近幾檔熱播綜藝看,大家對有錢人真是越來越寬容。虞書欣不用說了,欣欣子性格本身很可愛不假,群眾的有錢人濾鏡也夠厚,「有錢小公主,怎麼可能有壞心眼嘛」。

硬糖君難理解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讓黃聖依和楊子在被群嘲多年後,突然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

「黃聖依一看就是沒被生活欺負過的樣子」「姐夫對姐姐也太寵了吧」……就算網際網路記憶短暫,這位姐夫的火傳媒欠薪往事可也沒過去幾年,更別提聖依姐姐什麼與星爺決裂,走奧斯卡紅毯前突發暈倒的精彩操作。

當有錢人實在太好了。各種論壇命題裡,也少不了「如果給你2億、如果你中了5000萬、如果你和xx互換人生」(當年大家都是說中500萬的,通貨膨脹真是太可怕啦)的暢想。

富有是否有助於培養人的良好品性?「窮生奸計,富長良心」的觀點如今真是深入人心。貧窮是否意味著劣根性?天生的窮氣註定難成功、或發了財也有股不招人待見的憤懣氣,比不得天生「貴氣」?

面對綜藝裡越來越多的「展示型」富有,硬糖君倒是懷念起十幾年前一系列真正「貧富交換」的真人秀。

窮,是因為不努力嗎?富,又意味著幸福嗎?富貴的好處我們見多了,而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窮富翁大作戰》,結構性貧窮之思

這檔綜藝誕生於2009年,由香港電臺製作。節目組找來一眾富豪名流,沒收信用卡和現金,把這群富豪扔到城市貧民窟中,讓他們體驗4-7天的貧民生活。

「窮,就是你不努力」「只要奮鬥,一定能改變命運」,來體驗生活的富豪,大多是「努力論」的忠實擁躉,堅信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即使過上貧民生活也能逆風翻盤。

富豪們信心滿滿,可打臉總是來得這樣快。

「一代褲王」田元灝之子田北辰,哈佛大學碩士畢業,自己成立服裝公司後發展順風順水,將老爹創下的事業進一步擴大。田北辰自認是不靠父母、努力奮鬥的典範,只要有鬥志,弱者亦可變強者。

田北辰體驗生活的第一天,隔著屏幕硬糖君也能聽到他原有三觀碎裂的聲音。1.67平方米的籠屋,月租1350港幣,就是他的新住所。而這在香港籠屋中已經算較為「豪華」的一檔,畢竟肉眼可見沒老鼠、沒蟑螂、也沒有滴滴答答的漏水聲。

住得差不要緊,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田北辰的工作是清潔工,需要6點15分到崗,但趕早班地鐵時間來不及,坐13港幣的巴士又太貴。富翁每天的生活費僅50港幣,必須精打細算。

「交通費扼殺了窮人的生存空間。」田北辰在交通費與生活費進行了一番取捨後,發自內心地感慨。

倒垃圾、掃大街,是個人就會?田北辰的工作體驗一樣不輕鬆。垃圾桶太沉、垃圾太臭、工作效率低等等因素,讓這位開始還會吐吐槽的富豪漸漸沉默。和其他一臉呆滯的社畜一樣,苦熬等待著午餐時間的短暫休息。

一天下來,田北辰已經累得生無可戀,只想回到籠屋休息,但他的同事仍舊要去其他地方做工。在香港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許多人需要打多份工。在生存壓力之下,個人時間被無限壓縮,別說努力充實自己改變命運,僅僅是活著就已經要拼盡全力了。

富家女Juju和中產階級Eric則分別體驗了底層媽媽與流浪者的人生。所有的豪言壯語,在「沒錢」二字面前被擊個粉碎。

誠如節目中香港社區協會組織主任何喜華所言,貧困已經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窮人每天要做十二小時甚至十八小時的工才能養活自己。別說改善生活,就連規劃下禮拜做什麼都是種奢望。這樣的窮人,誰又有資格在他們面前輕飄飄地甩一句,「你有手有腳,為什麼還那麼窮?」

就連「十塊錢闖澳門」的賭王,也是富家少爺家道中落才有了成為傳奇的可能。如果他只是個九龍寨城裡最底層不過的混血兒,如今的我們還能看到四房十七傑的豪門大戲嗎?

《變形計》,富有成就健全人格?

香港有富翁體驗窮人生活的《窮富翁大作戰》,我們同樣有播出了17季的長壽交換人生綜藝《變形計》。

從最初的「全年齡角色互換」,到後來聚焦於未成年人。雖然《變形計》也為求收視走過彎路,但從這檔節目中,我們仍舊能夠窺見:富有並不意味著「有一張沒被生活欺負過的臉」、人格因不曾匱乏而更加健全。有錢,也會對人造成負面影響。

貧富青少年變形的案例太多,《變形記》在2007年國際禁毒日播出的特別企劃《愛,漫過灰色》倒是聚焦於兩個曾經是百萬富翁,如今債臺高築的男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湖南省祁東縣的餐廳老闆石延巖,靠著開餐廳成為第一批富起來的人,90年代就已經過上了金項鍊、金手錶、手拿大哥大的風光生活;另一個是來自上海的湯建衛,身家上億,錢多到用包裝好放在床底。

這兩位變形者的經歷、發跡過程、現狀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在90年代初沾染上毒品,且有著將近10年之久的吸毒戒毒史。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麼要去吸毒?因為太有錢,所以招來了毒販的覬覦。這兩位變形者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接觸毒品都是有人出於「好心」,稱老闆你太累了,這個東西提神醒腦,試試吧。

為了讓自己的精力更集中,事業規模更大,變形者接過了「好心人」手中的毒品,繼而千萬身家變成一小包一小包毒品,被揮霍個乾淨。石延巖因為吸毒敗光了自己的餐廳、家產,甚至把妻子和女兒的頭髮剪掉,賣50塊錢去換毒品。幾次戒毒又復吸導致債臺高築,只好靠著給別人打工炒菜還債。

湯建衛比石延巖稍微幸運一些。毒齡略短於對方,家底又厚過對方的他,在經歷了一番近乎扒皮抽筋的戒毒過程,甚至還因二次復吸被送去勞教一年半後,決定洗心革面,再創一番事業。不過財富大幅縮水的他,只落得一間麵館維持生計。

作為90年代就迅速積蓄起財富的人,金錢帶給他們的不只是風光的物質生活,還有毒販處心積慮設下的陷阱。窮固然是很慘,有錢人眼前的「坑」也不少,還可能被一拳KO出局呢。

在《變形計》中,對於有錢帶給人的負面影響刻畫比比皆是。早年的節目中,富二代依仗有錢專橫跋扈,甚至為非作歹的變形案例也不少。甚至有些人,即使在節目中通過變形一時間得到了改變,再度回歸熟悉的環境中,照樣固態萌發。

這幾年《變形計》可能是被罵怕了,也可能為了迎合社會情緒的變化,加上不敢擔加劇「貧富撕裂」的監管風險,這幾季節目都選擇一些小毛病不傷大雅,大體沒什麼問題的富家子弟參與變形,倒是更加劇了大眾對於有錢人的好感。

還是翻出以前的《變形計》好好看看吧,有錢就一定是謙恭有禮的「小少爺」,性子直但沒有壞心眼的「大小姐」?咱自己努力致富是對的,但對有錢人濾鏡真沒必要那麼厚。

《Rich Brother Poor Brother》,環境決定思維

當下國內的貧富之辯,說到底,包含了很多年輕人對原生家庭、成長環境、階層固化的個人情緒。

如果成長在一個更富有的家庭,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大不同?英國曾有兩檔貧富互換真人秀,一檔聚焦於家庭互換,一檔則是親兄弟互換生活,即《Rich Brother Poor Brother》。

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接受同樣的教育,看似擁有相同的生長環境了吧?親兄弟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弟弟大衛,住在破舊的房車中,孑然一身,靠著四處打零工賣苦力賺取生活費;哥哥伊凡21歲開始創業,從小本買賣開始一路滾雪球成為千萬富翁,坐擁豪宅的同時,一隻腳還踏入政壇。

因為生活境遇懸殊,伊凡與大衛近乎斷絕關係。節目組想盡辦法讓兩人再度見面並住進對方家中8天,觀察能否產生「化學反應」。

雖說大衛如今的落魄生活,有一多半原因是自作自受,比如吃不了苦,自由散漫。他的性格成因,又與他是家中的小兒子,被父母溺愛有關。但節目除了展現性格造成貧富差距這一淺層理由外,還是挖到了更深層的原因——圈層決定眼界與思維模式。

大衛因為窮,與他打交道的人也多是赤貧階層。這些人往往思想極端,對一切持否定態度,深陷其中的大衛,也跟著變得越來越偏激,認為「都是社會的錯」,繼而陷入一個越來越下沉的怪圈。

反觀伊凡,在通過財富積累步入更高圈層後,他接觸的人眼界更寬廣,也會為他帶來更新的知識、信息更新迭代,實現良性循環。在節目中,伊凡帶著大衛去參加過幾次富豪聚會後,大衛的談吐、思維模式明顯變化。

就像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在今日印度低種姓群體同樣有機會實現逆襲,但大多數人跟著大環境一起沉淪,永遠被拴在固有位置上;

美國的黑人群體也是一樣,多數黑人表示自己沾染毒癮、加入街頭幫派等,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原因。如果不過這樣的生活,自己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而有機會改變命運的黑人們,則多數搬離了過去的社區,也是為了擺脫環境對自己及家庭的影響。

在講述貧富家庭互換的《Rich House,Poor House》中,每月只能花170英鎊的利蒙一家與月開支達1500英鎊的費德思一家互換人生一周。百萬富翁費德思住進貧民窟,最大的感受就是環境太差,不僅有人在半夜大喊大叫,而且警笛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樂。

試想一下,身處一個周圍都是癮君子、罪犯、小偷的環境中,想要保持自己不被他人拉入泥淖,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無論國內還是海外,這些展現貧富交換、挖掘貧富差距深層原因的真人秀在10年前一度火爆,如今則悉數銷聲匿跡。不光內娛綜藝對有錢人極其友好,海外的《公主我最大》、《比弗利嬌妻》對於富豪的刻畫也逐漸變得單薄與片面。

與這種改變相伴相生的,是大眾的「媚富」心理日益濃重。細想起來,貧富交換的潛臺詞還是探討由貧而富的通路,而如今徹底的炫富型內容在社交網絡風行(綜藝、劇集等長視頻還是遮遮掩掩、由群眾自己解讀出來的,短視頻、直播則更為直接),或許因為:富有越來越值得意淫,貧窮卻越來越難改變?

相關焦點

  • 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的反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在《貧窮的本質》書中揭示出,貧窮的本質是窮人處於弱勢的發展處境。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並產生惡性循環。那麼,貧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今年是精準扶貧「收官」之年,接下來扶貧工作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重新審視貧窮的本質具有特殊的意義。
  • 跨代貧窮是什麼意思 中國貧富差距多大
    跨代貧窮是什麼意思 中國貧富差距多大時間:2015-01-23 12:27   來源:YY粉絲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年終獎?年初歲尾,許多人在盤點一年來辛苦所得的同時,也再次為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階層之間收入差距發出感慨。 不讓平均數掩蓋大多數。中國的貧富差距現狀究竟如何?
  • 《貧窮的本質》,富翁和漁夫的故事
    貧窮不僅僅意味著缺錢,它會使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1-富翁與漁夫的故事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說,洗耳恭聽。-2-貧富的區別同樣是在海邊釣魚的結局,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是什麼?區別就是:富人反脆弱能力更強,釣魚是他的休閒,即使天氣不好、收成不好,也可以釣魚;漁夫反脆弱能力弱,釣魚是他的生存所依,天氣、收成、疾病隨時都可能讓他遭受滅頂之災。
  • 社會交往的本質是信息交換,我們在工作場所交換什麼?
    社會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關於社交的定義,我想給你簡單的談談。社會交往是指個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交往、進行物質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從更深層次來說,所謂的社會交往本質上就是利益的交換。要討論的話題是:如果說社交的本質是利益交換,那麼什麼是職場社交的交換?在得到答案之前,讓我們看看小故事。國王和僕人的故事一天,國王找到了三個僕人,給了他們每人一袋金幣,他叫他們離開皇宮,把錢拿出來做生意,一年後,他帶著匯報他自己的成果回來了。
  •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班納吉:怎麼擺脫貧窮,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頒發給了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因為他們三人合寫了一部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他們在本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原來國內的「真人秀」節目都有劇本?真人秀的本質就是「秀」?
    導語:國內「真人秀」都有劇本?真人秀節目的本質就是「秀」?近年來,中國大陸颳起了一股「真人秀」的風潮,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和網絡平臺紛紛推出「真人秀」相關節目,也收穫了大量的粉絲和關注。「真人秀」是由「真人」與「秀」組成,在「真人」部分,沒人可以控制你的一言一行,參與者的性格也會暴露無遺。而所謂「秀」是指看點、笑點、哭點,必須有這部分存在才構成真人秀。因為沒人願意看平淡似水僅僅記錄生活的紀錄片。所以真人秀就像參與一場會議,聊什麼大概知道,也有「劇本大綱」誰會說什麼,卻不清楚。然後後期剪輯再「特別」一點,節目效果就出來了。
  • 電磁力本質上是光子的交換,可卻看不見
    在量子場論中,科學家們認為電磁力是由虛光子的交換產生的。那什麼是虛光子?根據量子力學的表述,真空並不是虛無的,整個空間中充滿了能量漲落。因為真空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虛粒子對,虛粒子僅存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發生湮滅,而真空中的能量漲落就是由此產生的。
  • 你真的知道,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嗎?
    本文就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財富與貧窮的關係是什麼。1-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2-何為「資源邊界」概念?3-貧窮的本質是什麼?4-如何避免「貧窮陷阱」?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所以說要發財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可以全年無休,一般做買賣和當領導的可以做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的狀態不是很有保障,如果長期過太有保障太穩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都容易殘廢;二是堅定態度,不要過多關注社會上的負面信息,如果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差,那麼就會對什麼都沒有信心。
  •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下面這本書的作者,15年來,深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作者指出,人們難以擺脫貧困的原因,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 香港紀錄片折射社會底層命運,貧窮與宿命能否被逾越?
    與此同時,它也是貧富懸殊最顯著的地區。 數據顯示,2018香港貧窮人口創新高,高達140.65萬人,人數創下2009年以來的十年新高,貧窮率達20.4%,即每五個人就有一個貧窮。
  • 諾貝爾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貧窮的本質
    這個世界20%的人掌握著80%以上的財富,還有很多人過著吃不飽飯的日子,那麼貧窮的本質是什麼?一起聽諾貝爾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答案。 01.大腦貧窮 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觀念裡相信很多錯誤的事情。不清楚接種疫苗對預防疾病的好處,不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使用化肥增加產量。也不知道如何預防愛滋病等。
  • 《貧窮的本質》跳出貧窮思維,實現財富自由的4個黃金法則
    而這兩位教授的研究成果,最終獲得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且合力寫成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貧窮的本質》整本書,其實是以經濟學為切入點,從一個國家政策、環境、文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一個人貧窮的原因,兩位教授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以幫助貧困國家解決脫貧為前提的。
  • 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很容易與各種各樣的人產生不同的聯繫,但是究竟什麼樣的關係是長久的,而不是像過客一樣,不知道有沒有靜下心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無論是哪一種關係,自己都要輸出的一些東西,也就意味著我們是有利用的價值,只是價值講究的是」相互匹配「」等值交換「等。
  • 研究:貧富差距擴大 印尼最富有四人總資產 高於最貧窮1億人
    (雅加達綜合電)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的研究發現,印度尼西亞最富有四個人的總資產比全國最貧窮的1億人還要多,這凸顯印尼經濟騰飛,貧富差距卻更大了。    不過印尼經濟統籌部長達爾明批評樂施會的數據過於極端,不能真正反映國內的貧富差距。
  • 《 貧窮的本質》-1
    大家可以回復0403,把: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方法 這篇文章看一遍,當你培養一個習慣時一定要下定決定,讓身邊的一切為這個習慣讓路才行。1、常識決定命運我們一直在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對於達到貧困線(貧困線:是指每天收入低於99美分)以下的窮人來說是常識在決定命運,當收入低於一定程度後,所有的獲取消息渠道都要花錢,比如電視、報紙、書籍和網絡。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普通人所了解的常識,窮人很難了解和知道,更麻煩的是他們無法判斷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 資本話語權的擴張:思維(邏輯)決定貧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絡上流行起兩個詞,一個是「窮人思維(窮人邏輯)」,另一個是「富人思維(富人邏輯)」。我實在百思不得其解!我一直以為,思維(邏輯)只有正確錯誤之別,沒有貧富之分。如果思維(邏輯)也有貧富之分,那行為也要做個貧富區分。思維指導行為嘛!
  •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打破束縛,實現階層躍遷呢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貧窮的本質》一書的作者。他們花了15年的時間,深入到五大州的貧困地區做深入研究。 最終得出結論,貧窮的本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你之所以窮,是因為你的父母窮。
  • 《貧窮的本質》:今年兩位經濟學諾獎得主合作巨著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合作的著作,這是一本探究窮人為什麼無法擺脫貧窮的顛覆之作。窮人曾被說成是白人的負擔,是弱國劣政的犧牲者。他們是最底層的10億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
  • 育兒角度解析《貧窮的本質》:養兒並不能防老,害了自己毀了孩子
    在《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當中,為父母表示了養兒不一定能防老,將會導致孩子不能夠對父母進行正確的贍養,甚至有時候還會毀掉父母以及孩子的。一:解析《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這本書當中闡述了貧窮國家為什麼貧窮而貧窮人為什麼越來越貧窮,越來越脫不了貧窮的困境。在這本書當中闡述了貧窮的本質,就是之所以人會越來越貧窮,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在貧窮人本身。
  • 《貧窮富爸爸》:溫情有愛合家歡
    縱觀他以往作品,都是以爆笑喜劇片居多,而他的最新一部作品《貧窮富爸爸》雖然不乏喜劇元素,但總體而言,走的卻是溫情有愛的感性路線。《貧窮富爸爸》是張堅庭自編自導,同時還出任兼職以及客串之作,由鄭嘉穎、李呈媛、小小彬等人領銜主演,講述了一個富豪爸爸帶著兒子窮遊香港的旅途囧事:富豪爸爸李兵(鄭嘉穎飾演)為了教育被物質徹底寵壞的十歲兒子李之(小小彬飾演)以及增進父子感情,假裝破產並同兒子一起參與了一次窮人之旅的香港遊,同團結識了為揭發旅行社黑幕參團的記者心兒(李呈媛飾演)以及旅行團裡許多雖然不是有錢人但善良有愛的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