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世人忙碌不過為了那兩三散碎銀兩
日復一日的奔波匆忙
年復一年的迷茫慌張
早已忘記自己兒時的遠大理想
只能把未來的希望
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們對財富的理解有時是寬泛的,知識、健康、親情、友情、愛情等都可稱之為財富。但更多的時候是比較狹隘的,就是指「錢」以及用錢能買來的一切體驗。在此我們也不用評判哪種標準是對或錯,雖然「金錢至上」是一種背離普世價值觀的容易被批判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得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需為錢擔憂的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更從容一些。本文就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財富與貧窮的關係是什麼。
1-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
2-何為「資源邊界」概念?
3-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4-如何避免「貧窮陷阱」?
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什麼?
獲取財富的關鍵是你得動起來並堅持下去!我們經常說社會殘酷,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沒有怎麼努力過,沒有主動爭取過,也沒有主動做過艱難的決定,只是被動的接受生活的擺布,過一天算一天。社會實在是太大了,你覺得有很多競爭者,事實上沒有競爭者,你唯一的競爭者就是你心裡那個好逸惡勞的小孩。其實社會上大部分人是又懶又笨的,但他們不肯承認自己資質平庸,這就導致他們遇事喜歡走捷徑,不喜歡下笨功夫。其實應該理解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學會「不計後果」的去做某件事,也不需要每天都要有回報,短時間內看不到回報也不要懈怠,不斷向上突破就是克服基因裡固有缺陷的過程。所以說要發財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可以全年無休,一般做買賣和當領導的可以做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的狀態不是很有保障,如果長期過太有保障太穩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都容易殘廢;二是堅定態度,不要過多關注社會上的負面信息,如果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差,那麼就會對什麼都沒有信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上班打工,因為公司替你解決「穩定、低風險」的難題而讓你不捨得離開。代價就是工作成果的後續效益是沒有的,都被公司拿走了,而這才是剩餘價值的最大部分。所以一定要分清哪些東西有長線價值,哪些東西的長線價值是自己的。現代社會的職業分工越來越細,在某一行業能做到資深之後也就具備了獨立的資本,當然前提是這個「資深」是真的資深。
何為「資源邊界」概念?
資源邊界也可以理解為認知邊界,原始人理解不了工業革命,近代人最優秀的科學家也想像不到如今的新能源技術。大部分的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的資源邊界很大,很多東西能為他們提供資源。社會底層人踩人是因為邊界不夠大,為了一點小的利益就可以拔刀相向,競爭激烈又殘酷。邊界大了之後競爭反而小了,而且要進一步拓展邊界,合作就必不可少,所以對富人來說交際圈子也是資源圈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普通人在起點上是存在一定的劣勢的,但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書籍是成本比較低的拓寬認知邊界的一種手段了,網絡時代信息扁平化趨勢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而如何篩選合適的書籍與信息這就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要避免強烈的依賴心理,盼望大牛將機會直接送到手上的想法,就很容易被割韭菜了。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一般認為的三個共識——營養很重要、教育很重要、要有風險意識。但是這三點對貧窮的家庭來說較難實現。窮人與富人的消費觀差距就體現出很大的差異,窮人的「月光」甚至提前透支的形式來消費,富人通過資產增值帶來的流水來消費。窮人最難突破的就是父母,孩子從父母那裡既繼承了生理意義上的基因,也繼承了社會學意義上的基因。義務教育讓社會底層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來自父母狹隘知識的束縛。這種情況最早在德國被普及,這也讓德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得以超越英國的原因。當然義務教育也是做愛國教育的一種手段。社會經過一定時間的平穩發展後,就會逐漸出現階級的分層,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好像一瓶水與油的混合物,用力搖一搖,在一定時間內水與油混在一起,但靜置一會後兩者就會分層。在現實社會則是因為不同階層對下一代的教育投入的金錢與理念的差異導致的結果。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於一種缺乏選擇的狀態,大腦潛意識會慢慢認為做任何事情都無法改變現狀以及改變命運,於是會進入一種所謂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變的非常消極,即使情況出現變化,有機可乘時也不去行動。相反當一個人有很多選擇時,他的自我掌控感非常強大,這樣人可以長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勢,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當然如果選擇過多的時候又會出現問題,因為決策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選擇會有選錯的風險,這時候也會造成心理的挫敗感。很多人說自己感覺要得抑鬱症了,這時候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幾乎沒有什麼事需要做選擇,都是被生活推著向前走?這種狀態下時間長了確實會產生一種越來越嚴重的消極狀態。一個人要從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才能改變困境。這種消費不單指金錢,也是時間。從小的決定開始,社會對窮人並不友好,遠遠不止在思維方式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階層越靠下,可使用的資源就越少,試錯成本也就相對越高。但即使如此也要動起來,可以先從小的決定開始。
如何避免「貧窮陷阱」?
通常認為窮人相比富人會更節儉。但實際上窮人不但不擅長賺錢,反而擅長浪費錢,他們在奢侈品方面的開銷比例遠高於富人,且缺乏儲蓄的習慣。當一個人不反思自己,不克服自己的問題時很容易就淪為窮人。這主要是由兩個原因導致的,一個是皮質醇,一個是奢侈品。皮質醇是一種控制消極情緒的物質,含量指標過高的話人容易消極提不起鬥志,只想幹輕鬆愉快的事,從而導致延遲滿足的能力變低,並且對未來遠期規劃失去興趣,從而可能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奢侈品對頂級富豪來說和普通品沒有差別,他們對價格沒有概念。對一部分商人或企業高管來說奢侈品的價值主要是身份的象徵。另外奢侈品還有第三種用途是自娛自樂,奢侈品品牌花費大量費用通過廣告塑造消費文化給人們洗腦,以此讓一部分人把買奢侈品當成了信仰,當他們花大價錢買的時候可以獲取巨大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感覺整個人得到了升華。奢侈品崇拜本身是一種文化崇拜,一個人、一個群體的文化徹底自信了,不再迷信「工匠精神」、「百年皇室」這類虛無縹緲的東西,它對人們就不再有吸引力了,人們就會更關注它的功能而非品牌,從而就不必為品牌支付高額溢價。不切實際的奢侈消費就是貧窮陷阱。簡單的欲望,只需要放縱就可以實現,而高級的欲望,放縱是實現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