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負刑事責任僅限於實行行為

2020-12-23 正義網

  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圍繞該條款規定的「罪」是什麼,存在著「罪名說」「罪行說」以及「折中說」(認為有時候指的是罪名,有時候指的是罪行)的激烈爭論。但是,無論採取何種學說,都需要相對負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行為」。對於其中的「行為」的範圍如何劃定,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裡的行為包括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這裡的行為只包括實行行為,不包括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

  從有利於保障未成年人人權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應當將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的行為限定為實行行為。理由如下:

  由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情況決定。現有的科學研究已表明,未成年人在心理上處於叛逆期和人格形成期,可以說這一階段的未成年人是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他們在生理、心理、情感、價值觀念等方面均不成熟,各個方面都處在成長期和發育期。這就決定了這一時段的未成年人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缺陷,對是非的判斷存在偏差,對行為的後果考慮不周等,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幹擾。處於「踐習期」的未成年人,辨認控制能力相對欠缺,容易不計後果地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法,從事一些不當甚至是違法犯罪的行為。而一旦經過這一特殊時期,大部分未成年人就會改掉這些惡習,以正常的思維和行為融入社會。如果針對這一時段的未成年人進行嚴厲懲罰,很容易使其受到「交叉感染」,不但達不到教育矯治的目的,相反,可能會使他們的思想行為向惡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埋下「仇恨的種子」。所以,將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行為限定為實行行為,與這一時段的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等自身狀況相匹配,有利於實現對他們的社會化。

  由實行行為的危害程度決定。

  犯罪的實行行為是具有法益侵害的緊迫性或現實性的行為,在各種「行為」之中居於核心地位,而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都是圍繞實行行為展開的。預備行為是實行行為的前期準備和基礎前提;教唆行為的目的是使他人實施侵害法益的實行行為,離開實行行為,教唆行為便沒有處罰的根據和意義;幫助行為是對實行行為的幫助,沒有實行行為就不存在幫助行為。犯罪的實行行為,是行為人在主觀故意的支配下實施的有體、有意、有害行為,是主觀惡意與客觀惡行相結合後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進行侵害的現實化,是對刑法分則規定的違反,其對法益危害的現實性與緊迫性程度遠遠大於其他行為。對於處於相對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來說,他們已具備了對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這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實施這8種犯罪行為,不但體現了主觀惡性大,也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如果他們只是實施相應的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相對於實行行為人來說,其在主觀惡意和客觀社會危害性方面都比較低,難以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產生現實的緊迫危害,所以,沒有必要動用嚴厲的刑罰來進行懲罰。

  由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決定。我國對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可以概括為六字方針和八字原則,即「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於這些刑事政策,已通過刑事訴訟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以立法的形式進行了確認。這些指導性的刑事政策落實到司法實踐中,在程序上體現為謹慎適用警械、逮捕強制措施等,在實體上體現為側重輕緩化、非刑罰化、非監禁化的懲罰方法。這一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不僅體現在理念導向和立法規範當中,也應當體現在對法律條文的解釋和適用上。因此,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行為應限定為實行行為而不包括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側重的是教育、感化和挽救,是對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在該條款理解適用中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是刑法謙抑性原則在該條款中的具體應用。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人權法學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什麼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新頒布的民法總則規定:在我國,年齡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滿8周歲的人,法律上又是什麼意思呢?年滿16周歲以上的人,法律上又是怎麼規定的呢?我國刑法中,有14周歲以下的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這又是什麼意思?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又是什麼意思?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什麼意思?
  • 「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最終,檢察機關撤訴。據悉,這是江蘇第一起因構成「緊急避險」而被依法撤訴的「醉駕」危險駕駛案,在全國也極為罕見。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
  • 以單位與自然人行為競合論確定刑事責任
    單位犯罪的主體結構由單位和其內部責任自然人兩主體組合而成,單位犯罪主體結構中的兩主體具有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相對獨立的關係。在單位犯罪中,單位的行為構成(即犯罪構成事實)和自然人行為構成(即犯罪構成事實)有時會產生競合關係。兩獨立主體對各自罪過支配下而發生的行為構成競合所導成的犯罪結果均應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 「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最終,檢察機關撤訴。據悉,這是江蘇第一起因構成「緊急避險」而被依法撤訴的「醉駕」危險駕駛案,在全國也極為罕見。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
  • 女孩負刑事責任嗎
    一、遛狗女孩是否要為此承擔刑事責任? 目前從網上公開顯示的信息來看,遛狗的女孩12歲左右,因兩狗追逐掙脫控制,栓狗繩將老人絆倒最終救治無效死亡。 12歲女孩遛狗時是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遛狗時是牽著狗繩的。狗掙脫他的控制是因為突然追逐其他的狗這一意外情況造成的,最終導致了老人被狗繩絆倒死亡。另外,未成年人尚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
  • 「醉駕」不負刑事責任,全國罕見!
    ,不負刑事責任。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法院:構成緊急避險 不負刑責法庭上,陳某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及罪名均無異議。
  • 疏忽大意的過失要負刑事責任嗎
    但自己並不是主動去做這些事情,在事情發生之後也非常自責,那麼,疏忽大意的過失要負刑事責任嗎?下面畢海鵬律師給您提供了一些意見,供您參考。一、疏忽大意的過失要負刑事責任嗎不一定,法律規定情況才負刑事責任。
  • 「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不負刑事責任。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法院:構成緊急避險 不負刑責法庭上,陳某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及罪名均無異議。他和辯護人提出,本案事出有因,他因妻子昏倒、120急救車不能及時趕到,才開車送妻子就醫;案發時已近深夜,路上行人較少,駕駛路途較近,未發生事故,社會危害性較小;他歸案後如實供述,悔罪態度較好,無前科劣跡,請求對其從輕處罰。
  • 「醉駕」不負刑事責任!全國罕見!
    ,不負刑事責任。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法院:構成緊急避險 不負刑責法庭上,陳某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及罪名均無異議。
  • 因過失傷人要負刑事責任嗎
    因過失傷人要負刑事責任嗎?人在情緒激動或者頭腦不清醒的時候容易被外部不良環境所影響,比如過失傷人或者過失犯罪,這都是在自己疏忽大意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但又不是自己主動想要去做這些事情,這種情況要負刑事責任嗎?下面四川履正律師事務所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相關的刑事法律知識。
  • 「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深更半夜妻子突然發病暈倒因住在偏遠鄉村救護車不能及時趕來醉酒丈夫陳某無奈之下開車將妻子送往醫院救治被警方當場查獲後被批捕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
  • 過失犯罪的定罪與量刑,過失犯罪什麼時候及情形下負刑事責任
    因為行為人本來應該也能夠正確地認識一定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的聯繫,進而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避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但他卻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採取了極不負責的態度,從而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因此,國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過失犯罪的行為人對自己嚴重不負責任的態度支配之下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 這起「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但其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依法不負刑事責任。法官表示,案發時,陳某認識到妻子正面臨生命危險,迫不得已才醉酒駕駛的,屬於在必要限度內實施避險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各項條件,他的行為也構成法律意義上的緊急避險,應不負刑事責任。
  • 男子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深更半夜妻子突然發病暈倒因住在偏遠鄉村救護車不能及時趕來醉酒丈夫陳某無奈之下開車將妻子送往醫院救治被警方當場查獲後被批捕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最終,檢察機關撤訴。
  • 談跨刑事責任年齡段的連續犯、繼續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把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  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一般地說,不滿14周歲的人尚處於幼年時期,還不具備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因此法律規定,對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一概不追究刑事責任。  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 少年被割喉,兇手僅被罰500元,能否追究其刑事責任?
    近日,在山西發生了一起刑事案件,行為人與被害人都是未成年人,因為年齡的問題,當地的公安機關對兇手僅罰款500元了事,我們分析下該案件。這個王某拿刀割別人的喉嚨,如何評價這個行為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殺人行為,而不是普通的傷害行為。如何區分殺人行為與傷害行為呢?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對於死亡結果具有預見可能性,而故意殺人,則是希望死亡結果出現,故意殺人罪判死刑的概率相對較大。
  • 這起「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不負刑事責任最終,公訴機關撤訴深夜醉駕丈夫送病重妻子就醫被查公訴機關經審查認為,陳某醉酒後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已經構成危險駕駛罪,訴請法院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對其以危險駕駛罪追究刑事責任。在法庭上,陳某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及罪名均無異議。
  • 警察兒子的生日蛋糕成「網紅」:十四歲要負刑事責任了
    這個蛋糕上畫了一個黑貓警長,旁邊寫著幾個大字———十四歲要負刑事責任了!  12月2日,馬鞍山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馬鞍山公安在線」發布了一條「一個警察子女的十四歲生日」的微博。因為微博內容還配有一款特別定製的生日蛋糕的圖片,該微博一經發出,網友紛紛點讚。  為何會給孩子定製這樣一個生日蛋糕呢?
  • 這起「醉駕」不負刑事責任!
    ,但其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依法不負刑事責任。法官表示,案發時,陳某認識到妻子正面臨生命危險,迫不得已才醉酒駕駛的,屬於在必要限度內實施避險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各項條件,他的行為也構成法律意義上的緊急避險,應不負刑事責任。
  • 台州晚報丨「醉駕」不負刑事責任,全國罕見
    深更半夜妻子突然發病暈倒因住在偏遠鄉村救護車不能及時趕來醉酒丈夫陳某無奈之下開車將妻子送往醫院救治被警方當場查獲後被批捕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最終,檢察機關撤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