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跨刑事責任年齡段的連續犯、繼續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2020-12-17 中國法院網

2003-06-26 15:58:2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端學鋒

  我國《刑法》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狀況,少年兒童成長的現實情況以及同各類犯罪作鬥爭的實際出發,根據一個人從完全不具備到部分具備、完全具備辯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逐步發展過程,把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

  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一般地說,不滿14周歲的人尚處於幼年時期,還不具備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因此法律規定,對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一概不追究刑事責任。

  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為的能力,即對某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備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規定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即「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負刑事責任。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是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體力和智力已有相當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知識,是非觀和法制觀念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夠根據國家法制和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他們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據此,我國刑法認定已滿16周歲的人可以構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並規定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但《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對於跨刑事責任年齡段的連續犯和繼續犯如何認定刑事責任,刑法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司法解釋也沒有作出詳細的說明,在審判實踐中,遇到此類情況,往往是各抒已見,認識難以統一。筆者就此問題,談幾點粗淺的意見。

  一、關於連續犯、繼續犯的概念特徵。

  對什麼是連續犯,繼續犯,我國刑法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根據我國刑法理論,連續犯是指出於同一犯罪故意,而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觸犯了同一罪名的犯罪。在連續多次的行為中,是否每一次行為都必須達到犯罪的程度才能構成連續犯?刑法理論界存在不同看法,但一般認為應當理解為每一次行為都構成犯罪;另一種看法認為並非每一次行為都必須構成犯罪,此觀點在有關司法解釋中已經有所體現。

  繼續犯是指某種犯罪行為從開始到終止以前,在時間上一直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其特點是:這種犯罪行為的過程,在一段時間或者相當長的時間裡,從來沒有間斷;是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同時繼續,而不只是不法狀態的繼續。

  二、關於跨年齡段的連續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1 、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上的8種嚴重犯罪,並在行為人已滿14同歲不滿16周歲期間又連續實施相同犯罪的,對此不能一併追究刑事責任,而只能追究行為人已滿14周歲後實施的8種嚴重犯罪的刑事責任,且應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之規定,對行為人從輕或減輕處理。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人實施了某種犯罪,在行為人已滿16周歲以後又連續實施相同犯罪的,是否應一併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應按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如果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所實施的是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8種嚴重犯罪,則應一併追究刑事責任;否則,只能追究行為人已滿16周歲以後犯罪的刑事責任;對行為人已滿14周歲,而未滿18周歲的,應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之規定,對行為人從輕或減輕處罰。

  3、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某種犯罪,在行為人已滿18周歲以後又連續實施相同犯罪的,應一併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應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對行為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當然,只能按照行為人在未滿18周歲時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在全部犯罪行為中所佔的比例,來確定從寬的幅度。

  4、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某種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在行為人已滿18周歲以後又連續實施相同性質的犯罪行為的,是否一併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應按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如果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未作出明確規定,要求一併追究,則只能追究行為人已滿18周歲以後犯罪的刑事責任;如果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定,可以一併追究,則應一併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十二)項規定:最後一次盜竊構成犯罪,前次盜竊行為在一年以內的,應當累計其盜竊數額。但在處理此類案件時,不應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對於行為人有部分作案行為是在未滿18周歲時實施的事實可以作為酌情從輕的情節予以考慮。

  三、關於跨年齡段的繼續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1、不滿14周歲的未成人實施了某種犯罪,其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繼續至滿16周歲之前,如行為人所實施的是《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8種嚴重犯罪,則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之規定,從輕或減輕處罰。否則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2、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某種犯罪,其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繼續至已滿16周歲但未滿18周歲期間,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並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對行為人從輕或減輕處罰。

  3、已滿16周歲但未滿18周歲的未成人實施了某種犯罪,其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繼續至已滿18周歲以後,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且不應適用《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但考慮其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是在未成年時產生,且在該內心起因和主觀願望的支配下實施了犯罪,筆者認為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金鎖良:淺析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金鎖良在共同犯罪中,每一個共同犯罪人都應對共同犯罪的整體行為及其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本文試著對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做一簡要論述。我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 2020年刑事責任年齡擬調整 刑事責任年齡具體規定是怎樣的?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你知道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嗎?
    對於強姦罪的認定,如果是兩小無猜,有責任推卻的時侯不定強姦罪,對於已滿和不滿的認定,生日當天是不滿,生日第二天才是已滿。對於隔時犯,根據行為與責任同時性原則認定,並不要求結果與責任同時,時間以生日當天24點為結點,在這個結點之前如果有實施了客觀行為,要看主觀是否有責任;在這個結點之後如果實施了行為,看是否有其他行為,是否構成不作為犯或其他作為犯。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在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不考慮人們對不同類型犯罪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只規定一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例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3條將12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德國刑法典》第19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日本刑法典》第41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一元模式的優點在於,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避免了多元模式所存在的爭議,有利於司法的簡便。
  • 我國刑法對繼續犯、連續犯的溯及力
    所謂繼續犯,亦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呈繼續狀態的犯罪。繼續犯的本質在於犯罪行為的繼續,即某種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實施過程中。所謂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數個同一的犯罪故意,連續多次實施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司法實踐往往對於某一犯罪行為開始於刑法生效以前,繼續到刑法生效以後才結束的「跨法犯」情況,應當適用新刑法還是適用舊刑法還模糊不清。
  • 我國古代法律中的刑事責任年齡
    縱觀中華傳統法文化,其中蘊藏著處理刑事責任年齡問題的經驗與智慧。我國歷代法律制度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雖然各有不同,但也有規律可循,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完全無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即七歲以下,九十歲以上,這一年齡段的人對個人罪行不負責任。
  • 刑事責任年齡的域外考察與立法現狀
    在刑事責任年齡降低這一問題上,圍繞其合理性,公眾討論與學界爭論存在肯定與否定兩種立場。肯定者認為下調最低刑責年齡能改變「法不責少,一放了之」的困局,安撫受害人情緒與公眾的安全焦慮。否定者認為簡單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本文將從刑事責任年齡的域外規定情況出發,分析當下立法的合理性與具體條文的解釋。
  • 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
    二、分歧意見  對張某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盜竊他人財物證據不足。理由是:張某系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患者,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雖然張某偷開他人轎車,但據其供述開車是為了在車上睡覺,結合嫌疑人的精神病症狀,其偷開車輛時是否在發病期間得不到證實。
  • 女孩負刑事責任嗎
    一、遛狗女孩是否要為此承擔刑事責任? 目前從網上公開顯示的信息來看,遛狗的女孩12歲左右,因兩狗追逐掙脫控制,栓狗繩將老人絆倒最終救治無效死亡。 12歲女孩遛狗時是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遛狗時是牽著狗繩的。狗掙脫他的控制是因為突然追逐其他的狗這一意外情況造成的,最終導致了老人被狗繩絆倒死亡。另外,未成年人尚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
  • 刑事被害人過錯責任的完善
    二、被害人過錯責任的成立要件  認定被害人存在「過錯責任」 司法實踐中現在尚沒有一種標準和認定依據,有必要在理論上進行討論,即構建「被害人過錯責任成立要件」:  第一,從主觀上來講,被害人應該存在故意或者過失的過錯。
  • 信用卡逾期就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嗎?逾期多久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信用卡逾期,可能會構成「惡意透支」並被追究刑事責任;但信用卡逾期並不必然構成「惡意透支」並被追究刑事責任,因信用卡惡意透支被追究刑事責任,不僅僅是因為逾期這一個條件,而是要同時符合3個條件:1、以非法佔有為目的;2、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3、經發卡銀行兩次有效催收後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
  • 為何個別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
    現代各國刑法都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在刑事責任年齡以下的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刑事責任年齡的設置依據,源自近代刑法中的一個基本原理——責任主義。什麼是責任主義?即「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就是說,即便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刑事違法行為,但如果他在實施行為的時候沒有故意、過失等主觀責任,或者不具備責任能力,那麼仍然不成立犯罪。
  • 犯罪預備有哪些刑事責任
    所以下面是陳貴律師為大家介紹關於犯罪預備有哪些刑事責任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相應的問題。  一、犯罪預備有哪些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2條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 刑事責任概述與特徵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刑事責任是刑法中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應承受的,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根據刑事法律對該行為所做的否定評價和對行為人進行譴責的責任。特徵:第一,刑事責任包含對犯罪行為的非難性和對犯罪人的譴責性;第二,刑事責任具有社會性和法律性第三,刑事責任具有必然性和平等性;第四,刑事責任具有嚴厲性與專屬性。
  • 未成年刑事責任年齡法律規範匯總
    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對犯罪嫌疑人的年齡作出精確的鑑定,對25歲以內青少年的年齡鑑定結論誤差範圍通常在±2歲以內,只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年齡段(如14歲以上18歲以下)。從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和「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出發,在實際認定時,應將鑑定反映的該犯罪嫌疑人年齡段的下限即可能的最低年齡視為犯罪嫌疑人的年齡。
  • 獐子島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證監會9月11日發布公告,根據《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國務院令第310號),證監會決定將獐子島及相關人員涉嫌證券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證監會認定,獐子島2016年虛增利潤1.3億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158%;2017年虛減利潤2.8億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9%。
  • 以單位與自然人行為競合論確定刑事責任
    為此,兩獨立主體應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二、「行為構成競合論」在單位犯罪主體責任認定中的運用  由於單位和自然人均具有多種表現形態,所以,單位和單位內部責任自然人的組合也會具有多樣性。這樣,單位犯罪主體結構將具有多種模型,在不同模型下,各有關主體承擔的責任是有區別的。研究單位犯罪主體結構模型將有助於司法機關對單位犯罪的有關主體進行準確的定罪量刑。
  • 年齡、精神狀況、故意、過失與刑事責任能力與責任承擔的關聯
    犯罪主體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一) 自然人自然人構成犯罪的首要前提,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實施危害行為的自然人在實施行為時對其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
  • 刑事責任年齡將調整
    由此,14至16周歲被稱為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只要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犯上述八大罪,即要面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如今,修正案擬將刑事責任年齡下降至12歲,在12歲至14期間,犯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即面臨要被追究刑事責任。通過對比上述兩個條文,我們可以發掘出以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