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嗎?

2020-12-25 焱小悠

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對於第二款,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8種重大犯罪行為的,其中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致重傷、死亡的,不包括過失致死和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罪。其中搶劫罪,不包括轉化型搶劫,不定搶劫罪。對於強姦罪的認定,如果是兩小無猜,有責任推卻的時侯不定強姦罪,

對於已滿和不滿的認定,生日當天是不滿,生日第二天才是已滿。

對於隔時犯,根據行為與責任同時性原則認定,並不要求結果與責任同時,時間以生日當天24點為結點,在這個結點之前如果有實施了客觀行為,要看主觀是否有責任;在這個結點之後如果實施了行為,看是否有其他行為,是否構成不作為犯或其他作為犯。

關於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於原發性精神病人的責任能力的要求是,行為與責任能力同時性原則,即行為人在實施不法行為時具有責任能力,如行為人在實施不法行為時沒有責任能力,則不能承擔刑事責任。

也就是說要行為與責任同時,當行為時有責任,結果與行為有因果關係,就要對結果負責。如在實施行為時行為人無刑事責任能力,但結果發生時有刑事責任能力,這要看是否符合不作為犯或其他犯罪,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在有責任能力時能救助卻不救助而導致結果的,也可以依照不作為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對於十八條第四款,醉酒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是原因自由行為,也就是具有辨認、控制能力的行為人,故意或過失使自己一時陷入喪失或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控制能力的狀態,並在該狀態下實施了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刑法理論稱此為原因自由行為。

如甲以傷害故意在對張某實施傷害的過程中,突發精神病,在精神病狀態下把張某殺死,則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再如乙在以前因吸毒產生過幻覺有燥狂症狀的情況下,明知自己吸食毒品會出現幻覺仍故意吸食,隨後出現精神障礙將甲當作魔鬼殺死,則乙構成故意殺人罪。以上是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和能力的認定。(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是多大?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為完全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人承擔刑事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人的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和知識的發展而逐步發育成熟的。
  • 刑事責任年齡或將修改!你知道,現行法律裡關於年齡的劃分嗎?
    在民法、刑法中,對公民的年齡有較為詳細的規定。今天,小V帶你來窺探其中的奧秘。›› 刑 法 ‹‹刑法將自然人按年齡劃分為完全無責任年齡、相對責任年齡、完全負責任年齡、減輕責任年齡。完全無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了犯罪,不負刑事責任。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猛,生活條件提高,人的認知水平也隨之提高。如今14歲的未成年人比建國初期14歲的未成年發育更好,懂事更早,所以在發生多起14周歲以下未成年刑事案件後,民眾普遍呼籲降低完全無責任年齡標準。否則,校園霸凌、未成年人犯罪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 劉武俊:建議調整我國刑法規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限
    近日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以修正案的形式對刑法第十七條第二、三款作出修改,調整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從原來的十四周歲下調為十三周歲。我還注意到,此前也有人大代表建議下調至12周歲。請問:當前刑法相關規定對懲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作用有多大?是否到了降低未成年人刑責年齡起點的時機?降低刑責年齡與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有矛盾嗎?可否請專家給予解答。謝謝!
  • 如何看待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作者:葉庚清 陳思衡 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其中,關於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的變化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草案二審稿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談跨刑事責任年齡段的連續犯、繼續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刑法》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狀況,少年兒童成長的現實情況以及同各類犯罪作鬥爭的實際出發,根據一個人從完全不具備到部分具備、完全具備辯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逐步發展過程,把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
  • 我國古代法律中的刑事責任年齡
    縱觀中華傳統法文化,其中蘊藏著處理刑事責任年齡問題的經驗與智慧。我國歷代法律制度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雖然各有不同,但也有規律可循,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完全無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即七歲以下,九十歲以上,這一年齡段的人對個人罪行不負責任。
  • 刑事責任年齡的域外考察與立法現狀
    一、各國刑事責任年齡與現行修法的合理性(一) 英國普通法中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體系:(1)7歲以下的兒童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2)14歲及以上的兒童具有和成年人相同的刑事責任能力;(3)7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被推定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 從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看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問題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身體和心智比以往發育更加成熟。有醫學測算,國人的發育年齡較20年前至少提前了2-3年,而我國現行刑法所確立的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沿用了1979年刑法的規定,將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下限確定為14周歲,即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對任何犯罪均不需承擔刑事責任。
  • 修改刑事責任年齡,不能抱著試一試心態
    有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議案,建議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限降低到12周歲;同時調整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2周歲到14周歲,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性質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相應地把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降至14周歲。這樣的提議再次引發刑事責任年齡之爭。
  • 年齡、精神狀況、故意、過失與刑事責任能力與責任承擔的關聯
    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是指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整體。傳統的犯罪構成要件分為四個方面: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四個部分。以下分述之。犯罪主體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 為何個別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
    現代各國刑法都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在刑事責任年齡以下的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刑事責任年齡的設置依據,源自近代刑法中的一個基本原理——責任主義。什麼是責任主義?即「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就是說,即便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刑事違法行為,但如果他在實施行為的時候沒有故意、過失等主觀責任,或者不具備責任能力,那麼仍然不成立犯罪。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認知能力和意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各國基於文化、氣候、青少年整體生長發育情況等因素確定其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考察世界各國和地區在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上的規定,存在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三種立法例。即將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是我國刑法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重要變化,首創三元模式。在此,對三種立法例的優劣以及嶄新的三元模式的司法適用問題進行探討。
  • 借大連男童殺人案聊聊我國刑事責任年齡
    而由於我國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十四歲以下的兒童犯罪免責,因此該男童未被追究刑事責任。01概念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而必須達到的年齡。在我國,刑事責任年齡以14周歲和16周歲為界限,分為三個層次: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以下的兒童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4周歲不滿16的未成年人3.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6周歲的人其中,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比較特殊,指的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8種罪行負刑事責任。
  • 聽說有代表提議「下調刑事責任年齡」?
    關於我國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一直存在爭議,當下隨著青少年惡性事件頻發,相應的教育、懲治體系缺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日高。另一方面,無論是調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是引入惡意補足年齡規則,都只是從懲治犯罪的角度入手,解決青少年犯罪在刑法上的適用問題,即不利於保持刑法的謙抑性,也缺乏對青少年犯罪從犯罪現象到犯罪原因再到犯罪控制的整體研究,沒有構建一個全面、系統地預防和矯正青少年犯罪的完整體系,從根源上減少青少年犯罪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或引入惡意補足年齡規則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應對措施。
  • 修改刑事責任年齡,不能抱著試一試心態 | 新京報專欄
    有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議案,建議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限降低到12周歲;同時調整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2周歲到14周歲,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性質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相應地把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降至14周歲。這樣的提議再次引發刑事責任年齡之爭。
  • 刑法擬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調整,因個案而修法,管用嗎?
    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 什麼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什麼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我國刑法中,有14周歲以下的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這又是什麼意思?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又是什麼意思?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什麼意思?民法和刑法都是用來規範和約束人們行為的法律,因此它們在各自的法律內容中分別有關於行為人年齡的規定。
  • 刑事責任年齡的適時權變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已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擬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至12周歲。此番意欲對刑事責任年齡進行個別下調,一方面,在於承認社會進步帶來的未成年人理性成熟周期提前的社會現實,是對社會整體與人口素質進步的制度認同;另一方面,在於對社會高速發展、未成年人信息獲取能力、事物辨識能力與行為控制能力急速提升的風險預控;再一方面,也在於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調的刑法呼應,體現了社會治理法治化的一體性。
  • 未成年刑事責任年齡法律規範匯總
    關於已滿十六周歲的強姦犯應否負刑事責任問題的批覆(1956年)正 文現行有效的刑法規範關於如何確定無戶籍登記的犯罪嫌疑人年齡的答覆廣東省公安廳:你廳《關於無戶籍登記的犯罪嫌疑人該如何確定其年齡的請示關於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人承擔刑事責任範圍有關問題的答覆四川省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你院關於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人承擔刑事責任範圍問題的請示(川檢發辦[2002]47號)收悉。
  • 刑事責任年齡下調,冒名頂替上大學入刑……刑法擬作這些修改完善!
    今天,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對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收容教養的規定作出修改,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因蔡某某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點,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遇到了一些新問題、新挑戰。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落後於現在的社會情況,甚至成為某些少年犯罪的有力的藉口。對於刑事責任年齡以及整個未成年犯罪預防與懲戒的討論,當然不能被極端案例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