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

2020-12-25 正義網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張某,男,1981年10月5日生。經某市精神病醫院司法鑑定所精神疾病司法鑑定:有精神分裂症、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曾因犯搶劫罪,於2003年7月16日被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並處罰金2000元。2013年12月9日18時許,張某在某縣定城鎮靠城路「廣播電視局」公交站牌附近,盜走一輛停放在路邊未熄火的別克轎車。當晚21時許,該縣公安局民警在高鐵連接線泉塢山東側轉彎處抓獲張某,並當場扣押被盜轎車及張道周隨身攜帶的扳手、起子等物品。後轎車被失主領回。經價格鑑定:被盜轎車價值121073元。

  二、分歧意見

  對張某偷開他人車輛的行為如何認定,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盜竊他人財物證據不足。理由是:張某系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患者,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雖然張某偷開他人轎車,但據其供述開車是為了在車上睡覺,結合嫌疑人的精神病症狀,其偷開車輛時是否在發病期間得不到證實。卷內證據不能充分證實嫌疑人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而且張某偷開走機動車後,經機動車所有人報警,車輛被公安機關查獲,沒有導致車輛丟失,因此,認定張某盜竊他人財物證據不足。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是:《刑法》第十八條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本案中,張某是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應當負刑事責任。根據2013年4月4日開始施行的兩高《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條規定:「偷開他人機動車,按照下列規定處理:(一)偷開機動車,導致車輛丟失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張某採取秘密手段,將他人機動車開到隱蔽位置,致使車輛丟失,其行為構成盜竊罪。

  三、評析意見

  筆者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一)張某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

  1.從犯罪主體來說,張某是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盜竊罪的主體必須是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經某市精神病醫院司法鑑定所精神疾病司法鑑定,張某系精神分裂症,法定能力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根據《刑法》第十八條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由於其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力,主觀上有一定的罪過,因此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由於其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因疾病而削弱,其主觀惡性有所減輕,因此其承擔的刑事責任也應減輕。故張某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從犯罪的主觀方面來看,張某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在公安機關抓獲張某的同時,當場扣押了張某攜帶的作案工具:九把六角扳手、一把刀、三把螺絲刀、一把剝線鉗、一把剪線鉗,還發現了一本名為崔某的駕駛證(經查,崔某的轎車在案發前幾日曾被人剪斷電線後,因搭錯電線,保險絲被燒斷,致車輛無法發動,同時丟了一本駕駛證)。張某系無業人員,其隨身攜帶可用於盜竊的作案工具「晚上沒事在定城鎮街上亂轉」(張某自己辯解),在看到路邊有輛沒有熄火的他人轎車時就迅速上車將車開走,足見張某偷車是有備而來,其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主觀故意。

  3.從犯罪的客觀方面看,張某實施了盜竊行為。張某將他人的機動車從該縣城內「廣播電視局」公交站牌附近,偷開至該縣高鐵連接線泉塢山東側一隱蔽處(兩地相距十公裡以上),致使車輛脫離車主控制。根據《解釋》第十條,偷開他人機動車,導致車輛丟失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這裡所指的車輛丟失,應是針對車輛所有人而言,只要車輛脫離了車輛所有人的實際控制,車輛所有人找不到車輛,就可以認定車輛已丟失。本案中,車輛所有人離開車輛時沒有熄火,張某乘機將車輛秘密開走,導致車輛丟失,案發三個多小時以後才被公安機關查獲。經鑑定,被盜車輛價格為121073元,數額巨大,應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二)張某盜竊他人財物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本案中,認定張某偷開他人機動車,導致車輛丟失的的事實,有受案登記表、抓獲經過、扣押物品清單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張某供述與辯解,勘驗、檢查筆錄,鑑定意見等證據證實。而且上述證據已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綜合全案證據,能夠相互印證,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縣檢察院)

相關焦點

  • 談跨刑事責任年齡段的連續犯、繼續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一般地說,不滿14周歲的人尚處於幼年時期,還不具備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因此法律規定,對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一概不追究刑事責任。  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 解讀「兩高」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
    如在災區盜竊受災群眾財物的,不僅侵犯了他人財產權利,還可能引起部分災區群眾不滿情緒,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本項規定對盜竊犯罪發生的時間、地點均作出了具體的規定,界定為「突發事件期間」和「事件發生地」。第五項「盜竊殘疾人、孤寡老人、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主要從注重保護特殊人群財產權利的角度出發作出規定。
  • 相對負刑事責任僅限於實行行為
    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圍繞該條款規定的「罪」是什麼,存在著「罪名說」「罪行說」以及「折中說」(認為有時候指的是罪名,有時候指的是罪行)的激烈爭論。
  • 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並非一概構成間接正犯
    ,進而認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人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一律構成間接正犯。然而實踐中,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在部分犯罪(如盜竊、搶劫等)中有時所起作用明顯大於教唆者,此時認定教唆者構成間接正犯會不當地加重其罪責。犯罪一詞具有「客觀違法」層面和「客觀違法+主觀有責」層面雙重含義。在這一語境下,共同犯罪是客觀違法層面共同實施犯罪行為的新理論已經逐漸成為理論通說,並得到實務界的認同。基於這種認識,筆者認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人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是否構成間接正犯,應視情形而定。
  • 金鎖良:淺析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金鎖良在共同犯罪中,每一個共同犯罪人都應對共同犯罪的整體行為及其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本文試著對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做一簡要論述。我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 宣告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案申請人資格的認定
    後任某經公安機關刑事拘留,經鑑定任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不具有刑事行為能力。黃某因索賠無果。因任某患有精神分裂症,黃某向法院申請宣告任某無民事行為能力。  【爭議】  黃某是否具有申請宣告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案件中的申請人資格存有疑問,因此對於該案審理存在分歧。
  • 打擊錯誤行為刑事責任之認定
    對於故意傷害罪而言,法律並不以特定的對象和結果為構成要件,不管被告人趙某是想傷害孫某還是被害人劉某,其法律性質是相同的,都是非法傷害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對被告人趙某應以故意傷害罪既遂直接定罪處罰。  二審檢察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上訴人趙某犯故意傷害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量刑並無不當,且訴訟程序合法有效。建議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監護人責任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5章 監護人責任民法典第1188條 【監護人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一、解讀民法典第1188條是關於監護人責任的規定。民法典第27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志軍刑事責任能力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兩種具體的心理能力組成。在心理學上,辨認能力稱為認知能力,控制能力稱為意志能力。年齡是影響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的重要因素。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0條第1款規定,16歲是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該條第2款規定殺人、故意嚴重損害他人健康、故意中等嚴重損害他人健康、綁架等20種具體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14周歲。
  • 你知道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嗎?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於原發性精神病人的責任能力的要求是,行為與責任能力同時性原則,即行為人在實施不法行為時具有責任能力,如行為人在實施不法行為時沒有責任能力,則不能承擔刑事責任。
  • 河南提高盜竊罪數額認定標準 偷竊2千元可判3年
    另悉,盜竊價值二千元以下的,不構成刑事責任,但將被治安處罰。   據介紹,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原有的盜竊罪數額認定標準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為有效懲治和預防犯罪,今年4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盜竊犯罪的數額認定標準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 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
    此後,某縣公安局發現朱某行為異常,遂依法委託湖南省某司法鑑定中心對朱某有無精神病、作案時有無刑事責任能力進行了鑑定。經鑑定,朱某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現症期),作案時無刑事責任能力,朱某的行為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之後,張某便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朱某及其監護人朱某的父母承擔朱某毀損財物的民事賠償責任。    爭議焦點:朱某的行為不被追究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是否應當承擔?如何承擔?
  • 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
    誣告陷害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只要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並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即可構成,但是,如果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還要從重處罰。本罪的行為人只要實施了誣告陷害他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成為刑事偵查的對象或捲入刑事調查或刑事訴訟就構成犯罪既遂。被誣告人是否因此受到刑事處罰,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 刑法天天學之33——教唆犯的認定及其刑事責任
    這個部分,既是司法考試的難點,也是實踐中很多疑難案件的焦點。有空的同學,可以認真看看。 張明楷教授那篇文章應該是刑法天天學之32. 刑法天天學之33——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詳解版)六、教唆犯的認定及其刑事責任★★★★★(一)教唆犯的成立條件1.教唆的對象必須是對被教唆的犯罪具有實際規範意識的人。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什麼是醉駕、如何認定?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什麼是醉駕、如何認定?三、接受檢查時,行為人在呼氣酒精含量檢驗或者抽取血樣前又故意飲酒,如何處理此時仍然抽取血樣並檢測,經檢驗其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及以上的,應當認定為醉酒。
  • 「綺惠說法」乘客開車門致第三人損害,法律責任如何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3.
  • 以單位與自然人行為競合論確定刑事責任
    (三)單位內部責任自然人全部不具備自然人犯罪主體資格條件的主體結構模型及責任的承擔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但是,公司法並沒有規定公司股東的最低入股年齡。
  • 刑事立案前投案行為性質該如何認定
    這是否意味著自動投案僅限於刑事立案之後的投案行為,對於刑事立案之前的投案行為如何評價?  實踐檢視:立案制度帶來的投案認定困境  根據刑訴法第112條規定,經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有管轄權的偵查機關才會予以刑事立案。
  • 大學生偷外賣,查清事實前別急著喊「網開一面」!
    據偵辦此案的南京市公安局雨花臺分局表示,「偷外賣」男子在南京有固定工作,因在租住小區訂的外賣被人拿走,遂產生報復心理,從而多次偷他人外賣,並非像外界傳言的「因飢餓偷外賣」。目前公安機關已對其依法實施取保候審刑事強制措施。 對於李某如何處理定性,再次成為輿論看點。
  • 信用卡套現的行為也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王某每天都在做夢,想著自己如何能掙到大錢。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某得知為信用卡持卡人辦理刷卡套現及現金墊還業務,從中收取手續費可以賺不少錢。於是,王某便開始以虛假交易偷偷為他人辦理套現業務。短短一年的時間,王某累計套現金額已經達到了350萬元,而從中賺取的手續費也有幾十萬元。請問,王某的行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如果需要將要承擔什麼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