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是什麼樣子的呢?江南的話,你去那些古鎮沒什麼意思的,都是遊客的東西。事實上,江南很多時候現代造的民居也很有特色,比如秦淮河畔的那些臨水建的房子,江南最美妙的事就是下雨,陰雨綿綿的,雖然舊傷會發痛,但是很清爽。來江南水鄉就知道什麼叫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魯迅先生筆下的「人家盡枕河、樓臺俯船楫」的水鄉風貌來源於我的家鄉,紹興,一黑瓦一白牆一烏篷,倒映水中連為一體錯落有致。
大部分對江南小鎮的初印象:水,然而一國外留學的朋友被一黑妹得知她是浙江來的,直言問:你們是不是都是划船上學去的?我朋友一臉懵,聽聞的我也是。的確水多但不至於水路通,對於這個理解很是閉塞。你們那是不是真的是小橋流水人家,我的回答:極少數,現在很少不代表之前不是。兒時在老家,依稀記得咯吱響的石板路,那是我蹦躂的小天地雨後青苔爬上石板,石縫探出腦袋的野草。
隨著時間的沉澱,人與車反覆途經來往,石板路越發被風化的嚴重,破裂凹凸不平,卻別有一番味道。河兩岸洗衣洗菜的大媽,喊話扯家常也是常有的事情,今朝(今天)天氣好,可以曬梅乾菜哉,塞夠(是啊)。方言樸實無華,有著打心底的生活氣兒。夏日外婆家的小弄堂,毗鄰的兩屋間距小道。雖狹窄但可乘涼,聽老輩人的故事。還記得十多年前,爺爺有個小船,搬家也用過。爺爺坐在船頭,我坐在另一頭。劃著漿聽他哼著讚頌毛爺爺的歌,我在另一頭歡呼雀躍,波動浪花。
這水湛清湛清的,能看到水下遊動的水草,附著的螺絲。划船去田間,一大片的油菜花,好聞清香的泥土味兒,赤腳田作的人們。兒時的印象,幾乎每戶人家都會有自己小田地,自給自足日出而作日落日息。爺爺喜烏氈帽,風吹雨打都不怕的標配,當然了也是劃烏篷船的老人家人手一個。而現在,烏篷船少見,一般景區才有。爺爺那艘船也早不知去往何處,大抵是沉了底。隨著城市化建設,很多東西像沉底船一樣,再也看不到,小城也越發現代化。你說,怎能不憶江南?清冽的水,芳草味的空氣,質樸柔情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