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雨水有雨莊稼好,大麥小麥粒粒飽,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4 鄂東三農

農村俗語「雨水有雨莊稼好,大麥小麥粒粒飽」啥意思?還有道理嗎?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顧名思義,就是雨水開始增多的時候。春季的降雨量一般都是從雨水節開始逐漸增加的。一年四季降雨量主要是集中在夏季,春季和秋季降雨量,合計起來只有夏季的一半左右。因此春季降雨量非常關鍵,是夏糧豐收的基本保證。在農村就有這種說法「春雨貴如油」。~

立春後大地氣溫回升,萬物復甦,春暖花開。越冬農作物,如小麥、大麥、油菜、馬鈴薯、各種蔬菜等等,正在生長發育期,需要足夠的水分,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生理需要。小麥和大麥在立春到雨水節之間開始返青,需要足夠的水分供給幼苗春季分櫱和拔節階段的需要。雨水節期間,氣溫回升過快,太陽光強度增大,水分蒸發量逐漸變大,土壤墒情逐漸下降,正需要雨水來補充,下雨正是小麥和大麥需要的時候。雨水節若沒有下雨,太陽光強度增大,氣溫逐漸升高,水分蒸發量增大,小麥和大麥返青分櫱時缺少水分,分櫱不正常或者非常難分櫱,將會影響小麥和大麥有效穗數,降低小麥和大麥的產量,並且影響小麥和大麥的正常拔節。油菜在雨水節期間,逐漸返青抽苔,若是缺少雨水,油菜地乾渴墒情差,返青緩慢,生長發育慢,甚至抽苔異常,苔莖細小,將會嚴重影響油菜產量。~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麥小麥粒粒飽」意思就是說,雨水節期間,必須要下雨,才能保證大麥小麥田土壤墒情,保障小麥大麥在返青分櫱拔節時對水分的需要,保證滿足大麥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只有這樣,大麥小麥生長發育才能正常,使後期籽粒飽滿,奪得夏糧的豐收。雨水節氣之間,不下雨,造成初春乾燥,太陽光照強度逐漸增大,氣溫逐漸增高,水分蒸發量增大,土壤墒情差,大麥小麥根系缺水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和營養,造成大麥小麥生長不良,勢必影響夏糧的產量。因此,雨水節從自然環境看,一般情況下正是春雨逐漸增多的時節,從農作物生長發育層面看,正是大麥小麥需要雨水的時候。所以,雨水節期間,需要下雨,大小麥生長旺盛,發育正常,使大麥小麥籽粒飽滿,是奪得夏糧豐收的基礎。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有雨是豐年」啥意思?春分下雨好嗎?
    俗語「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有雨是豐年」啥意思?春分下雨好嗎?時間:2020-03-20 11: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有雨是豐年啥意思?春分下雨好嗎? 2019年3月21日,農曆二月十五日,迎來了今年的春分節氣。
  • 農村俗語「清明求天晴,穀雨哭求雨」這話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明日穀雨,穀雨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穀雨排行第六,穀雨也是春天最後的一個節氣,穀雨節氣之後就是都了夏天,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夏了,馬上就要進入到了夏季,那麼這個時候也是雨水比較多的時候,畢竟萬物都是離不開水的,現在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時候,那麼對於雨水來說也是非常渴望的,在農村裡有句俗語叫
  • 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祖墳屬於陰宅,活人居住的房子叫陽宅,陰宅和陽宅都有著諸多的講究和說法,認為祖墳的方位和相關的環境會對子孫後代都有著諸多的影響。其實,農村的很多老話俗語表明,墳墓不僅影響著當代人,還會影響到子孫後代。就比如,我們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吧!首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萬一誰家的祖墳塌陷,就預示著子孫人丁不興旺。墳頭上的草木不茂盛的話,暗示後世家人過得比較寒酸貧窮。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生活無不讓人嚮往,農村雖然不比城市的繁華,但卻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在這裡,農人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很知足。在這裡除了每天能欣賞原生態的環境外,還能聽到許多耐人尋味的俗語,比如說「不看家中寶,單看門前草」,說的是,要看一個家庭能否長期富裕下去,家中有多少金銀財寶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門前是否有雜草,如果連自家門前都是懶得除掉,那麼則說明這個人十分藍短,即使家產萬貫也是揮霍不了多久的。朗朗上口的同時讓人也悟出一些道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
  • 民間俗語:「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由來半邊收」,啥意思?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好多朋友注意到在農村從待人接物、穿著打扮、從日出日落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常住農村的人會知道,這些講究其實就是農村遵循傳統的一部分,有些歲時光流逝漸漸淡了,有些則一直存在,這些講究一直對農村的結構運轉起到促進作用。在各種講究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有時候稱之為俚語,說白了就是鄉下話。
  • 今日入伏,俗語「頭伏有雨,伏伏有雨」啥意思?頭伏下雨有啥說法
    摘要:伏天到,俗語「頭伏有雨,伏伏有雨」啥意思?南方迎新一輪強降雨!文/農夫也瘋狂從昨天晚上開始,就一直出現了陰雨的天氣,等到了半夜的時候居然被凍醒了,到處找被子。早上醒來之後,得知今天入伏了。俗語「頭伏有雨,伏伏有雨」啥意思?頭伏下雨有啥說法嗎?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在入伏的時候如果下雨了,那麼表示在二伏、三伏的時候雨水也比較多,同時氣溫也沒有往年悶熱。農夫看了一下國內大部分的地區的天氣預報,從今天(7月12日)起,在國內西南地區東部、華南西部、江南中北部、江淮南部等地自西向東將出現新一輪強降水過程。
  • 農村俗語:「莊稼佬最怕四七兩場雨」,啥意思?四月下雨不好嗎
    農村的俗語很多都是關於天氣的,這也很容易理解,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麼比一個好收成來的最為實際了。在過去的農耕時代,農業設施不齊備,很多情況下都是要依靠老天吃飯,所以一個好的年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份,才能獲得不錯的豐收。
  • 農村俗語:頭九二九下了雪,頭伏二伏雨不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頭九二九下了雪,頭伏二伏雨不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村這裡有著非常多的俗語吧,這些俗語有的是關於封建迷信的,有的卻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們在看到俗語的時候要懂得區分,但是現在不管怎麼樣,這些俗語距離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遙遠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個俗語,看看你們以前有沒有聽過。
  • 節氣文化|雨水「三候」指什麼?關於雨水的詩句、農諺有哪些?
    轉眼間,雨水節氣一臉朦朧地款款走來了。何謂雨水?古人說:「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有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就是說,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南遷的大雁起程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升而開始抽出嫩芽。
  • 農村俗語:「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春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人們常說「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下雨好不好呢?在我國以前農村當中,人們都會通過節氣的時候變化來預測後期天氣狀況,特別是在以前天氣預報還還不普遍的時候,農村人們通過日常經驗總結而出,很多人們認為在春分當天如果如果是陰雨天,那麼整個春節會下雨很多,而且一直不停歇。
  • 農村俗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各位讀者朋友大家好,歡迎閱讀本期內容。都說「俗語能改變人」,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這是因為俗語當中蘊含著眾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俗語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 ,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創造出來的道理,其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後人們能懂得其中理,將來在遇到同樣問題時,不至於到達措手不及的地步,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對俗語引起重視。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有何含義?清明下雨有啥說法?
    俗語「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有何含義?清明下雨有啥說法?馬上又到了一年清明時節,清明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節氣之一。在清明節到來時,人們不僅要掃墓祭祀,同時也要開始安排農業生產。
  • 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 春分下雨才好嗎?
    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 春分下雨才好嗎?時間:2020-03-19 23:57   來源:農夫也瘋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 春分下雨才好嗎? 時間飛逝,三月份就要進入到下旬了,這個時候南方已經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了。
  • 農村俗語「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啥意思?小暑下雨有啥說法?
    摘要:農村俗語「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啥意思?小暑下雨有啥說法?文/農夫也瘋狂7月7日,迎來了今年的今年的小暑節氣。而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遊等地區流傳著俗語「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是什麼意思呢?小暑下雨好嗎?小暑和大暑一樣,都是反映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氣,其對應的則是小寒和大寒。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小暑的解釋是:「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 在農村,俗語「雨淋新墳出貴人,雨打棺材各半邊」,還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俗語「雨淋新墳出貴人,雨打棺材各半邊」,啥意思?有道理嗎?文化的差異在於意識形態!眾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區別,西方講究「永恆之美」,而在東方則注重「傳承有序」。在舊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在先輩經年累月的經驗積累以及失敗的教訓中,逐漸形成具有訓誡以及警示寓意的俗語,這些充斥在農民生活的方面,有些告誡後人如何為人處事,而有些告誡後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為農事服務,講究「不誤農時」!而在喪葬習俗中,俗語「雨淋新墳出貴人,雨打棺材各半邊」,大家知道這是啥意義嗎?
  • 農村有句俗語,「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什麼意思?
    農村人相對來說比較迷信一些,做事情講究的信條也比較多,而且他們還特別重視五行陰陽和風水方面的問題。他們將這些總結出了很多的農村俗語,以此來告誡後世的人,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有很多話是封建迷信,但仍然還是會口口相傳,甚至從心裏面覺得就是這麼回事。
  • 今天入伏,農村俗語「下破母伏頭,淋溼狗舌頭」這句話啥意思呢?
    ,有的時候一些俗語也是農村的一種文化傳承,雖說俗語有的時候不一定準確,但是俗語也是農民的一種智慧結晶的表現,就像俗語「下破母伏頭,淋溼狗舌頭」,估計有很多人不太了解是什麼意思?編輯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對於入伏的第一天來說,農民還是比較看重的,因為入伏這天的天氣變化是會影響以後的天氣,所以大家都是注重入伏這天的天氣變化,比如在農村裡有著「頭伏有雨,伏伏有雨」的說法,這個這個意思是說的,在入伏的這兩天如果要是有雨的話,那麼以後的三伏天的雨水就是比較多,但是最近的我們發現南方的雨水還是比較大的,有的時候雨水過多的話
  •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啥意思呢?老話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啥意思呢?老話有道理嗎?俗語和老話,是農村聽到最多的,而且這些老話至今有的還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俗語也有十句俗語九句真的說法。這些俗語老話關於什麼方面的都有,真的是無所不能無所不至。其中關於農村房屋的俗語是真的不少,過去農村蓋房子,跟現如今可不一樣,有的是需要積攢半生才能蓋的起來。所以對於蓋房子,一直以來都是人生中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