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月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2017年下半年起,在實施五輪郊區義務教育學校委託管理的基礎上,上海實施了「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由原來的2年變為3年,既有學校全方位提升的精準委託管理,又有聚焦單個關鍵項目的互助成長項目。日前,第一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已全面完成,第二輪正式啟動。根據上海市教育評估院的評估結果,42個精準託管項目和34個互助成長項目合格率達到100%,其中評為「優秀」的有44個,優秀率達到58%,76所郊區學校在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辦學方面都取得了進步,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服務新城新校,實現高起點辦學
奉賢區金水苑中學位於奉賢新城核心區,開辦於2015年9月,青年教師比例較高,教師隊伍培養和學校文化凝聚都是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2017年9月以來,接受了晉元高級中學的精準委託管理後,學校文化建設和綜合辦學水平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逐漸成長為奉賢新城內辦學質量較好的學校。
在全面進行初態評估的基礎上,雙方研製了工作重點,包括凝練辦學理念、編制三年發展規劃、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
首先,釐清辦學理念,確定了「讓每一個孩子自然、自主、自信地陽光成長」的理念,並濃縮為「自教育」的典型特徵。接著,雙方著眼於促進辦學理念與學校課程之間的一致性,優化了學校課程結構,形成《「自教育金水課程」方案》,構建了「金系列」和「水系列」兩個課程板塊。
在「自教育」辦學理念的引領下,金水苑中學以「小先生」(核心為「我學、我做、我說、我教」)教學模式為重點創新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落實了「人文課堂,有效教學」。在此過程中,晉元高級中學組建了由20位初、高中骨幹教師組成的教師指導團隊和以普陀區教育學院教研員為主體的10人專家團隊,對學校「小先生」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指導。
在這一期間,還針對青年教師、骨幹教師和班主任,針對性地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對於青年教師,充分利用晉元高中優質師資培訓資源,通過「定項目、定方案、定時間、定內容」,進行有效指導。對於骨幹教師,實施「金水苑中學學科帶頭人培養項目」,邀請普陀區教研員和晉元高級中學附屬學校骨幹教師帶教青年骨幹教師,加強骨幹梯隊建設。對於班主任隊伍,建立學校班主任工作坊,聘請晉元高級中學的市優秀班主任、普陀區德育工作室領銜人為導師開展工作坊活動,提高班主任的專業素養。
三年來,藉助優質的託管資源,金水苑中學在文化建設、學校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學生發展等方面都獲得了明顯的提高,社會關注度和榮譽度不斷提高,比如高級教師從最初建校時的2名增加到本學年9人,產生區名教師1人、區骨幹教師1人、區優秀青年教師4人;學生學業成績明顯提高,學生升學路徑更加寬廣;學校獲得區教學質量一等獎、奉賢區教育系統和潤特色獎等榮譽。
近年來,通過城鄉學校攜手方式提高新城新開辦學校辦學起點的做法得到廣泛認可,除了金水苑中學以外,奉賢區金水苑小學、奉賢區待問中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附屬松江實驗學校、松江區中山第二小學等一批近年來新開辦學校加入了第二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
助力小規模學校,促進「小而優」
崇明區建設小學位於崇明島建設鎮白鑰村,現有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60人,是一所地地道道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由於地處偏遠,規模較小,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在崗教師和學生的流動性一度比較大,學校發展面臨現實困境。經過認真細緻地匹配,虹口區第二中心小學與建設小學成功牽手,實施精準託管,逐步使建設小學「小而優」「小而美」。
為切實幫助建設小學提高教質量,虹口區第二中心小學組織三支支援團隊。一是常駐管理團隊,由校長、黨支部書記、領銜專家和2名中層幹部、若干名資深教師組成,每周至少輪流到建設小學2天,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指導。二是優秀教師團隊,以語文、數學、英語、德育(班主任)教師為主,每周1-2支團隊到校指導或交流,兩校年級組、學科組緊密對接,對初露頭角的優秀教師實行跨校結對發展。三是專家團隊,由虹口區教育學院資深專家領銜,教研員、資深教師等組成,保證每月一次講座或項目研究,指導建設小學開展教學研討,對一線教師進行手把手、面批指導。三年來,兩校教師共上研究課147節、聆聽專家報告19次、接受學科教研員面對面指導33次。
虹口區第二中心小學還幫助建設小學做精特色課程,開闢「百草園」「休憩園」「蔬果園」三個生態教育實踐基地,所有植物都源自各學科教材,按季節由師生共同種植、培育,成為學生喜歡的探究樂園。虹二小學把傳統的茶藝課程移植進入建設小學,專門闢出茶藝教室,系統地傳授茶道。建設小學在2019年上海國際茶文化旅遊節中小學生茶藝交流展示活動中獲最佳茶韻茶席。虹二小學又把篆刻引入建設小學,期望這一融「石材、書法、繪畫、筆法、篆刻、雕刻」於一體的印文化也能像茶藝一樣逐步受到建設小學學生的喜愛。
針對建設小學部分學習困難學生,兩校確立了《農村小學學有困難學生教育破題之策的研究》科研項目,對學生、家長一對一詳細詢問,撰寫「學生學業品格研究個案」,從課前預習、新課導入、知識傳遞、教學反饋、知識梳理、個別輔導等方面,找到適合學有困難學生的教與學方法,出版了《農村小型小學均衡優質發展對策研究》成果,受到多方面積極肯定。
從2019年度「綠色指標」評價結果看,建設小學在許多指標上都有了令人可喜的進步,睡眠指數由2級升為7級,作業指數由5級升到7級,教師教學方式由8級升到9級,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探究活動中表現出了勇於實踐、樂意探究、敢於創新等素養,學校正在申報全國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
像建設小學這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通過城鄉學校攜手計劃走向優、美的故事,還在崇明不斷上演……
服務大居配套學校,促進安居樂業
寶山區羅店二中創辦於2017年9月,位於上海最北部的羅店大居內,居民以楊浦等動遷戶為主,兼有部分經適房和本地農村拆遷戶。如何為大居百姓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服務,是寶山、楊浦兩區教育部門共同關心的大事。該校從創辦起,就接受了新優質學校——楊浦區三門中學的精準委託管理,實現了規範辦學並走上品質發展之路,贏得了百姓的認可與讚譽。
面對新校,三門中學首先從建章立制開始,將嘔心瀝血、多年研究的成果——學校精細化管理策略,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並結合羅店二中實際,編制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課程建設實施規劃等一系列工作計劃,使學校各項工作迅速步入有序、規範的軌道。
針對新教師、青年教師、骨幹教師,三門中學實施了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對於羅店二中擬招錄的新教師,全部放在三門中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職前見習,使新教師一入職就可勝任崗位;對於青年教師進行定點培養,通過點對點的師徒結對、聯合教研、浸潤式培訓等方式,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有22位羅店二中教師拜三門中學骨幹教師為師,開展校際教學研討活動,相互間聽評課100餘節;對於骨幹教師,通過請專家、拜名師、搭平臺等多種方式,開展針對性的個性化培育。羅店二中教師開始頻頻在市、區教師基本功大賽、課堂教學評優活動中獲獎。
在抓緊師資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基礎型課程建設,狠抓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和評價五環節,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每月定期開展「思維培育」為主題的教研組、備課組活動,在備課時關注滲透思維策略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關注追問,在布置作業時設計「支架」,支撐學生完成有思維量的任務,在輔導學生時通過設計項目讓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三門中學還整合專家力量,幫助羅店二中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目前已開發9門校本課程,形成15個興趣社團,健美操社團、田徑隊、舞蹈社團、籃球社團、廣播操隊開始在區域嶄露頭角。
像羅店二中一樣,浦東周浦實驗學校、浦東航城實驗小學、閔行匯秀小學、寶山樂之中學、寶山美羅家園一小、嘉定金鶴小學、松江泗涇二小、松江泗涇三小、奉賢思言小學等一大批大型居住社區配套學校在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中獲得高品位發展。
目前,上海市教委已經啟動實施第二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涉及郊區學校66所,向五大新城、大型居住社區傾斜,其中五大新城所在區涉及學校40所。第二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將把將近年來國家和本市出臺的義務教育重要改革政策的學習和貫徹落實作為工作導向和重點內容,增強時代性和實效性。聚焦抓好受援校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建設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評估體系、做精做細過程管理和指導三項重點,不斷提高實施效果,構建城鄉義務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上海市教委強調,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是本市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制度性創新,各區要從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視,將其作為各區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的重要內容;從謀劃「十四五」教育發展的高度予以統籌考慮,作為各區和有關學校「十四五」改革和發展規劃的重要方面;要從創新教育治理體系的深度予以創新發展,優化精準委託管理中的辦學權階段性調整機制,深化城鄉學校在互助成長中取長補短,不斷總結提煉城鄉學校合作發展的制度性成果,不斷提高鄉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