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讓我們野蠻的驕傲到底。」
賽德克·巴萊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奧德賽·巴萊》
要說因為片名而被埋沒的電影,《賽德克·巴萊》絕對是其中之一。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都不知道片名是什麼意思。賽德克·巴萊出自臺灣原住民賽德克語 (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賽德克·巴萊是一個褒義的詞語,特指那些英勇無畏的英雄,是賽德克族人渴望用生命去換取的榮譽。之所以會用這樣的名字,與影片所講述的內容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抗擊異族壓迫,用生命換回信仰、自由和尊嚴的故事有關。
電影《賽德克·巴萊》海報
影片《賽德克·巴萊》改編自1930年「霧社事件」,與其說是改編,還不如說影片很大程度上重現了那段歷史。
「霧社事件」是指發生於1930年日治臺灣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高山族分支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遭到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在1896年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的各部族幾乎遭到滅族,婦女孩子為了給戰士節省糧食,讓他們無後顧之憂,上百人集體自縊,霧社賽德克族同胞總人口不過2100人,在這次起義中900餘人戰死或自殺,剩下的生還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賽德克·巴萊》上映後,一舉拿下了2011年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男配等5項大獎,還入選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但它的誕生還經歷了一個難產的「孵化」過程。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賽德克·巴萊》從最初構想、史料匯總、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超過12年。1997年,魏德聖導演偶然間看到了漫畫《霧社事件》,深受觸動,接下來的兩年裡他查閱了相關的史料,於1999年開始構思劇本,用時一年才創作完成。那時候劇本有了,但是沒有啟動的資金。2003年,他自己花了200萬臺幣拍了5分鐘的短片募集資金,結果是募集資金不足拍攝計劃只能暫緩。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創下全臺灣本土片最高票房紀錄,這部電影成功讓他邁進一線導演行列。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海角七號》大賣,魏導拿到的分帳加上政府獎勵一共1.5億元新臺幣,而這些錢全部成為了《賽德克·巴萊》的啟動資金。
2009年10月27日,影片《賽德克·巴萊》在臺灣南投舉行開機儀式。開拍後的一個月,說好的兩家投資方確認資金一直沒有到位。劇組面臨著薪水發放困難的問題,魏德聖只好每天乘汽車去臺北借錢,後來到處打電話和發簡訊借錢。慶幸的是,眾多明星紛紛掏腰包為其助力,所以才有了臺灣版放映結束後,演職員表最開始就是幾分鐘的「天使名單」,一共兩百多人位列其中。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該片從原定160天拍攝日延長到240天,原本投資5億元新臺幣,最後擴充到7億元,期間包括人力、籌資、天氣、資金短缺等種種困難。
因為大戰的場面需要大量的群演,還必須是原汁原味的原住民,劇組花大量的時間到部落「請人」,一個個聯繫,一個個面談,一個個說戲,一個個化妝,等殺青後一統計近2萬人次參與,工作量相當龐大。劇組不僅工作任務重而且拍攝地也是危險重重,山崩、落石、野豬、毒草常常都有意外,導演在採景時還不慎摔倒小腿縫了兩針,遊大慶在拍下水的戲份時NG很多回,上岸後都控制不住冷得發抖。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別的電影都是建房建城,而這部電影導演直接建山。種田陽平說當時建山完全是按照當年山脈走向填土搭建的,而且還原了36棟建築物,才把霧社街景呈現出來,而這一波操作就花了8000萬,影片殺青後,霧社街就被捐給了當地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為了能夠在大陸上映,很多暴力血腥的鏡頭都被刪減了。導演剪輯版時長276分鐘,在國內上映時被剪成了153分鐘,差不多減掉了一半的體量。臺灣版共分為上下兩部,《賽德克·巴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彩虹橋》,公映版只有一部大電影的體量,在內地上映時,只取得了1500萬元的票房成績,令人愕然。
電影《賽德克·巴萊》豆瓣評分
當年賽德克人戰敗後,參與行動的各部族幾乎遭到滅族,而這部電影正好讓段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部「活歷史」。《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臺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
PS:本文為作者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