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重返二十歲》是一部喜劇,講的是七十歲的老奶奶吳末順突然回到了二十歲,重拾舞臺夢想。看完有幾分感動,給母親打電話,是父親接的,說母親跳廣場舞去了。
母親已七十歲了。少女時代的母親能歌善舞,二十歲的她,也應該在舞臺上。
母親讀完小學就參加勞動自食其力,那個年代對於他們那一代人來說都是艱難歲月。母親最先從事的工作就是「擔腳」,一根扁擔幫人挑運。從吳灘至油溪30裡路,現在路況好了也就20分鐘的車程,但對於弱小的母親,擔上百十斤的物資行走,就是在一步一步的丈量生活的艱辛。
只要心中充滿希望,苦難的日子也有閃亮的記憶。母親天性樂觀,愛唱歌。雖然日子艱苦,母親還是省下錢拍了不少的照片,有個人的,也有和同學的、家人的,在那個年代這算是奢侈的消費。經過歲月的洗禮,母親的老照片成了一家人的珍藏。照片上的母親端莊美麗,每次翻開相冊兩個孫女都要讚嘆一番。
「擔腳」之後,母親還從事過包廣柑、修公路等各種工作,探索著自己的人生。談起過往,母親總會講起如何挑選出最好的江津廣柑供出口,講起四面山裡美不勝收的飛泉流瀑,還有孔二小姐在深山裡的故居。就在修公路的工作中,母親被選入了單位文工團,開始了她的舞臺生涯。年輕的母親展現著她的努力和天賦,綻放著青春的美好,享受著舞臺的燦爛。講起演出現場的熱烈氣氛,講起觀眾高喊「再來一個」,母親的眼睛都會情不自禁地閃亮。
歲月蹉跎,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努力顯得微不足道。母親最終沒能留在舞臺上,也沒能轉正留在單位。結婚後,她隨父親遷入涼山,在成昆線上的普雄站開始了新的生活。
白手起家,兩個孩子,開門七件事,件件都具體而實在。母親參加了鐵路職工家屬組成的「五七」連,算是有了份工作。打預製板、下車皮、種樹等等,工作辛苦,工資還低。為了讓生活過得好些,母親一邊工作,一邊又自學了裁縫,擠休息時間為別人做衣服,補貼家用。
後來經濟好一點,鐵路大院裡的小孩子也越來越多,要成立幼兒園,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母親在文工團學會了彈風琴,又心細、善良,就當上了幼兒園阿姨,教音樂,但身份依然是家屬。母親全心投入新的工作。她總說,看見孩子們的笑臉,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曾見過母親的幼教筆記,是她到其他幼兒園參觀學習後整理的,寫得非常工整。每年「六一」節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也是母親最忙的時候。為了排好一臺節目要費不少心思,她和阿姨們考慮著舞臺上的每一個細節,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
日子一天天重複,兒女一天天長大,母親也告別年輕也一天天步入了中年。在幼兒園工作十多年後,單位進行用工改革,由正式職工擔任阿姨。雖有不舍,母親還是離開了幼兒園。這時兒子已經工作了,家裡少了壓力,母親也就閒賦在家成為真正的「家屬」,偶爾幫熟人做件衣服。
幾年後,母親又重新「上崗」,帶孫女、外孫女,這一晃又是近二十年。孫女外出讀大學了,母親也已七十歲了。如今的母親依然樂觀,走路挺拔,遠遠看背影,還像個小姑娘一樣。她白天保健按摩,晚上廣場舞,把自己安排得滿滿的。
如果真能重返二十歲,母親會過一個怎樣的人生?也許有無數的選擇,也許在歷史的軌跡中又別無選擇。就像影片最後女主角為了家人而毅然放棄了青春和美麗。
母親含辛茹苦把兒女撫養成人,又不辭辛勞照顧了兒女的兒女,為家庭付出的不僅是青春,而是整整一生!母親錯過了年輕的夢想舞臺,但在人生的舞臺上,母親永遠是美麗、自立、堅韌、勇敢、溫暖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