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 臺灣中時電子報7日報導稱,臺灣位於加勒比海的所謂「邦交國」亮起「黃燈」,出現「浮動」警訊。報導稱,消息人士透露臺灣與聖露西亞近期關係不穩。
【專家快評】
所謂「外交休兵」已失去前提
葉海林(時事評論員)
臺灣島內媒體盛傳聖露西亞與臺灣「邦交」關係不穩。這條新聞會被臺灣蔡英文當局以及綠色媒體如何解讀,是不需要猜測的,無非是不滿「打壓臺灣生存空間」,批評大陸不肯「釋放善意」,甚至有些人會跑到電視臺或電臺歇斯底裡大發作一番。
不論這些人怎樣表演,有一個問題他們顯然是不會回答的,那就是臺灣怎麼才能維持目前的「邦交國」數量不進一步下降?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兩岸所謂「外交休兵」的前提是臺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沒有這個前提,兩岸關係就無從談起,所謂的「外交休兵」也就不復存在。
不客氣地說,大陸方面根本不需要費心思去挖臺灣的「邦交國」,等著要和臺灣「斷交」、走到或者回到「一個中國」正確立場上的國家絕不會只有聖多美普林西比,以及可能的聖露西亞。臺灣「邦交國」數量的減少談不上是中國大陸的外交戰術,而只是有關國家對海峽兩岸力量對比以及臺灣當局的前途進行思考後所採取行動的自然結果。
當然,臺灣當局並不會承認所謂「國際空間」正在一步步被自己消耗殆盡,他們甚至反而會用「這些『邦交國』沒啥用,不要也罷」來為自己辯護。這也難怪,蔡英文當局原本就只把希望寄托在美日身上,只要能和這倆繼續曖昧下去,其他都無所謂。
必然趨勢無可阻擋
張彬(時事評論員)
臺灣與聖露西亞出現所謂「斷交」危機,最根本原因是蔡英文當局秉持「臺獨」理念,不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過去兩岸在和平發展時期,為了減少內耗,給了臺灣一定的「國際空間」。但現在臺灣當局背離「九二共識」,挑戰大陸底線,大陸自然要反制。反制的手段是多樣化的,包括在臺灣所謂的「國際空間」上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臺灣所謂「邦交國」的異動,既是兩岸關係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世界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臺灣的所謂「邦交國」都是相對較小的國家,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而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力,在全球都是有目共睹的。對這些國家來說,與北京交往必定更加有利。事實上,這些國家也一直有意與中國大陸進行接觸,只是過去大陸考慮到臺灣的訴求和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景,在此方面並沒有過多著力。現在既然兩岸出現「冷對抗」,大陸也自不必再如過去般客氣。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涉臺部分篇幅較上年有較大增長。報告體現了大陸一貫的方針,即堅持和平統一,同時遏制臺獨勢力,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在這樣一個總體對臺政策的基礎上,也必然會有相應的反制措施。
(以上言論系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