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在當前兩岸關係僵局之下,蔡英文「出訪」巴拉圭、貝里斯,過境美國洛杉磯的行程,當然非常敏感。然而,在她離島時,島民對蔡英文的戲也不怎麼捧場,反而是柯文哲的新聞熱度蓋過了她,柯不斷變換反串角色,讓島民看得「津津有味」。
85度C給蔡英文送「大禮包」,目測將在兩岸掀起一波新輿情,也許才能給蔡增加些關注度
柯文哲「參拜李登輝神社」
為「兩岸一家親」言論道歉後,一陣廝殺三個月,柯文哲搶佔了44%的泛綠選票,26.7%的泛藍選票,聲勢猛漲,被臺媒視為「臺灣最大尾」。島內無論擁柯,反柯,鹹認為這名政治戲精將於2020年選「總統」。
對於志在島主大位的柯而言,這呼聲卻來得太快,因為在爭取臺北市長連任的當下,直取高位的風向不見得對他有利,所以再三強調「並沒有說要選『總統』」,但也不願把話說死。
然而,在藍營選票尚未吸足前,柯文哲冒著風險公開「參拜李登輝神社」(指與李登輝會面),不怕丟藍票嗎?這在演哪出?
藍媒自然不會放過這機會,直接以「李登輝要柯文哲選『總統』,批蔡英文無能」下標,明示泛綠分裂,綠媒則忙著澄清李登輝只是問「聽說你要選『總統』喔」,並強調李要求柯「不要再講兩岸一家親」。不過,這些都是與會者的二手資訊,真實會談內容,當事人柯文哲諱莫如深。
總之,一場會面,藍綠各自解讀,雖取向不同,但大致上都認為柯是在搶深綠本土票,以籌措2020年選「總統」的政治資本。
柯文哲會不會選「總統」?這問題連明顯想選的柯,都說不準。所以也不必預測其會不會,但本文得在假設其「一定會」的基礎上立論,要不然很沒戲。
臺灣從一黨專政到如今的選舉政治,終於走到了「戲精才有機會打破既定政治格局」的階段,可說是完整演繹了西式民主的弊端。
島外華人媒體似乎還沒意識到「柯文哲癌」將如何迅速轉移至全島,仍聚焦於蔡英文、賴清德與國民黨。不過這也不奇怪,因為連島內政媒都對這項變化的迅猛程度,有點來不及招架的感覺。
我無意抬高柯文哲這個人,但其代表的政治綜藝化,以及意識形態漂移的現象,其效應恐怕要影響臺灣至少十年。
說穿了,「柯文哲癌」的生成基礎,就是島內選民厭倦了傳統藍綠政治的集體心態,特別是那些90後的世代。
單純的統獨二分法,無法完整詮釋島內各種政治光譜的選民,這個論點在此時此刻特別凸顯。說柯文哲與其支持者是「獨」,但最反感柯的也正是鐵桿獨派。說柯文哲與其支持者是「統」,大概也沒有正常人會相信。也就是說,柯文哲吸聚了非常多不願被「統獨」,「一中一臺」,甚至「臺灣主體意識」所綁架的選民。
在柯的帶領下,他們會將長久以來的統獨意識形態,用揉麵團的方式,拉伸,摺疊,摔打,直到成糊狀,令其滿意為止。亦即,柯粉的意識形態會漂移,最終讓人分不清其支持統還是獨。
曾經的李登輝、蔡英文、柯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