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題材影視創作如何解決成長的煩惱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近期,教育題材影視作品《小捨得》《起跑線》《學區房》《少年派2》,還有《小歡喜》續集《小歡喜2022》相繼開拍;《親愛的小課桌》《考不好 沒關係?》等教育題材綜藝節目深度探討當代家長們面臨的諸多教育問題:與孩子的相處之道、如何輔導作業、如何更了解孩子的心理與情緒……探尋孩子家庭教育、自主學習能力的正確打開方式,尋求親子教育焦慮的釋放出口。

找準現實焦慮 用講故事的方式啟迪人心

從嬰幼兒教育的起跑線競爭,到出國留學潮的低齡化趨勢,到「高考定終身」的狹隘觀念,最後到「不放手」父母培養的「啃老巨嬰」,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伴隨著不同的教育問題,這些現實痛點也成為教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土壤源泉。近年來,《虎媽貓爸》《小別離》《小歡喜》等不少電視劇將敘述主題對準了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取得了收視與口碑雙豐收。

從主要展現一個家庭的教育故事,到交織呈現多個家庭的教育理念,這些劇集聚焦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學等時間節點和關鍵階段,通過巧妙的人物關係設計和情節衝突設置把各個家庭串聯在一起,一方面展現多元親子相處模式背後體現的典型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給予現實社會各個年齡層的家長關於緩解親子衝突的經驗啟發。例如,《虎媽貓爸》中的媽媽畢勝男為了讓女兒上重點小學,不僅花重金買破舊的學區房,還辭職在家陪孩子學習。《小歡喜》中,宋倩過度的控制欲與付出將母女關係一步步逼上絕路。

在浙江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張凱濱看來:「這些教育題材影視劇擺脫呆板的嚴肅說教和強制的經驗灌輸,用生動有趣、感染力強的場景和案例來講述親子相處的種種門道,劇中人物言行轉變的合理過渡也能夠有效引發現實父母的思考共鳴。」因此,教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應該主動跟上現實訴求和傳播環境的發展,直面焦慮、藝術再現,抓好痛點、更新敘事,如此才能更好發揮現實題材作品的觀照引領作用。

聚焦家庭教育 用鏡頭呈現和諧親子關係

除了電視劇,不少電影也將注意力投入備受社會關注的教育話題。以《壞爸爸》《洋妞到我家》《狗十三》《銀河補習班》等為代表的教育題材電影作品,用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影視藝術呈現多元親子關係,為現實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為子綱」,「強制型」成為傳統父子關係的主要表現形式。然而,以自身經歷去告訴孩子對錯是非、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親子相處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社會。《壞爸爸》通過展現父子二人的矛盾糾葛,道出親情是有「有效期」的觀念。該片製片人朱村子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家庭中的父子關係早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傳統式的嚴苛父親,如何與兒子消除隔閡,找到正確的愛的表達方式,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洋妞到我家》通過一個外國互惠生的他者視角,揭示出為人父母的諸多困惑與焦慮,思考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成長;《狗十三》表現了13歲少女的青春故事,女主人公向長輩妥協的過程,正是對傳統父權的考問,以及對重男輕女思想的批判。

相較於「強制型」家長,與孩子平等溝通是現代社會所推崇的,「平等型」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理想的狀態。《銀河補習班》深度聚焦父子親情和家庭教育,講述了馬皓文堅持「言傳身教」,教會兒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的故事。在父親的啟發下,兒子開始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也成為兒子一生的座右銘。

憑藉對家庭教育的影像聚焦和多元親子關係的鏡頭展現,這些教育題材電影作品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反思,也對親子成長帶來了不少啟發。正如《銀河補習班》導演俞白眉所說:「讓孩子有思考能力和相信孩子,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們身邊的父母在教育中經常欠缺的。我們希望藉助藝術提供一種思路。」

突破圈層傳播 用第三方視角理性闡釋

作為一種垂直細分類型,教育類電視節目很難突破固定圈層實現大眾化傳播。然而,在現實需求愈加強烈以及越來越注重分眾傳播的當下,製作者也在此類節目中嘗試豐富內容樣態和增加信息輸出。

親子教育類節目的教化屬性較濃,為了實現與「娛樂」元素的嫁接,前有《爸爸去哪兒》等戶外真人秀設置趣味遊戲、增加親子互動,後有《考不好 沒關係?》等觀察答題秀互換親子身份、促進彼此理解,而以作業輔導為切口的《親愛的小課桌》創新採用「真人秀+觀察類」的表現形式,讓親子教育類節目的製作步入更高階段。特別是該節目創新打造的第三視角觀察室,是家長客觀觀察孩子的窗口,更是各類教育理念交流碰撞的平臺。節目中,由家長、主持人、嘉賓和教育專家組成觀察團,從指出孩子們在做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拖延、逃避、注意力不集中等共性問題,延伸至分析其性格特點和學習態度養成的背後原因,輔之以教育學者的專業解讀,由表及裡闡釋觀點、科學引導,讓孩子的「小課桌」,同時成為家長的「成長營」。例如,針對徐敬凱媽媽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行為,有人表示理解,有人強烈反對,在教育專家張敏看來,這種盲目攀比的心態影響了孩子的正確認知,導致孩子形成自卑性格。

孩子是否應該擁有快樂童年?「虎媽」和「貓爸」兩種教育方式究竟誰對誰錯?從這些典型爭議切入敘事的同時,《親愛的小課桌》等節目沒有流於「虎頭蛇尾」,它憑藉「真人秀的鮮活」與「觀察類的深度」的新穎搭配,實現跨圈層傳播,在給家長提供換位思考機會的同時,也為教育痛點和育兒觀念的表達打造了場景出口。無論是孩子家長的做法還是節目嘉賓的觀點,或許都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各種建議對策的提出都致力於幫助父母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成長模式。

因此,影視領域要進一步拓展教育領域的創作觸角。以教育熱點為故事內核的影視作品不僅要聚焦現實教育痛點,及時反映社會問題;更應該發揮文藝作品的引導力和凝聚力,為實現「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這一2035年遠景目標,貢獻積極作用。(記者 牛夢笛)

相關焦點

  • 青少年題材影視劇成長的煩惱-光明日報-光明網
    具體到影視領域,在沉寂一段時間後,以青少年群體成長教育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創作近年開始回暖,不斷能形成引發社會輿論廣泛熱議的文化現象。這是影視劇生產者針對新一代「小觀眾」迅速崛起為主要消費群體的市場現象作出的及時反映,而這種趨勢又催生出影視表演領域一批「小演員」的集體亮相。這種演員與觀眾處於同一代際之中,與創作互為影響、共同成長的現象,值得引起業界的關注。
  • 專家齊聚蘇州共商影視創作 懸賞百萬徵集優質教育題材劇本
    8月22日下午,由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家教周報、366集團主辦,試試看(蘇州)影視、藍·芳華文化創意園承辦的教育題材·影視創作研討會在蘇州成功召開。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副會長、《家教周報》向蕾,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366集團董事長周揚海,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蘇州市首批姑蘇教育人才趙加軍,新理念寫作研究會創始人、《第一財經》原記者部主任張昌輝以及其他媒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影視工作者等數十餘人齊聚藍·芳華文化創意園,共同探討關於教育題材的影視創作。周揚海主持本次研討會。
  • 女性題材影視創作能否真正貼近女性視角
    而在金雞獎的提名榜單裡,也有一部女性題材電影《春潮》入圍。戲裡戲外,網絡熱搜榜單似乎再一次印證,只要與女性的關切相連,便不愁沒有熱度。當這樣的邏輯建立,有個命題更值得思考:女性題材影視創作是否真正貼近了女性視角,抑或僅僅投市場所好,循著標籤激一激女性受眾的傾訴欲?
  • 深耕現實題材,新媒誠品如何以內容為本實現創作之道?
    顯然,身為影視行業中生代影視內容製作公司,新媒誠品早在前幾年就已經開始了對其作品的排兵布陣。 但影視寒冬之下,新媒誠品究竟是基於何種考量精準預判劇集市場風向標的呢?在題材把控方面又有哪些心得?
  • 影視劇本創作修改評估秋季班招生 | 陳秋平
    無論你是編劇、編輯、策劃、製片人,還是影視投資人,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影視項目的源頭在於劇本,而「天生」完美,拿到手就可以開機拍攝的劇本是鳳毛麟角。所以,除了認真抓創作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對有潛質的原生劇本進行準確的專業評估,並對其進行修改和提升。可以這樣講,對一部影視劇本的創作、評估和修改,幾乎決定了這部影視作品未來的成敗。
  • 主旋律影視創作:在守正創新中再上新臺階
    走過光輝歷程的主旋律文藝創作,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與時俱進,在創新發展中譜寫新的樂章、塑造新的形象、講述新的故事、引領新的風尚。如何開掘厚度、深度與溫度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 專訪嶽從軍:影視創作者需摒棄形式主義創作思維
    「我相信在國內終將會實現影視工業化,而不是僅僅只依賴於演員、IP這樣的單一市場因素去決定市場的未來。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一個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但不代表以後也不可以。」近年來,現實題材愈發走俏,大到獻禮劇,小到都市情感劇,似乎都脫離不開「現實」兩個字。但什麼樣的現實題材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呢?嶽從軍分享了他對於現實題材的看法。
  • 首部教育題材網劇《天才進化論》高考日開機
    2012年有915萬考生走進考場,踏足成長的重要一關。與高考同期,一部關注中國教育問題的網絡劇正式在京開機。作為首部關注教育題材的網絡劇,《天才進化論》在開機前即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該劇由「開心麻花」系列知名演員沈騰、青年演員墨陽、兒童節目主持人「櫻桃姐姐」茅原君及童星關曉彤等人共同出演。並邀請曾參拍《舌尖上的中國》的劉睿擔當該劇製作人。
  • 搜狐與金盾影視文化中心合作開發公安題材IP
    【TechWeb報導】3月7日消息,搜狐視頻今日宣布,與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電影、電視劇、網絡大電影、網劇、綜藝、音樂、晚會、資訊文化等視頻內容類別開展長期合作。
  • 檢察題材優秀影視劇本徵集活動公告
    為繁榮檢察題材影視劇創作,調動檢察機關和社會各界人員的積極性,推動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中國檢察官文聯影視協會聯合舉辦檢察題材優秀影視劇本徵集活動,具體事項公告如下:  一、徵集時間:2015年8月1日——2015年11月30日。
  • 助力佛山影視不斷創作精品
    去年9月,佛山市電影電視家協會籌備工作啟動,籌備組向佛山影視領域有卓越成就、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與專業人才發出邀請。今年1月6日,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選舉了協會主要負責人、理事、監事等。10月9日,佛山市民政局正式批准協會成立,佛山知名演員林星雲擔任協會會長。 近年來,佛山影視行業蓬勃發展。
  • 吳夢川和《魏紫的春天》:難度成長題材書寫
    作為一個低調而內斂的寫作者,吳夢川對自己的創作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她認為給孩子寫的作品,是人生最初階段接觸的作品,不僅關乎孩子審美趣味的養成,也關乎孩子精神底色的鋪就,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樣的作品絕不是為了滿足熱鬧和好看,也不能滿足於簡單再現,而是要捕捉時代的黑洞,回應孩子的欣喜、困惑,煩惱,提煉孩子在這個時代的個性特徵,積極回應當代兒童文學的時代之問,從而讓作品進入更高的層次。
  • 「在現場」的影視創作:來自生活,傳遞溫暖和希望
    「在現場」的影視創作,如何表現時代氣象,如何把握時代精神,如何找到切入生活的角度,在深切的現實關懷中呈現冷暖情懷與人性光輝?本期邀請三位有一定影響力的影視創作者分享經驗與思考。  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老酒館》導演劉江——  把生活的養分傳遞給觀眾  我一直崇尚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 主旋律創作如何叩動青春心靈?
    主旋律創作如何叩動青春心靈?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國濤看來,高滿堂的觀點正在被創作者有意識地運用到當下一批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中。以最近播出的扶貧攻堅題材電視劇《花繁葉茂》為例,該劇在青年人云集的嗶哩嗶哩網(以下簡稱「B站」)獲得了極高的評分與觀看量。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影視劇的年輕化發展,實則是一種與時代審美、時代價值積極對話產生的自我革新。
  • 2020中國電影票房204.17億,影視操盤手如何砥礪前行?
    那麼,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影視操盤手?我們邀請14位影視大咖傾囊相授,系統講解製片全流程。 師資介紹 網絡影視題材趨勢與營銷實操 授課老師:高銳 高銳老師憑藉豐富的網絡電影出品宣發經驗,以網絡影視題材趨勢與營銷實操為主題進行了授課。同時,還以近些年網絡平臺的頭部內容為例,深度解析了網絡影視題材的新趨勢以及背後的規律。
  • 網絡文學平臺發力現實題材創作,打造現實題材英雄
    2017年,在現實題材作為國家倡導的創作方向大勢影響下,現實題材創作成為了中國網絡文學「主流化」的年度旗幟和風向標。進入2018年,這一趨勢愈發明顯,不僅湧現出更多優秀作品,更多作家也開始將創作方向調整到現實題材方向。
  • 「觀潮」民營影視公司主旋律創作風生水起
    此外,分別獲得2019年和2020年國慶檔票房冠軍,並在海外熱映引熱議的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其出品方中也看到了民營影視公司的身影。這只是近年來民營影視企業深度參與主旋律創作取得豐碩成果的縮影。為何越來越多的民營影視公司主動投入到主旋律創作當中?民營影視企業在影視創作特別是主旋律作品生產方面有什麼優勢?
  • 影視公司掘地三尺搜尋優質劇本,上海電視節這一題材成搶手貨
    現實題材的爆發,已經從政策引導和扶持,轉變為市場自發行為,有影視公司掘地三尺搜尋優質劇本,作為稀缺資源的優質現實題材版權價格出現了水漲船高的行情。多家知名影視公司發布的2019片單計劃也是將現實題材創作作為今年重點發展的方向,而大IP改編的古裝劇已經銷聲匿跡,偶有出現古裝題材也是以歷史正劇的面貌出現。在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入圍作品中,現實題材電視劇同樣成為絕對主力,其中既有反映改革開放浪潮中普通人成長的《大江大河》,也有植根於當代家庭生活的《都挺好》等佳作。
  •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文學是影視的「血親」
    10月28日下午,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文學+板塊」核心活動「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在十月文學院揭牌。十月文學院是北京市委宣傳部領導下的專業文學機構與公共文化平臺,平臺以文學創作、出版合作、文學交流推廣、公共文化服務為核心,已成功構建起一個創新型複合型的文學產業聚集平臺。
  • 網文作家對話影視編劇:IP改編的陣痛與成長
    網文作家「天下歸元」親眼見證IP在影視行業的壯大,2014年她筆下的《扶搖皇后》正式傳出改編影視劇的消息,她自己也作為編劇參與過影視劇《凰權》的創作。但是編劇工作只進行了一大半,她就重新回歸了寫小說的行列。「自己想得太簡單了,電影不是導演說了算,也不是編劇說了算,最後出現的作品,還是和自己想像中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