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進開滿鮮花的山谷,遇見了美麗的神鳥,天空似乎隱隱響起音樂聲,優美的旋律就像從雲層背後投射出來的霞光,縹緲,遙遠……這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吳夢川在新書《魏紫的春天》開篇中所描述的綺麗而神奇的場景,令人心生嚮往。
故事講述了父母離異的十四歲女孩魏紫,與外婆和小姨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古鎮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同樣孤獨的小男孩青鸞,給她的童年帶來了溫暖和陪伴。後來,魏紫隨母親去城市生活,但溝通相處一直存在問題。在一次灰雀「自殺」事故現場,她認出了童年時的夥伴青鸞,而青鸞卻認不出她了。與此同時,好朋友夕顏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昏迷不醒,魏紫因此自責,並在恐懼與焦慮中養成了吃花的習慣……看似複雜的故事和不斷變化的心緒,在作者筆下卻顯得輕巧靈動。詩性的語言、短句短章的設置讓作品讀起來很有韻味,瀰漫著濃濃的文藝氣息和懸疑感。得益於以「我」為視角的敘述,情節安排收放自如,主線魏紫、青鸞的故事寫得細緻入微,輔線夕顏、小姨、媽媽等的故事則甚為收斂,點到為止,卻能讓人體會到文字背後的種種深意。
《魏紫的春天》是吳夢川「花朵」系列成長體驗小說的第四部,從2011年到2014年,前三部《完美的花朵》《尖叫的海棠》《淡白的古果》相繼出版問世,然後中斷近五年,才有了《魏紫的春天》。五年時間內,吳夢川更多的時間都在沉默,思考著寫作的成長與自身的成長。作為一個低調而內斂的寫作者,吳夢川對自己的創作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她認為給孩子寫的作品,是人生最初階段接觸的作品,不僅關乎孩子審美趣味的養成,也關乎孩子精神底色的鋪就,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樣的作品絕不是為了滿足熱鬧和好看,也不能滿足於簡單再現,而是要捕捉時代的黑洞,回應孩子的欣喜、困惑,煩惱,提煉孩子在這個時代的個性特徵,積極回應當代兒童文學的時代之問,從而讓作品進入更高的層次。吳夢川沒有當下的世俗與浮躁,而是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寫每一篇文、每一本書。正因為如此,她的作品談不上高產,但是絕對稱得上高質量,每一部都因為其內容的深刻、文筆的優美而獲得很好的反響。
談到創作理念時,吳夢川表示,自己的成長書寫有一個最大的特徵,那就是向內的,自外而內,指向內部和核心,喜歡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具有深度成人寫作經驗的她,其兒童文學創作從一開始就摒棄了那種普遍意義上的成人倫理霸權和粗劣的成人理性判斷,而是選擇了頗有難度的青少年成長題材和成長主題,以藝術為切入口展開文本和敘述探索。從《完美的花朵》中酷愛繪畫藝術的少女花木棉,到《尖叫的海棠》中極具音樂天賦的少女裴雨棠,到《淡白的古果》中善於奔跑的女孩淡白,再到新書《魏紫的春天》中三個尋求治癒和救贖的少男少女,吳夢川將視角放在各具特點的少年身上,探索少年成長的內心精神世界,探索成長的各種可能性。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宏大的內在心理架構,整個敘事都依靠細節和心理活動緩慢而從容地推進,頗具張力。
這種創作風格在當下兒童成長故事的書寫中是頗具匠心且有意義的,能夠探討更為深邃的成長問題。
吳夢川作品的第二大特點是關注現實。好的現實題材小說能夠直達人心,讓人動容。《魏紫的春天》主題是探索原生家庭對成長的影響,探索暴力對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以溫情消解這個世界的暴力,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冷暴力。故事裡的三個主人公魏紫、青鸞、夕顏,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背景,即問題家庭,這是外部世界帶給他們內心動蕩不安的深層因素。魏紫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五歲時曾被母親暴力體罰並被鎮上的孩子孤立,從此留下陰影,不但性格孤僻,而且心理也有問題,甚至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孩子;青鸞曾被生母拋棄,跟隨養父長大的他重新回到生母身邊時,人格和記憶就分裂了,不願與人相處,也不相信任何人;夕顏生活在父母長期冷戰的家庭環境中,一直盼望能夠從這種冷暴力中解脫出來,但當解脫真正來臨時,她卻不知何去何從……
當讀者跟隨主人公們的腳步,體會成長的悲喜苦樂時,便會突然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因果輪迴的死循環裡,從冷漠到冷漠,從暴力到暴力,以冷製冷,以暴制暴。而這一切的化解方法只能靠自己,放棄冷漠,放棄暴力,以溫柔待世界,世界亦溫柔。這種「放下」並不是強加於人的,而是通過成長一步步自我意識的覺醒,沒有人知道一朵花在開放之前,會經歷怎樣的黑暗、孤獨、恐懼,最後才會向這個世界敞開真實的自己。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智情感的成長,而這也正是這部作品最為精彩、最為可貴的地方。
吳夢川生活在基層,她不僅對孩子的生活十分熟悉了解,也對當前的教育現狀了如指掌,在她的作品中,時時可見自「兒童本位」生發出的對於現代教育的反思。吳夢川認為,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溝通:家長總是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很少與孩子進行心貼心的交流和溝通;老師只關注孩子的分數,卻很少在孩子心靈深處進行耕耘。這就使孩子的心靈陷入了一種孤獨和冷落,魏紫是這樣,青鸞是這樣,夕顏也是這樣。對於如何化解矛盾,通常家長就會用簡單的暴力,而老師只有簡單的批評——這種簡單的方式往往難以奏效,長期下去會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
吳夢川清楚地認識到,兒童是兒童文學的表現內容,只有接近兒童現實的兒童觀,才能真正做到兒童本位,使其作品真正抵達兒童的內心。她認為,「兒童本位」的關鍵需要認識到兒童本質的社會性,和生命本質的完整性。認識到兒童的社會性,就要讓人間百態、冷暖人生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講給孩子聽;認識兒童生命本質的完整性,就要認識到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大宇宙。在小說的結尾,魏紫的媽媽終於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使魏紫放棄了冷漠,善待他人,善待世界。小說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耐人思索的社會問題:大人如何介入孩子的成長階段,而孩子又如何將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各種影響吸收和消化,從而轉化成成長的養分和能量。
這種「兒童本位」的創作理念亦體現在吳夢川對孩子的教育中。女兒周書痕有感於媽媽的作品和「放羊式」教育,深情撰文稱:「從小到大,媽媽幾乎從不督促我的課業,但我總是能從她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執著追求夢想的媽媽,身教總是勝過言傳。自從家裡添置了電腦,媽媽就整天在電腦前打文章,鍵盤敲得飛起,我目睹了她無數個日夜的堅持,很佩服她身上那股子韌勁兒。讀了『花朵』系列後,我開始擺脫混沌,去思考自己的內在與審視外部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有耐力,有主見,後來,我才真正地發奮苦讀,最終考上重點大學。應該說,『花朵』系列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性格,讓我樹立信念,找到自我,初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立、自由的精神世界。」
在日前舉辦的《魏紫的春天》新書發布會暨閱讀分享會上,吳夢川與大家分享了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她希望小讀者們通過閱讀自己的作品,能夠認識這個世界的兩面性,看到一個真實的現實世界,這個世界並不像童話那樣絕對美好,但活著就必須要面對誤解、傷害、挫折,必須面對別離、失去,甚至死亡,友誼、同情、愛,這些人類最寶貴的品質,猶如黑夜裡的明燈,終將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會上,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對吳夢川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吳夢川的成長小說有著非常鮮明而精彩的特點,一是凸顯了兒童文學不同於成人文學和成人世界的「超驗」式的、「脫俗」式的人性探秘屬性;二是作品有著一種指涉成人世界、表達時代、表達現實的內生文化意蘊。他還表達了對於吳夢川今後創作的希冀,以及對陝西省原創兒童文學的展望,認為「兒童文學能夠巧妙地將當下青少年成長中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教育問題進行隱喻式、鏡像式引入,用明顯、精確的故事講述異常複雜的成長衝突和時代議題,使作品獲得震撼人心的主題效果與藝術魅力」。
《魏紫的春天》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旗下百萬大刊《兒童文學》雜誌出版。《兒童文學》雜誌創建於1963年,名家雲集,精品薈萃,以純文學的理念與優秀的作品,56年來一直深受讀者喜愛。中少總社以百萬大刊《兒童文學》雜誌為基礎,成立兒童文學出版中心,致力於原創兒童文學中長篇作品的出版。近年來,兒童文學出版中心不斷推出大量優秀的原創現實主義題材兒童文學,除了吳夢川「花朵」系列外,還有徐玲「我的愛」系列、趙菱「青春飛揚」系列、晏菁「紫霧·心謎」系列、王巨成「就這樣長大」系列等各具特色的佳作。徐玲作品喚醒孩子對親情的珍惜之情,趙菱作品有著青春小說領域少見的深度,晏菁作品關注少兒心理,王巨成作品從生活常態中帶給讀者具有積極意義的反思。在現實主義兒童文學領域的積極布局,彰顯了中少總社關注現實問題、關注少年成長的出版理念,以及在少兒出版方面堅守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意識。
後續,兒童文學出版中心將有更多、更有力度的反映時代特色的現實主義原創長篇出版,「花朵」系列成長體驗小說繼《魏紫的春天》後仍有新作,將分別以夏天和秋天命名,值得期待。 (王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