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角的春天》 流亡文學,或「去流亡化」的書寫

2020-12-27 新京報

  1948年1月13日,智利詩人聶魯達做了反對維德拉軍政府的演講,此後不久,為了躲避刺殺被迫流亡,經歷「盲鼠的一年」,東躲西藏,落腳墨西哥。

  聶魯達寫過一首詩:現在,春天,請告訴我有什麼用,對誰有用,幸好我還記得/你有什麼用/我覺得是用來拯救落在任何一口深井裡的人/那個詞本身即是青春的儀式/對誰有用,好吧,依我拙見,你對生活有用/比如,我只需念出「春天」這個詞,就會感到生命力、勇氣和活力。

  這首詩出現在烏拉圭作家馬裡奧·貝內德蒂的小說《破角的春天》臨近結尾處。被關押五年之後終獲釋放,聖地牙哥在飛機上禱告,輕輕念出「春天」這個詞語,他想:春天就像一面鏡子,但我的那一面有一個角破了/那是不可避免的,在經歷了無比充實的五年之後它不可能保持完整/但即便有一個角破了,鏡子也依然可以用,春天也依然有用。

  ● 經驗是想像力的出發點

  馬裡奧·貝內德蒂於1920年9月14日出生,童年起就對文學感興趣,後來他當了記者,做訪談,撰寫旅行筆記和評論文章,擔任過著名的《前進》周刊的文學主編,再後來,他創辦了哈瓦那美洲之家文學研究中心,曾任教於烏拉圭共和國大學人文系。

  貝內德蒂關心政治和民生。他於1960年在美期間加入支持古巴革命的知識分子團體,寫作描寫烏拉圭經濟、政治和道德沒落的作品——《麥草尾巴的國家》,踴躍地參與政治、軍事活動,領導左翼政黨「三月二十六日運動」。1973年6月27日,烏拉圭發生軍事政變,貝內德蒂離開祖國,長達十二年流亡在外,輾轉阿根廷、秘魯、古巴和西班牙。

  《破角的春天》出版於1982年,在烏拉圭公投前一個月。貝內德蒂寫作這部小說時的心境,與聶魯達寫下詩歌時的心情,必定產生了共鳴。經驗是想像力的出發點,是想像力通過奇妙的思維調和伸向虛構的跳板。回憶的線索經過作家精心的編造,構成具有獨創性的文學活動,事件轉化為文本的時候也經歷了一番深刻的變動,從而獲得更普遍的價值。

  ● 流亡,在名為「自由」的監獄

  《破角的春天》是一部特別的多視角小說。主要人物包括聖地牙哥、聖地牙哥的妻子格蕾西拉、女兒貝阿特麗絲、父親拉斐爾和聖地牙哥的朋友即格蕾西拉的情人羅朗多。在聖地牙哥坐牢期間,拉斐爾帶著格蕾西拉和貝阿特麗絲流亡異國,得到聖地牙哥舊友的照顧。這些人物的活動、對話、佔很大分量的內心獨白,構成小說的主幹。獨白是一種容易引起讀者共感的方式,有助於理解人物各自的想法和立場。

  書中還有一些斜體字的章節,這些章節是貝內德蒂自己真實經歷的描述,或其他烏拉圭流亡者的遭遇的講述,這部作品以虛實相間、相互印證的方式,完成了歷史與敘事、記憶與書寫的轉化與表達,而真實經歷像《破角的春天》這座虛構房屋的堅實地基,讓整部作品更有現實感,更有力。不同人物、不同形式之間的自如跳轉,表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和語言的掌控能力。多線並發,組成複雜又清晰的全景圖像。

  聖地牙哥服刑的監獄名叫「自由」。這座監獄真的存在。烏拉圭大作家加萊亞諾曾經描述,那裡關押著很多政治犯,氣氛肅穆,未經允許不準說話、唱歌、吹口哨、打招呼。圖書不能有鳥兒、情人、蝴蝶、星星、孕婦等圖案,因為它們代表著希望、愛情、自由、光明與生命。監獄是剝奪自由的地方,名之為「自由」,是荒誕的現實,類似虛構的悖謬,不可理喻的證明。據說,有五歲的小女孩去「自由」探望父親,她帶著的圖畫是一株大樹,樹葉上畫著一些圓圈,女孩悄悄告訴父親,那是藏在葉間的鳥兒的眼睛。小說裡,寄往「自由」的信件都要審查,人們發明一些暗語,小心翼翼地繞過暗礁,偶有消息傳遞成功,必須抑制喜悅,不可表露於外。

  在牆內,獨自一人,熬過一個又一個重複的日子。監獄生活的特性,空間的縮小和時間的延長,在聖地牙哥的感官裡變得格外鮮明。月光是奢侈的,在最初的兩年裡,連月亮都看不見,聖地牙哥仔細觀察牆上的汙跡,在汙跡中想像面孔、動物、物體。對家人的思念,是他最深切的實在的擁有,他回憶與妻子的愛情,懷抱對父親的歉疚,想像他那出生不久就分離的小女孩的成長,擔憂父親的缺席會對她造成的影響。在冬天裡,他等待春天。

  拉斐爾是一個典型的流亡知識分子的形象。作為聖地牙哥的引領者,與監獄之外的社會觀察家,或者說,作為貝內德蒂本人的主要投射對象,拉斐爾有強烈的漂浮感,覺察到原生文化的風化與無法重組,但是,他在因流亡導致的「殘疾,遍體鱗傷,身體的一部分被挖空了,並且失眠」的煎熬中依然不肯放棄:「我們這些老人都是靈車,……靈車還依然可以行駛的人,將幫助他們記起他們曾看見的東西,以及他們未曾看見的東西。」

  格蕾西拉和羅朗多,代表了脫離家國之後的新一代移民的本地化,他們打算開啟新的生活。流亡的原意是「跳到外面去」,跳躍進入新的生活,無可厚非。而且,也許,就像書中所說,融入另一種生活是對流亡最好的反抗。

  新的社會,新的希望,更多地被寄予在貝阿特麗絲這一代人身上,儘管她與父親從未謀面,在蒙昧的狀態裡,她已經在承襲,在探尋父親與祖父的理想,什麼是「政治犯」「自由」「祖國」「赦免」,為什麼一個人在沒有犯罪的情況下會被投入監獄,她以孩童的方式解釋那些難以捉摸的貌似龐大實則空虛的概念,在詞與詞之間,女孩以自己的文體創造著世界。

  ● 去流亡化,不能朝現實關上門

  布羅茨基在《我們稱之為「流亡」的狀態,或曰浮起的橡實》裡寫道:問題的實情在於,一個人脫離了專制,則只能流亡至民主。由於他前世的生活,他能遠比民主制度下的居民更強烈地體會到民主制度的社會優勢和物質優勢。然而,恰恰由於同樣的原因(其主要的副產品是語言上的障礙),他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在新社會中扮演任何一個有意義的角色。

  拉斐爾想:我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能夠適應那個轉變後的國家,那個此刻正在禁錮的密室中孕育的國家。是的,也許「去流亡化」會跟「流亡」本身一樣艱難。

  去流亡化,一直是貝內德蒂寫作的核心命題。

  流亡,它表現為自由的特質,是向著自由而去的決心的履踐。人在軀體上離開故鄉,位移進入不同的文化語境,精神上也要經受洗禮和考驗。流亡,在情感取向上,又指向懷舊的自我束縛。懷念之情幫助作家駐守在他的故園,在流亡的旅程中領悟往昔的可貴、命運的無常,流亡因此也常常會被浪漫化。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作家還要思考自己的作用意義,反思性的懷舊的立足點是當下和未來,要探索國家和族群的潛在機遇和未完成的許諾。

  卡彭鐵爾說:「在拉丁美洲,小說是一種需要。」馬爾克斯說:「不積極參與政治是一種罪過。」貝內德蒂說:「不能朝現實關上門,如果天真地試圖把它關在門外,也不過是白費力氣,因為現實會從窗戶跳進來。」在拉丁美洲,寫作與政治,從來無法分開,也不能分開。

  在《百年孤獨》《族長的秋天》等作品裡,馬爾克斯用一種我們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塑造獨裁者,貝內德蒂的寫作遵循傳統的現實主義路徑,注重描摹生活細節場景,在寫實的基礎上作結構、形式的創新與對人物內心的深入刻畫。貝內德蒂的另外兩部小說《休戰》、《感謝火》,都藉助主人公的觀察和感受呈現碎片化的日常,也都曾經被批評為瑣碎與庸碌,貝內德蒂在拉美作家中長期被低估,在近年的文學回歸潮流裡,他的重要性方才日漸凸顯。

  1973年政變之後,烏拉圭成為全世界政治犯密度最高的國家。這就是烏拉圭人的現實,現實比小說更魔幻。《破角的春天》所表現的現實,將一個家庭的分離與國家的問題熔為一爐。作品更以文學的形式揭示了,人類總是監禁和流亡在自身之內的困境。虛構小說是拉美民族的私人歷史,它比故事走得遠,也比歷史走得遠,它賦予全人類一道分享的崇高與不幸。

  它說:「沒人能將春天從我的手中奪走。」

  撰文/林頤

相關焦點

  • 閱讀貝內德蒂,打破對拉美文學「魔幻」的刻板印象
    他流亡西班牙後,在西班牙《國家報》上定期發表評論。他的文章言辭犀利、語言簡潔,這也是他其他文體創作的特色,尤其是短篇小說中的人物對話更是微妙生動、精煉準確。貝內德蒂手稿「流亡」如何影響了貝內德蒂的寫作?路燕萍:流亡,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流亡是20世紀的一大重要話題。
  • 探討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城市書寫
    探討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城市書寫 2019-12-20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懷遠文學:宋文武《我和我的〈四角號碼新詞典〉》
    我像對待寶貝一般把它掛在鑰匙環上,生怕待它不周,它會離我而去。可是,有一天在我外出的時候,整串鑰匙都從皮帶上脫落了,印章自然也不能倖免於難。我到處找尋,像找尋走散的親人,抑或迷失的自己。鑰匙可以再配,哪怕是換一把新鎖也無妨,可是那枚帶有我青春印記的篆章,我即使能夠將它複製出來,終究還是會缺少它所承載的應有的紀念與寄託。
  • 香洲文藝 | 用一場文學的饕餮盛宴,從春天出發!
    「叩問自己 追溯歷史」小說創作文學沙龍從春天出發>2月16日下午,野狸島海韻城春意盎然,新華書店書笙館書香正濃,珠海市文學界眾多知名作家和一大批文學愛好者聚集於此——從春天出發:「叩問自己 追溯歷史」小說創作文學沙龍在作家詩人們才思噴湧和激情碰撞中熱烈展開。
  • 吳夢川和《魏紫的春天》:難度成長題材書寫
    後來,魏紫隨母親去城市生活,但溝通相處一直存在問題。在一次灰雀「自殺」事故現場,她認出了童年時的夥伴青鸞,而青鸞卻認不出她了。與此同時,好朋友夕顏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昏迷不醒,魏紫因此自責,並在恐懼與焦慮中養成了吃花的習慣……看似複雜的故事和不斷變化的心緒,在作者筆下卻顯得輕巧靈動。詩性的語言、短句短章的設置讓作品讀起來很有韻味,瀰漫著濃濃的文藝氣息和懸疑感。
  • 薦讀|陳守湖:《河畔老屋》,記憶魅惑與文學書寫
    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潘年英,對「過去」的迷戀顯而易見,他念茲在茲的人類學筆記,其實就是基於「過去」的書寫。因此,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充滿了記憶的魅惑。其新著《河畔老屋》同樣延續了記憶魅惑這一顯著的文學特徵。在《河畔老屋》中,潘年英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書寫了四座老屋:河邊老屋、食堂老屋、竹林老屋、半島老屋。這幾座老宅的變遷史,就是他記憶中的百年家族史。
  • 初二角平分線性質與判定書寫的規範,學了不會用?還在用全等證明
    很多同學學完全等三角形後,會形成固定思維,看到證明角相等或線段相等,習慣性地想去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由此,在學習《線段、角的軸對稱性》時,很多同學對書寫格式很陌生,或者直接就使用全等三角形去證明。當然,這樣證明不錯,但是有些時候會顯得格外繁瑣,一道題目要證明三、四次全等,而如果我們會靈活地運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來書寫,不僅書寫簡便,有時還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明確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到底是什麼?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那麼,性質定理用數學語言如何描述呢?
  • 朝戈金談「兩種文學的生產:書寫和口傳」
    國際史詩研究學會會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研究員受邀為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生作題為「兩種文學的生產:書寫和口傳」的線上學術講座。講座由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徐希平教授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二百餘位師生在線共同參與聽講和討論。
  • 全民抗戰 瀋陽,從一所中學的流亡看民族崛起
    她,是「流亡抗戰」時間最早、最長和地域最廣的一所國立中學,也是中國第一所國立中學,其創辦使命為「解決東北流亡學生就學與生活問題,保護和培植東北的愛國力量」。這所「國立一號」中學的青少年學生流亡蘇、湘、桂、黔、蜀數省,歷重慶轟炸之災難、經失親喪友之痛楚、持讀書救國之信念,終至四川威遠靜寧寺,度過了相對安定的近八年讀書生活,在抗戰勝利後北歸瀋陽。
  • 百年風華·蘇僑赤子心|雨花僑魂之洪靈菲:流亡中的熾熱靈魂
    大革命失敗後,被迫流亡新加坡、泰國。1927年冬,回到上海,組織成立革命文學團體「我們社」,主編出版《我們》月刊。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當選為常務委員。1931年9月,擔任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共黨團書記。1933年,調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秘書處工作;7月被捕,解來南京,1934年夏犧牲。
  • 到雪野湖去 赴一場簡樸而又奢侈的文學盛筵
    文/王東升周末的早晨,霧蒙蒙的天氣,阻擋不了我的行程,我要到雪野湖去,赴一場文學盛筵。天還未亮,我就坐上了去濟南的班車。客車在魯西的原野上奔馳,遠處的村莊和樹木躲在薄霧裡,向身後快速移去。不多時,就到了濟南長途汽車總站。
  • 日本文學裡的青春疼痛書寫
    事實上,書寫只有青春才能體味的歷練,是日本近現代文學及文藝作品中的一股顯流——  日本文學裡的青春疼痛書寫  蓋曉星  在日本,多年來佔據名著暢銷榜第一位的作品是夏目漱石的《心》,第二位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 「當代外國文學的生態文明與地理書寫」 專題研討會|12/20
    以下為正文:為進一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聚焦當代全球環境與生態問題,豐富我國當代外國文學研究內涵,《當代外國文學》雜誌將於2020年12月20日召開「當代外國文學的生態文明與地理書寫」專題研討會,由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河海大學社科處、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承辦。
  • 走進春天主題徵文選-濟蜂園文學社
    《文學現場》欄目 由濟寧市作家協會主辦 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黃髮有 為《文學現場》欄目題詞:文學照亮人生 在這初春的日子裡,我們回望文學社的昨天,珍惜文學社的今天,展望文學社的明天,我們共同走進春天。 成績代表著過去,過好今天是明天更好的關鍵。那就讓我們一起制訂一個2020年文學的工作計劃吧。 讀書和寫作,記錄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生活是我們文學社的遠期目標;中期目標是在春天裡,要做的事情。
  • 在文本生成的歷史語境中書寫「文學文化史」
    1906年出版的竇士鏞《歷朝文學史》是如今發現的最早的國人書寫的中國文學史,但英國人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所著《中國文學史》於1901年出版,更早竇氏5年。此外,這是一部用英文寫的文學史,每個作者負責的篇幅又長,而且交稿期限也很緊迫,所以我們也不便去重新召集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的學者。東方早報:《劍橋中國文學史》的讀者是西方普通英語讀者,這對你們在寫作時有何障礙?
  • 戰爭與革命中的流亡大學:東北大學的創辦、流亡與復員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隨張學良的東北地方勢力流亡北平,這期間飽受流亡之苦,「流亡」的境遇與身份使東北大學對救亡和黨派活動極為熱心,並因政治主張的差異而發生分流。抗戰時期,內遷四川的東北大學的「收復東北」訴求與地域觀念仍十分厚重,並與彼時的國共校園鬥爭糾纏在一起。
  • 老舍民俗書寫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老舍開啟了「京味兒」文學的傳統。趙園在《北京:城與人》中對京味文學作了一個界定:「『京味』是由人與城市之間特有的精神聯繫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對於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她揭示了京味文學中:「人與城的精神聯繫;人的文化體驗;人對於城的文化意味的感受等,進而認定需要;把『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去把握。」
  • 青年作家石一楓:用文學書寫城市
    在他的作品中,「京味文學」似乎已經不再與那些儀式化的舊有風俗相關,而是被內化成了一種語調、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在他的小說創作圖景中,石一楓已經成功塑造了陳金芳、苗秀華、「大姨媽」等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城市新人物。
  • 見證中國文學西部書寫的大美與芬芳首屆青稞文學獎在九寨溝頒出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阿壩州攝影報導用文學的方式表達土地變遷,血脈相連。在九寨溝瑞雪紛飛的時節,來自文學的亮光,溫暖了眾人。12月18日,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在「童話世界」九寨溝順利舉行。來自北京、吉林、甘肅、青海、四川等全國多地的作家、翻譯家們,現場見證了這一盛典,也見證了中國文學西部書寫的大美與芬芳。
  • 講座| 梁啓超與北京城 流亡十四年想念四合院
    同時,譚嗣同父親為湖北巡撫,為保護家人,他留下來並假裝以父親的名義書寫多封批評自己的書信,存在家中。這些偽造信件在抄家時一併收繳,成為對譚家的有利證據,令譚父僅遭受罷官。像許多「北漂」一樣,梁啓超也有過是否留在北京居住的糾結。民國初年,海外流亡14年的梁啓超,在1912年10月20日回到北京。梁啓超十分喜歡北京的四合院,「吾十年來,頗思念北京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