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石一楓:用文學書寫城市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石一楓(右)、評論家張慧瑜與讀者分享《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的寫作感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麥子店的夜晚是火熱的。」這是青年作家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開篇的一句話。

石一楓自小在北京城長大。在他的作品中,「京味文學」似乎已經不再與那些儀式化的舊有風俗相關,而是被內化成了一種語調、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在他的小說創作圖景中,石一楓已經成功塑造了陳金芳、苗秀華、「大姨媽」等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城市新人物。

10月17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建投書局聯合主辦的「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新書分享會」在北京建投書局·國貿店舉行,評論家張慧瑜、石一楓與讀者分享了《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的寫作感受和創作背後的故事。

1979年生於北京的石一楓,199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著有長篇小說《紅旗下的果兒》《戀戀北京》《心靈外史》《借命而生》等,小說集《世間已無陳金芳》《特別能戰鬥》等。曾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百花文學獎、小說選刊中篇小說獎等。

《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是石一楓的最新長篇新作,小說講述了沿著鐵路線漂流到都市的鄉下女孩王亞麗,懷抱微小而實在的期待,希望通過努力在生活中前行。然而,現實卻帶給她一次又一次打擊。從最低處升起的,是被侮辱與被損害之後依然頑強生長的、善的「玫瑰」。這是石一楓《心靈外史》之外的強大而堅韌的「不信史」: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拒絕成為乞討者,拒絕抱團取暖的誘惑,在強者面前保持清明的自我。

在分享會上,石一楓說:「我的寫作在這部小說裡變得寬了點。」他坦言,寫作最開始的動機都是為了自我表達,作家有時候相信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有時候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才寫作。而現在,他更多的是寫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故事是無窮無盡的。「這些年我們能夠發現的生活裡的空間有很多,有人在文學裡發現縣城,有人發現在文學裡了小鎮。北京這個空間中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新發現。我們在發現裡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這個還是挺重要的。」石一楓說。

張慧瑜把石一楓到目前為止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充滿石一楓個人特色的階段,第二階段則是作者有意識地進行了調整、開始寫「他人」故事的階段。張慧瑜認為《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是某種意義上的老故事,因為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寫王亞麗式的進城人。「這個小說很重要的是塑造了北京的一種特殊空間——麥子店。麥子店這個空間裡面有很多歷史的陳跡,石一楓持續在寫北京底層平民的故事,他的小說像鏡子一樣讓我們思考那些我們可能已經麻木的問題,這是現代文學的一種功能。」

城市什麼時候進入文學的?在評論家張慧瑜看來,「恰恰是在18世紀、19世紀,出現了很多城市問題、城市病。所以,狄更斯、雨果給我們呈現了《悲慘世界》,呈現了19世紀文學式的寫作。《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的一個最核心的設定,就是王亞麗去打折的麵包店買打折的麵包,小說第一幕就是寫這個。中間每一次的轉折點都在她等著晚上10點之後的麵包店打折。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老故事,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寫王亞麗式的進城的人,他的故事。在這個社會空間裡面,你會發現個人的夢想,個人的期望。對她來說,城市就像茫茫黑夜中的大海,很漂亮也很孤獨。石一楓的寫作真的好像要給小人物找到一種希望,在你絕望的時候給你希望,支撐你能夠活下來的勇氣。」

石一楓坦言認識很多來北京工作的朋友都在麥子店居住過,尤其以搞文化的居多。「北京文化人有一半是麥子店出來的,足可以成立一個『麥子店作協』。」在《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結尾,石一楓這樣寫道:「那紅色籠罩天地,王亞麗覺得,那是她所從未見過的沙侖的玫瑰,開滿了麥子店。」

麥子店到處都是人,到處生機勃勃,青年作家石一楓正是以這樣的筆觸,用文學書寫現代的都市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北京倫敦舉行國際文學城市對話 中英文學大咖暢談「城市精神與文學...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鮑聰穎)10月20日,由十月文學院、北京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國際交流活動「十月國際文學城市對話·北京對話倫敦」在十月文學院舉行,著名詩人、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著名作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著名詩人西川,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青年小說家石一楓等中國作家與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
  • 城市的作家與作家的城市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作家與其生活的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滋養並成就著作家,作家的生活、寫作又浸淫在城市。哈爾濱,是遲子建生活了30年的城市。在遲子建從容洗鍊、細膩生動的筆觸下,「一座自然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篤定堅實的普通都市人,於『煙火漫捲』中煥發著勃勃生機。」哈爾濱進入遲子建筆下自《偽滿洲國》始,數十年後,作家對這座城市的書寫已經蔚為可觀:《黃雞白酒》《起舞》《白雪烏鴉》等,它是地理坐標,是故事的發生場所,承載著悲歡離合的背景。
  • 文風有「小王朔」之稱 北大中文系畢業的石一楓為何愛寫失敗者的...
    《書鄉周刊》:杜湘東用一輩子去追捕這個逃犯,雖然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對自己的堅持有了交代。在你的小說裡似乎很少有成功者?石一楓:講成功者的故事的地方太多了,文學還是應該講一些失敗者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小人物的故事。
  • 探討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城市書寫
    探討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城市書寫 2019-12-20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這也是當下所有書寫都市文學的一種共同的主題,都市文學不再對一座城市的特徵來進行描摹,而是探討人與都市的關係,直指的還是人性本身。記者: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儘管有法國當下文學的翻譯介紹,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熟悉與閱讀的是法國經典的作家作品。翻譯者和出版社應該如何將好的法國當下文學推介給讀者?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與本土作家共同以靈氣與慧眼書寫這座城
    今年4月,何建明與青年作家在作協大廳分享討論作為研究院的主管單位,上海市作協今年已舉辦了兩次研討會,邀請何建明為青年作家分享他在報告文學寫作方面的經驗以及圍繞今年抗疫題材寫作的研討,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表示
  • 東北青年作家怎麼寫東北?(文末有贈書)
    鳥瞰長春(閆寒 攝)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包學菊:雙雪濤、班宇、鄭執等東北青年作家,最初是在一些文學賽事、網絡平臺上顯露鋒芒。隨後,經由《收穫》《作家》《小說月報》等純文學刊物的肯定,逐漸以「新東北作家群」的姿態為人熟知。
  • 【作家專訪】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李晉:文學改變命運
    李晉,筆名:晉閒,內蒙古小作家,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出生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農村,從小愛讀書,在不斷的努力,贏得了成績,在2018年四月中,獲得了內蒙古小作家九級合格證書,在2018年五月中,獲得北京大學星成員榮譽證書,在2018年九月中,獲得中國少年作家班三等獎,在2019年三月中,獲得內蒙古小作家朗讀一等獎,在2019年四月中
  • ...十位當代作家多元書寫,匯成城市斑斕拼圖英文版《上海故事...
    最終入選的作家中,70後、80後乃至90後的中青年群體佔了一半以上,這也符合評論家金理的預期。「近些年我在文學批評領域,著力追蹤的也是中國大陸當下青年作家,因為上海是一座朝向未來的、有活力的城市,年輕人的創作也較多樣。」
  • 首屆全埃中國當代小說青年翻譯大賽頒獎典禮在開羅舉行
    埃及文化部國家翻譯中心主任安瓦爾·穆吉斯致辭埃及《廣播與電視》雜誌主編哈立德·哈奈菲致辭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米春澤):當地時間11月28日晚,首屆全埃中國當代小說青年翻譯大賽頒獎典禮在埃及首都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五大文學期刊主編談石一楓小說《借命而生》
    人民文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作家石一楓的小說《借命而生》,這個跨越三十年的關於追捕的故事一改他之前的創作風格,也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6月8日,《人民文學》《收穫》《十月》《當代》《西湖》五大著名文學期刊的主編就《借命而生》與作者石一楓進行對話,他們梳理了石一楓的創作道路,並以此推及到文學和社會。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到徐則臣這一代作家,鄉土書寫包括城市書寫,都面對著以莫言為代表的前代作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需要突破影響的焦慮,開拓出新的書寫方式。嘉賓作家徐則臣回顧了自己的寫作歷程。他認為,作為後來的作家,書寫城市不是策略,也不是逃避,而是量力而行。在嘗試往城市,乃至往世界去的過程中,要在繼承鄉土來路的基礎上,再往前走。
  • 文學中的勞動者與青年形象
    當代文學中的「勞動者形象」書寫,其實是意識形態、作家、讀者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主持人:而且越來越多的作品中,對勞動者的塑造成了一種圖像式的摹仿,比如很多人對近年興起的「東北文藝復興」的態度,認為小說寫的並不是東北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真實的勞動者,而是想像的勞動者和他們的生活。
  • 青年寫作,展開生活與創新的翅膀飛翔
    5月底的成都,是青年作家分享榮耀的所在。5月28日,由四川省作協、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聯指導,青年作家雜誌社、華西都市報社主辦的第三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頒獎典禮在這裡舉行。9位青年作家,以突出的文學才華,在名為武擔樓的舉辦地點,獲得認可與鼓勵。而當下的青年寫作整體上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如何提高創作的辨識度以拓寬生長空間,成為與會者關注的話題。
  • 遊記文學作家簡·莫裡斯: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當你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滿目皆是紛繁的印象,頭腦被各種新鮮感充盈,需要從中提煉出這些地方的本質時,閱讀簡·莫裡斯最合適不過。莫裡斯在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裡,總是從一個遊客的視角開始,漸漸深入這些地區的特性。她對城市性格的精準把握,與她的記者素養密不可分。
  • 作家餐桌計劃:喜歡用美食隱喻萬物的作家,釋放了城市煙火氣
    作家餐桌計劃:喜歡用美食隱喻萬物的作家,釋放了城市煙火氣 2020-08-14 1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青年作家小說創作的精神流變
    在這些不同代際的作家中,50後60後和70後已經或正在經典化,逐步成為一種文學知識和傳統,而90後年紀還小,閱歷尚淺,即使暫時缺乏扛鼎之作也可以原諒,只有80後的處境、位置和心情最為尷尬和焦慮。德國作家本雅明所憂慮的「經驗的貧乏」在他們身上顯得尤為扎眼,所以就招致了「同質化」「雷同化」、缺乏歷史感之類的批評。
  • 文學陝軍吹響集結號:「百優作家」五年成果展示
    「百優計劃」的實施,精準地抓住了文學工作的核心,把工作內容放在中青年作家隊伍建設上,放在文學人才培養機制上,扶持一大批優秀青年作家專注於文學創作才能促進陝西文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經過五年來的努力,文學陝軍新梯隊建設初見成效,「70後」有周瑄璞、貝西西、黃樸,「80後」有周子湘、楊則緯、丁小龍,「90後」有範墩子、王悶悶等,各個代際均有重要作家代表。
  • 評文學創作:城市題材不敵農村題材?(圖)
    城市,在千百年來中國文學家的書寫中從來不乏精彩之作,然而相對於農村小說而言,十七年時期城市小說作品相對較少,城市文學曾經成了工業題材的代名詞。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文學正以不可阻擋的銳氣洶湧而來。2013年,金宇澄的《繁花》幾乎成為文壇的重要話題。作者通過描寫100多個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現這座城市,這部關於城市上海的小說,獲得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等多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