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楓(右)、評論家張慧瑜與讀者分享《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的寫作感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麥子店的夜晚是火熱的。」這是青年作家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開篇的一句話。
石一楓自小在北京城長大。在他的作品中,「京味文學」似乎已經不再與那些儀式化的舊有風俗相關,而是被內化成了一種語調、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在他的小說創作圖景中,石一楓已經成功塑造了陳金芳、苗秀華、「大姨媽」等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城市新人物。
10月17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建投書局聯合主辦的「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新書分享會」在北京建投書局·國貿店舉行,評論家張慧瑜、石一楓與讀者分享了《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的寫作感受和創作背後的故事。
1979年生於北京的石一楓,199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著有長篇小說《紅旗下的果兒》《戀戀北京》《心靈外史》《借命而生》等,小說集《世間已無陳金芳》《特別能戰鬥》等。曾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百花文學獎、小說選刊中篇小說獎等。
《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是石一楓的最新長篇新作,小說講述了沿著鐵路線漂流到都市的鄉下女孩王亞麗,懷抱微小而實在的期待,希望通過努力在生活中前行。然而,現實卻帶給她一次又一次打擊。從最低處升起的,是被侮辱與被損害之後依然頑強生長的、善的「玫瑰」。這是石一楓《心靈外史》之外的強大而堅韌的「不信史」: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拒絕成為乞討者,拒絕抱團取暖的誘惑,在強者面前保持清明的自我。
在分享會上,石一楓說:「我的寫作在這部小說裡變得寬了點。」他坦言,寫作最開始的動機都是為了自我表達,作家有時候相信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有時候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才寫作。而現在,他更多的是寫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故事是無窮無盡的。「這些年我們能夠發現的生活裡的空間有很多,有人在文學裡發現縣城,有人發現在文學裡了小鎮。北京這個空間中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新發現。我們在發現裡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這個還是挺重要的。」石一楓說。
張慧瑜把石一楓到目前為止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充滿石一楓個人特色的階段,第二階段則是作者有意識地進行了調整、開始寫「他人」故事的階段。張慧瑜認為《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是某種意義上的老故事,因為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寫王亞麗式的進城人。「這個小說很重要的是塑造了北京的一種特殊空間——麥子店。麥子店這個空間裡面有很多歷史的陳跡,石一楓持續在寫北京底層平民的故事,他的小說像鏡子一樣讓我們思考那些我們可能已經麻木的問題,這是現代文學的一種功能。」
城市什麼時候進入文學的?在評論家張慧瑜看來,「恰恰是在18世紀、19世紀,出現了很多城市問題、城市病。所以,狄更斯、雨果給我們呈現了《悲慘世界》,呈現了19世紀文學式的寫作。《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的一個最核心的設定,就是王亞麗去打折的麵包店買打折的麵包,小說第一幕就是寫這個。中間每一次的轉折點都在她等著晚上10點之後的麵包店打折。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老故事,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寫王亞麗式的進城的人,他的故事。在這個社會空間裡面,你會發現個人的夢想,個人的期望。對她來說,城市就像茫茫黑夜中的大海,很漂亮也很孤獨。石一楓的寫作真的好像要給小人物找到一種希望,在你絕望的時候給你希望,支撐你能夠活下來的勇氣。」
石一楓坦言認識很多來北京工作的朋友都在麥子店居住過,尤其以搞文化的居多。「北京文化人有一半是麥子店出來的,足可以成立一個『麥子店作協』。」在《玫瑰開滿了麥子店》結尾,石一楓這樣寫道:「那紅色籠罩天地,王亞麗覺得,那是她所從未見過的沙侖的玫瑰,開滿了麥子店。」
麥子店到處都是人,到處生機勃勃,青年作家石一楓正是以這樣的筆觸,用文學書寫現代的都市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