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聊到學行書,多數人或許都是以「二王」為尊,認為學行書就要直追魏晉高峰。但是,你別忘了,就帖學而言,行書分為兩個體系,一是「二王」的一搨直下筆法體系,二是顏真卿的篆籀絞轉筆法體系。
顏真卿是王羲之之後的又一座書法高峰。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復追篆籀氣,結體中常參有篆書寫法,外緊內松,變背勢為向勢,易方折為圓轉,改變了唐初「二王」體系一統天下的局面。
顏真卿的行草書可謂是燦爛輝煌,有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有被米芾評為顏書第一的《爭座位帖》,有聞捷報而欣然一揮的《劉中使帖》,另有《祭伯父稿》、《與蔡明遠帖》、《送劉太衝序》、《裴將軍詩》、《乞米帖》等多種書跡留史。
縱觀顏真卿的行草書,結字上因勢賦形,參差顧盼,穿插呼應,收放自如,一反其楷書均等、對稱、橫細豎粗、正面取勢的方法,行筆時「屋漏痕」、「折股叉」等篆籀氣充盈其中,這正是學習顏真卿行書時的技法難點。
對於我們學習書法的人來說,「臨習」與「創作」始終是無法避開的話題,也是難住絕大部分書友的難關,想要順利度過這個「臨創」的過程,絕大多數時候字法的訓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譬如《爭座位帖》中「僕射」兩字,就可以列舉出十多種不同的寫法(帖中約有19種),每一種寫法都不同,但風格卻很統一,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創作的玄機,即顏書如何應變相同的字,從中可以學到結字與用筆變化的方法和道理。
想要熟悉大量的字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一篇字帖的內容死記硬背下來,憑著自己對臨的印象複寫出來。另一種找到其用筆、結構的規律特徵並記憶,舉一反三,以達到當我們隨手書寫字帖中的某個字時,可以熟練寫出的效果。
如果說死記硬背,那就需要大量的對臨訓練,以達到肌肉記憶,但是只是顏真卿一個帖就有十幾種寫法需要去記憶,那放眼整個顏真卿行書的經典,可謂是一個浩瀚的工程,要下多少工夫和時間才能全部記下來呢?
所以,巧方法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也就是找到結字的規律。一旦學習了不同的結字法則,不僅能夠寫出帖中的多種寫法,即使是在「創作」中就算是遇到自己沒有臨習過的字,也能夠「舉一反三」,輕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