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人平常在吃東西的時候,都免不了被卡住,更不用說小孩子了。
儘管我們平常會把小孩吃的東西,過濾再過濾,但是難免有「漏網之魚」。
一旦出現這樣的緊急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在第一時間採取拯救措施呢?
寶寶15個月,我去洗手,讓寶寶自己玩會兒,回來發現一根香菸的菸蒂不見了,再看寶寶嘴裡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問他是不是吃了,他說,嗯,看網上有人說會隨大便排出,有人說要催吐出來,到底怎麼辦,要不要去醫院啊? 遇到孩子進食異物,包括不該吃的藥物,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催吐。 用手指、勺柄、筷子等刺激孩子咽部催吐。儘可能吐出誤服異物。 若誤服刺激性液體或藥物,比如清潔劑等,在家催吐後,應將孩子送到醫院進行洗胃等治療。 對較安全的異物可在家觀察。菸蒂應屬較安全異物。家庭安全不容忽視!
根據專家提醒,兒童因卡入異物致死率佔2%~3%,家長一定要防範。
在兒童醫院舉行的兒童氣道、食道異物展上,蠟筆、拉鏈頭、圍棋、電池、發卡、硬幣等從兒童體內取出的異物擺放在一起,讓人觸目驚心。
下面,我們將就孩子支氣管嗆入異物後如何處置,進行詳細的支招!
兒童氣管異物雖不屬於高發問題,但時有發生,這與平時生活習慣有極大關係。
小塊狀食物或其他物品被吸入氣管出現的急症常發生於 1-3 歲以內嬰幼兒。
這階段的嬰兒咀嚼能力不強,又非常喜歡將任何物品放入口內、喜歡啃咬硬物。
當孩子因哭、笑、跑、跳等情緒激動大吸氣時,很有可能將小塊狀食物或物品吸入氣管內,造成支氣管異物。
因此,給這個階段的孩子餵食,一定要注意食物的性狀,例如不要給 3 歲以內的嬰幼兒吃果凍、口香糖等膠樣食物,以免出現窒息,同時要儘量避免在孩子情緒激動時餵食。
同時也不建議給2-3歲以下嬰幼兒直接進食原型乾果(花生、瓜子)和葡萄乾等,並不是因其中的營養,而是因為性狀。
一歲後寶寶沒有不能吃的食物,只有不能吃的食物性狀。魚刺卡喉,及時就醫,避免感染和二次傷害。
懷疑卡了魚刺,應儘快帶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診,藉助專業器械取出魚刺,如果拖久了可能會引起感染。
對一歲以後的嬰幼兒來說,餵養應遵循的原則之一是「沒有不能吃的食物,只有不能吃的食物性狀」。
根據磨牙和咀嚼情況考慮食物性狀;還要注意避免意外,包括豆腐、果凍、乾果、帶刺的魚等。給嬰幼兒選擇深海的大魚,可輕易避免了卡魚刺的可能。
關於魚刺卡喉的一些傳統做法,並不靠譜:
給孩子吞飯、吞饅頭:可能會把位置很淺的刺推得更深、更難取出。
給孩子喝醋:魚刺即使是泡在醋裡也要很長時間才能軟化,喝醋是沒有用的。相反,喝醋還可能會刺激甚至灼傷孩子已經受傷的食管黏膜。
如誤吸或懷疑誤吸食物或物品進入氣管時,應重點觀察孩子的狀況。
如異物處於氣管內,孩子會出現呼吸費力,這時候需立即將孩子置於頭低腳高位,大人叩擊孩子的背部。每5次叩擊為一組,可連續進行3-5組。
大多數小塊狀物體吸入氣管,會進入一側支氣管,導致劇烈咳嗽,若呼吸困難,應帶孩子去醫院。
懷疑有異物嗆入氣管應立即接受醫生推薦的檢查。如能確診,支氣管鏡可取出異物。
取出異物過程需要麻醉,孩子不會感到痛苦。
家長到醫院後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安排,不要以孩子「會不舒服、哭鬧」拒絕醫生!
* DrKing科學育兒王牌團隊原創 *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我是Dr.King,與百名育兒王牌專家一起
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