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3月23日,我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組研究報告發布,其中中國父教缺失的數據,引發了熱議和社會的普遍關注。
在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的比較數據中,中國高中生的相關數據,也體現了一些教育中的問題:
中國高中生覺得父母關心自己最多,但卻與父母聊天最少,並且他們覺得煩惱無處可訴的比例非常高。
那麼,如果有心事和煩惱找誰訴說呢?
美日韓三國的高中生都把父親和母親放在前五位,而中國高中生只把母親放在前五位,父親前五位榜上無名,甚至還會排在網友之後。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結果太不可思議了,但是很殘酷,這就是現實。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父親,都覺得自己努力多給家裡賺錢就可以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
正如李嘉誠所有: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但在我國清朝的時候,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直到現在,他的教育理念仍然堪稱範本,他就是梁啓超。
梁啓超一生當中有九個兒女,皆為人中龍鳳。可謂「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梁啓超用曾國藩名言「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每位父母都應該讓子女明白,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不能只想著回報、酬勞。
要想著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樣一來,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這也是在培養子女們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
梁啓超認為,子女們能否成才,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要看有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可以說是戰勝人生一切挫折的法寶。
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當中,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非常寵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說,還見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曾經有一個河南的小夥子,才二十出頭就把自己給活活餓死了。
因為父母對這個孩子從小就特別疼愛,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就是父母對這個孩子的真實寫照。
孩子都好幾歲了,卻連路都捨不得讓孩子走,出門就挑著扁擔,讓孩子坐上。
可是,生活中總會有突如其來的意外,父親離世後,母親依然這般竭盡所能地疼愛這個兒子。
生活的重擔,終於壓垮了這個媽媽,媽媽也生病離開了孩子。
這個孩子已經長成大小夥子了,卻沒有什麼自力和自理的能力,鄰居們送過來的菜和肉,他也根本不會做著吃。
親戚們的幫助也只是一時的照顧,小夥子遍嘗人間冷暖後,沒有了生存的意願,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這個悲劇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父母對孩子只有疼愛,卻缺少品德和意志教育,也沒能教會他獨立生活的能力。
這樣的愛,其實是在變相地害孩子。
而梁啓超為了培養子女們的意志和毅力,從不過分溺愛子女,他要求子女們艱苦樸素,守住寒士家風門風,鼓勵子女們在逆境中磨練品德。
長子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從美國學成歸國後,父親梁啓超便建議他們去條件艱苦的東北大學任教磨練,而不要選擇留在生活舒適的清華園。
梁思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埋頭於中國歷史建設的教學、研究與田野考察,後來成為中國建築學研究的翹楚。
「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梁啓超非常反對填鴨式的教育,他認為這種教育髮式,就像大人嚼飯給小孩子吃,一點滋味也沒有。
梁啓超在與子女們的溝通交流中,說的最多的便是安慰、勸解的話,卻很少給孩子們提出什麼具體的學習的目標。
梁啓超認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他也是一直這麼教育子女的。
女兒梁思莊在加拿大上大學後,面臨著專業的選擇,梁啓超曾在信中建議:
「你們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裡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為主科,因為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
當得知梁思莊對生物並無興趣後,梁啓超馬上寫信:
「莊莊: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之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
最終,梁思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父親的意見,考入美國知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成為了一名圖書館專家。
而相比於現在很多家長特別看重孩子成績來說,梁啓超對於子女們的學習成績並不十分關注。
梁思莊剛出國留學的時候,學習跟不上,成績也很差,大大傷了自尊心。
梁啓超得知後寫信給她:
「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在寫給梁思莊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說: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孟子曾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那第三種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是說教育家比皇帝還要快樂。
做別的職業的人,雖然未嘗不可以研究學問,但學問總成了副業了;從事教育職業的人,一面教育,一面學問,兩件事完全打成一片。所以別的職業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兩重趣味。
梁啓超也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義」,人生觀「拿趣味做根柢」。
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梁啓超給每個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順是「大寶貝」,梁思莊是「小寶貝」,梁思懿被叫成了「司馬懿」,小兒子梁思禮是「老白鼻」。
直到小外孫都好幾歲了,梁啓超依然稱呼子女小名。
我們常說在父親的教育裡,往往藏著孩子未來人生的模樣。
梁啓超的成功教子方法值得父母們反思:
成功的教育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的人,更要注重對孩子們的情感培養,情商教育才是根本。
性格決定命運,情商決定成敗。
遍訪當今有為的成功人士,我們會發現一個共通的特點,他們不一定是智商特別高的,但一定是情商很高的。
在當今的社會中,情商是一種能力、一種創造、一種技巧。
梁啓超關注子女們的每個成長階段的教育:
不管是早期幼教,還是到校園教育,或者從子女出國留學,再到學成歸國、就業擇業,他充當著嚴父,導師,朋友,慈父等種種角色;
引導著子女們找到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成為既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又可以保持豐富獨立而有趣的生活。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正如梁啓超曾在《變法通義》中說過的:「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他尤為關注子女的早期教育,雖然他社會事務繁多、學術與寫作壓身,但是他總是會擠出時間對子女進行教育。
正是由於梁啓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對子女的教育培養方面大獲成功。
他的兒女們不負眾望,個個意志堅強,性格開朗,學有專長又多才多藝。
「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最大的財富,原來是要「拼爹」的教育!
本文作者: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
參考書籍:《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