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三學生跳下黃河」,想到梁啓超教育子女個個成才的事

2020-09-05 夢溪秋水

2月26日上午,21歲的高三復讀生魏天樺(化名)給母親發簡訊說,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希望這個願望,下輩子可以實現吧,我愛你,下輩子,別做我媽了,太累了。

母親隨即回覆說,你永遠是我的好兒子,你是媽媽的支柱,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支持你。過了幾分鐘,母親又發簡訊說:「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我希望你這次也爭取轟動一哈周邊的幾個學生,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


然而簡訊發出一分鐘後,母親就接到了兒子手機打來的電話,派出所民警通知她去一趟,監控錄像顯示,魏天樺把手機和書包放到七裡河黃河大橋上後,縱身一躍頭朝下扎進了黃河。

看了這悲劇,真讓人痛心。一個離異的母親,傾盡全力關愛兒子,卻不但沒能讓兒子成為自己的驕傲,反而無形中更增壓力,促成兒子毀掉了自己的生命。由此也想到了梁啓超與他子女們的事情來。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他對子女的教育也很有方法,是個了不起的父親。關愛子女,為子女提供學習的環境與條件,為子女的成長作指導,但不強迫子女學習,不限制子女的自由,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一方面保持開明和尊重,與子女保持了良好的情感和溝通;另一方面又實在是用盡了心,經常為子女想在前,建議在前。他告誡子女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要做有益社會的事。他9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有3名院士他們都堪稱民族的精英。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梁思成長期從事古建築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建築理論、建築教育思想、城市規劃理論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觀點,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他被推薦為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代表。同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學術上的重要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他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科學部委員。他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72年,在動亂中受盡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他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從日本回國後不久又到了美國,先後在維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20世紀30年代初畢業回國,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入伍後,由於留學資歷和傑出才幹,他很快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淞滬抗戰中,梁思忠表現相當出色。可惜此後不久,年僅25歲的他卻因患腹膜炎服錯了藥、貽誤了治療時機而去世。

梁思莊(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他曾經參加中國科學院經濟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並於1965年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他1972年退休,退休後一直住在北京。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1997年9月榮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此外,他還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獎」,擔任過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強老爸」梁啓超,用這種教育方式,讓9個子女個個成才!(值得學習)
    很多人視梁啓超為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也有人稱他為「史上最強老爸」,因為他的9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還有3位院士。梁思順,長女,詩詞研究專家。梁思成,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妻為林徽因。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 梁啓超的教育理念有多高明?共九個子女,個個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
    「育人」是一門極高的學問,平常談起育人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應該是老師該管的事,與父母無關。如果老師教的好,那麼孩子長大就能成才。反之,如果老師教的太差,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沒什麼出息。雖然老師教的好壞對孩子影響很大,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有一句話叫做「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 一門3院士,9個子女均成才,梁啓超是怎麼教育兒女的?
    多數人會覺得能幫忙孩子考上好大學,但在梁啓超面前,名牌大學根本算不了什麼。梁啓超本人是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能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大人物。除了自己是文學宗師,他的教育方法堪稱一絕:9個子女均是棟梁之才。
  • 「最牛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梁啓超一生勤奮,著述頗豐,其《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他與李惠仙、王桂莖共育有9個子女,先後有7個曾到國外讀書或工作。作為一位近代教育大家,梁啓超在子女教育上確實下了極大的工夫,對教子之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 梁啓超的教育有多成功!一個家庭,九個才俊,三個還是院士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教育孩子來說,梁啓超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成功的父親了,九個兒女,個個文理兼備,氣度不凡!一個家庭就能出三個院士,他的家庭教育是何等的成功!或許恰恰是他繼承了中國傳統以修身做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家庭教育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典範,把德育、智育、情感教育融為一體,以身作則,與孩子平等交流!彌補了近代以來學校教育的缺失!在他看來,教育在現代的中國,由傳統教育變成現代教育之後,發生了很大的一個改變,教育由原來的德育、以做人成德為主,變成了現在的以知識技能為主。
  • 高三生跳下黃河,遺言給母親:「來生別做我媽」,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高三生跳下黃河,遺言給母親:"來生別做我媽",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當21歲高三復讀生將「想下輩子再實現考個好大學,下輩子別再做我媽了」這樣的文字發給自己母親時,他的心中自然感慨萬分。而他的母親更是在第一時間回復,兒子是自己的支柱,自己也會盡全力支持兒子。
  • 榜樣老爹梁啓超:子女最好的幸福和財富,是有個懂愛懂教育的父親
    正如李嘉誠所有: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但在我國清朝的時候,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直到現在,他的教育理念仍然堪稱範本,他就是梁啓超。梁啓超一生當中有九個兒女,皆為人中龍鳳。可謂「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 高三學生跳下黃河…… 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
    發完簡訊,21歲的高三學生魏天(化名)跳下黃河。魏天的母親到底給魏天造成了多大的傷害,魏天竟在臨死前說出如此決絕的話?我們分析一下母子的簡訊對話。作為21歲的高三復讀生,魏天心理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要什麼,並為此努力。此時,魏天的母親不應該再給魏天更大的壓力,而是應該減小魏天的心理壓力,樹立一個堅強樂觀的形象,哪怕是裝出來的。但魏天的母親沒有,而是一直在魏天面前訴說生活的不易,一直告訴魏天自己想要得到什麼,不斷強調魏天在她心目中的重要性,繼續增加了魏天的壓力。
  • 來看看梁啓超如何為子女選專業
    這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但是因為鍾芳蓉報的是北大考古系,在網上引起了不少議論。部分網友認為,鍾芳蓉不應該報這麼冷門的專業,而是應該報經管、金融那些來錢快的熱門專業。事實上,在十七八歲高三畢業這個年紀,大多數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孩子們的父母選專業,都是隨大流,所謂「熱門」,就是趨之若鶩的選擇。
  • 「最牛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李嘉誠曾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很多人,事業很成功,卻被孩子敗光家產;但也有人,事業成功,孩子的教育更成功。比如說,我們的梁啓超大師。說起他的孩子,最有名的莫過於梁思成了。但其實,他的另外八個孩子也個個都很厲害。
  • 看完梁啓超寫給女兒的親筆信,終於知道他的子女為啥成才了
    1927年康有為去世,梁啓超幫忙料理後事時,發現老師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塌糊塗,全家長期被一個無賴的女婿把持,可謂人亡家破。而想到自身,他心裡甚是安慰:「我們家孩子斷不至下流,大概總可放心。」 這種觀點,恰好印證了梁啓超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子女生活不幸福,所謂事業又從何談起,有何意義?
  • 梁啓超的家庭逆境教育
    梁啓超的子女個個成才,可以說,這源於他的寒士家風,他的父親推崇「淑身濟物」,日常生活十分簡樸,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梁啓超回憶,「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就教育而言,人的堅強意志,是後天磨鍊的結果,並非先天遺傳。所以,梁啓超將逆境視為打磨意志力的絕好時機,彰顯出家長「智慧愛」的力量。逆境「是別人想要也得不到手的一種磨練意志的絕好資料,你居然碰著了,也是你前世根基深厚,承天地特別眷愛,得這種好機會,來做成你一輩子的人格」。梁啓超將逆境帶來的人生考驗視為一種「天地眷愛」,鼓勵子女和學生們欣然接受,以磨鍊和成就自己的人格。
  • 梁啓超的九個子女皆成棟梁之材,他有什麼教育秘訣?
    直到有一天,梁啓超先生用他的實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讓國人為之驚嘆。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一般對梁啓超先生都不會陌生。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當然,他還曾經是推動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一名有志青年,和康有為一起領導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並因此名垂青史。
  • 【家教】梁啓超10句話,9個子女皆成大才!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同時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個子女,個個了得。——1927年2月6日感言:梁啓超用曾國藩名言教育孩子,「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意在說明,我們做事,不能只想著回報、酬勞,更要想著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 一門三院士,九個子女都是國家棟,梁啓超的家庭教育堪稱當代典範
    主要講一講,梁啓超在子女教育方面,是如何做到當今家庭教育的典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棟梁。梁啓超的九個子女,在他的教導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梁啓超的九個子女,成就非凡,離不開他言傳身教的影響。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父親是教育孩子,是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九個子女皆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那麼作為一家之長的梁啓超,在子女教育方面,對他們施加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 「最強老爸」梁啓超,讓9個子女都成才俊,他是如何做到的?
    9個孩子,個個都是人中翹楚。全文4164字丨閱讀共需5分鐘有句話說得好,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比不上孩子教育的成功;任何事業的失敗,都比不上孩子教育的失敗。但有的人就是能做到,事業也很成功,教育也不失敗。比如我們的梁啓超大師。
  • 梁啓超九個子女皆成大才,就因為他這10句話!
    他有九個子女,個個了得。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小編為大家選擇梁啓超家書中的十句話,分享梁啓超的教子經。
  • 梁啓超說:教育很簡單,只需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
    有這麼一個人,我們最初知道他時,是歷史書上的戊戌變法;後來,在接觸家庭教育時,又遇見他了,因為他的9個孩子非常出色,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是梁啓超。有人說,我不羨慕你多有錢,只羨慕你的子女教育的多好,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很合適。大兒子梁思成,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夫人是林徽因。二兒子梁思永,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 梁啓超9個子女皆成大才,秘密就在這9句話裡
    中外歷史上不乏成功的家教案例,梁啓超算是其中的典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能把九個子女都教育成青年才俊的,近代恐怕只有梁啓超了。不要填鴨式的教育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做人要有幾分「孩子氣」梁啓超說有兩種孩子氣,一種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氣;
  • 「最強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
    比如我們的梁啓超大師。大家可能都對他的兒子梁思成耳熟能詳,但他的其他八個孩子也個個都不遜色。來看看他們的履歷:長女梁思順,字令嫻,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是一位詩詞研究專家,有《藝蘅館詞選》五卷,頗受讀者歡迎。她與外交官周希哲結婚,婚後曾長期隨丈夫生活在菲律賓、加拿大等地。長子梁思成,除了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被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