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21歲的高三復讀生魏天樺(化名)給母親發簡訊說,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希望這個願望,下輩子可以實現吧,我愛你,下輩子,別做我媽了,太累了。
母親隨即回覆說,你永遠是我的好兒子,你是媽媽的支柱,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支持你。過了幾分鐘,母親又發簡訊說:「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我希望你這次也爭取轟動一哈周邊的幾個學生,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
然而簡訊發出一分鐘後,母親就接到了兒子手機打來的電話,派出所民警通知她去一趟,監控錄像顯示,魏天樺把手機和書包放到七裡河黃河大橋上後,縱身一躍頭朝下扎進了黃河。
看了這悲劇,真讓人痛心。一個離異的母親,傾盡全力關愛兒子,卻不但沒能讓兒子成為自己的驕傲,反而無形中更增壓力,促成兒子毀掉了自己的生命。由此也想到了梁啓超與他子女們的事情來。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他對子女的教育也很有方法,是個了不起的父親。關愛子女,為子女提供學習的環境與條件,為子女的成長作指導,但不強迫子女學習,不限制子女的自由,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一方面保持開明和尊重,與子女保持了良好的情感和溝通;另一方面又實在是用盡了心,經常為子女想在前,建議在前。他告誡子女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要做有益社會的事。他9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有3名院士。他們都堪稱民族的精英。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梁思成長期從事古建築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建築理論、建築教育思想、城市規劃理論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觀點,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他被推薦為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代表。同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學術上的重要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他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科學部委員。他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72年,在動亂中受盡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他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從日本回國後不久又到了美國,先後在維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20世紀30年代初畢業回國,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入伍後,由於留學資歷和傑出才幹,他很快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淞滬抗戰中,梁思忠表現相當出色。可惜此後不久,年僅25歲的他卻因患腹膜炎服錯了藥、貽誤了治療時機而去世。
梁思莊(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他曾經參加中國科學院經濟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並於1965年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他1972年退休,退休後一直住在北京。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1997年9月榮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此外,他還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獎」,擔任過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