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下輩子,別做我媽了」。發完簡訊,21歲的高三學生魏天(化名)跳下黃河。
魏天的母親到底給魏天造成了多大的傷害,魏天竟在臨死前說出如此決絕的話?我們分析一下母子的簡訊對話。
從簡訊來看,魏天已經做好尋死的準備。不難看出,原因是魏天的母親讓他活得太累,而累的原因是魏天的母親給魏天太大的壓力。看到魏天的簡訊,魏天的母親不但沒有體諒孩子累的原因,讓孩子傾述為何所累,而是在魏天瀕臨崩潰的時候繼續告訴孩子自己想要什麼,繼續給魏天加碼:「孩子,你是媽媽的支柱。」「媽媽為你考到外高而榮幸.」這無疑是在給魏天繼續增加壓力,成為壓垮魏天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魏天的母親這樣回覆:「什麼事情讓我們家的魏天感到這麼累?說來媽媽聽聽。」如果魏天的母親能傾聽孩子的苦衷,聽聽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也許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
但現在已經沒有如果,沒有也許。
家長,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有時候壓力並不是動力。
魏天的父母離異,魏天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魏天已經21歲,已經是成年人,他能感受到母親待他不易。作為21歲的高三復讀生,魏天心理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要什麼,並為此努力。此時,魏天的母親不應該再給魏天更大的壓力,而是應該減小魏天的心理壓力,樹立一個堅強樂觀的形象,哪怕是裝出來的。但魏天的母親沒有,而是一直在魏天面前訴說生活的不易,一直告訴魏天自己想要得到什麼,不斷強調魏天在她心目中的重要性,繼續增加了魏天的壓力。
也許魏天的母親並不是真正的想給予魏天壓力,而是想讓魏天把壓力化為動力。
魏天的母親錯誤的判斷了魏天的處境和心理需求,致使魏天一步步走向絕路。生活中,像魏天母親這樣做法的父母太多。她們總是覺得孩子都能夠把壓力化為動力,並為此絮絮叨叨,樂此不倦。
心理成熟的孩子,父母不必嘮叨太多。只要默默的支持他,關心他們,他們就能心領神會,感激父母為他們付出的一切,將以一顆感恩的心,讓自己更加健康向上、積極努力來回報父母。如果不斷的強調你為他們付出太多,希望你為此更加努力來回報自己,反而讓他們覺得那是「語言暴力」,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一旦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走向不歸路。
孩子總是潛移默化的以父母為榜樣,不管什麼的家庭和孩子,父母給孩子樹立堅強積極向上的榜樣,對孩子的成長都會有好處。
不要總是把你想要的強加給孩子,聽聽孩子面臨的問題,聽聽孩子想要什麼,讓孩子覺得自我存在的意義,這才是他們更加堅強活著,積極努力向上的真正動力。
從北大學生弒母案,到15青島歲女孩弒母案,再到21的魏天自盡。我們是不是該引以為戒,痛定思痛。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不要總是告訴你的孩子你想要什麼,多聽聽你的孩子想要什麼吧。別讓你的愛、你的期望成為孩子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