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尹老師家長學堂的第381篇文章
今天,我想好好說一說我對中國教育的判斷和展望。而今天聊這件事,我是用兩個身份來說:
國內教育的親歷者:我從小學到高中,經歷了十多年中國國內系統教育,一直在觀察、追問、思考;
小學生家長:我的孩子就在國內一所小學,我經歷了小學家長的一切,因此也會權衡。
很多人問過我:你覺得中國教育系統是不是已經爛到無可救藥了?你準備送孩子出國留學嗎?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再三強調過一點:中國教育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絕對沒有爛到無可救藥一說,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
從內容設置上講,中國的中小學系統性學科設置相當嚴謹,中國學生的學科基礎功底之紮實舉世公認,讓孩子們有很好的基礎進入高等教育階段。
而且我們重視語數外等學科教育,於情於理都沒錯,曾經一位教育學者在解析《理想國》時就曾說過:「閱讀能力和邏輯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語文、數學完全沒毛病。」我同意這句話。
從形式上講,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雖然僵化,但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憑能力脫穎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對大學的贊助,即使窮學生機會在變少,但有錢人也不能隨意操作。
其次,大家也應該看到中國教育體系近年來也一直在革新。雖然也有矯枉過正的時候,或是帶來新問題,但總體而言,革新一直在進行,並沒有停滯不前。減輕學生負擔、調整選課制度、擴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門出臺了諸多新政策,也是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和活力。
當然我心裡也清楚:中國教育系統問題的確很嚴重,而且並不像作業負擔重、考試制度僵化這樣一眼就能識別出來,根源上的教育問題更難量化,但在我看來,其影響可能更大,甚至影響到學生和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
這也是我深有觸動,選擇投身教育領域的重要理由。
中國教育系統最為欠缺的,到底是什麼?
一個視角:來自以色列的對比分析
兩年前,我結識了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創業學者戴維·夏依,跟他的那番交流,給我全新的啟發。
夏依首先講到猶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猶太民族重視閱讀經典和提問、辯論,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相互辯論,師長會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問「誰同意這個觀點,誰反對這個觀點」,同意觀點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對觀點的孩子要反駁一二三,然後,支持一方再對反駁一一給出回復。這樣的辯論,對分析問題和邏輯思維而言是很好的訓練。
夏依旅居中國十餘年,對中國和以色列的教育系統也是做了多年觀察。夏依總結了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學生從小就很自由,每天上課只佔半天,剩下半天也是自由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興趣都非常支持,因此孩子們的課業壓力很小。
這樣的環境,非常適合那些天賦極高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學習是自我驅動,總是自己去尋找想學的新東西,充滿新的想法,需要空間去實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在各個領域都會湧現出很多傑出人物。就拿夏依本人來說,他自小對計算機感興趣,9歲時就學編程了,父母都是文職人員,不懂計算機,夏依完全是憑自己找資源學習,後來大學一畢業就出來創業,不到5年就擁有了千萬身家。
但是夏依也坦言,以色列的這種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靠個人推動,很多資質不高的孩子,往往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變得愈加平庸,甚至成年後的基本教育素質都很低。因此從大眾角度來看,以色列教育成果並不顯著。
這一點和中國教育系統正好形成對立:中國教育,很少給出類拔萃的孩子額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最終的結果達到一定標準。
因此,夏依說了自己的觀點:中國教育的集體性應該和以色列教育的個體性互補。
夏依的話觸動了我,也讓我心底產生了一些共鳴。中國教育系統,並不鼓勵特立獨行,如果你資質過人,要麼跳級升班,要麼湮沒在大眾之中。並不會因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領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學會了就想去玩?不聽課?不可能!
這裡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老師和家長都堅信,教育就是學好課內知識,考試取得好成績,上重點大學,將來找好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有餘力,想要擴大學習範圍,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學高年級的課本。在缺少廣度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單線上趕進度。
中國的教育,並不利於資質較高的孩子。教育系統均值比較高,最終學生的差異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學生,一生的成就也就是考試高分和工作高薪;而以色列的教育,差異比較大,靠學生自身的天賦和興趣,有自我推動力的學生,天空沒有上限。
一個對比:來自美國的小學教育
前年去美國,和一些教育學者進行交流學習。印象最深的是加州一位教育學者麗安娜女士,她的女兒12歲,在美國一所公立小學讀六年級。麗安娜女士對中美兩國小學教育做了多年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美國小學教學的很多東西,看似無用,卻在孩子以後的人生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麗安娜女兒上的小學有四大主科,比重差不多,分別是:數學、語文、科學和社會學。後兩者在中國國內小學裡,還是比較少見的。
其中科學,就是按照主題探究世界,目前她女兒正在學習「水」,而就這一個小小的「水」,內容涵蓋非常豐富:從生活用水,到整個世界的水循環,還有與食物、工程有關的各種各樣的水,甚至包括不少化學概念。
社會學呢?她們用一年的時間「繞世界一圈」:學習世界各大洲各國文明,前兩個月剛剛學中國古代王朝和皇帝,還有風俗和科技,這個月開始要學習非洲,從氣候、地理到各國文化。課後,她們還要寫自己對不同文化的觀點。
為什麼麗安娜認為這些知識是「看似無用,但真正有用」呢?因為她覺得這些知識和周圍的真實世界相關,而且教會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
所有這些學習和成果,了解風土人情、五洲四海、古今中外,對於參與國際競賽都沒什麼幫助,對中國父母最重視的高考或者美國標準入學考試也沒什麼幫助。那麼他們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學呢?這些知識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有沒有用,要看在學校裡還是學校外。有很多知識,對於標準化考試不一定有用,但是對於真實世界的真實生活,卻是用處極大。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常常距離真實世界很遠,以至於學生常有「為什麼學」的困惑。化學課上學了很多物質的化學式,學了配比化學方程,學會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圖,但是這與生活有什麼關係?不知道。於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然而另一種學法是反過來,先了解真實世界,理解真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有什麼現象、規律和困擾,然後思考解決方法的時候,遇到了化學公式。這個時候的化學公式是直接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的,將來走入真實世界,可以直接調用學過的知識來運用。
小學學科學有什麼用?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從小建立未來科學家、工程師、創業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從小學會從周圍的世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小學習各國文化有什麼用?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從小建立未來社會學者、政治家、媒體和文化人的思維方式,從小學會理解文明的淵源和傳統,懂得與國際世界溝通。這些學習建立的視野和思維方法,可以直接帶入長大後的工作生活。
這是中國教育系統的另一項缺失:過於注重紙面上的標準化題目,缺乏學習真實世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考試的記憶和技巧,但從來沒告訴過孩子考卷外的世界,父母也沒有予以重視。大多數孩子甚至有「高考之前,活在真空裡」的感覺,對大世界沒感覺,也不知道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要解決。無數孩子在國內外競賽場上大殺四方,等到了職場上卻無所適從。
猶太人的教育為什麼能孕育大師?
猶太人至今出過189位諾獎獲得者,以色列建國才不過幾十年,已有12位諾獎獲得者。
為什麼猶太人出了這麼多大師?很多國人歸於一切都是財富的結果:猶太人能賺錢,自然也能得大獎。這種思維模式明顯是偏激封閉的,不去誠懇學習其他民族的思想精華,只會讓思想提升的源泉枯竭。
除了學校,猶太人的家庭和教會,同樣在教育領域起到了關鍵作用。猶太人家庭教育有兩個特徵,堪稱是孕育傑出智慧的源泉:
猶太人始終非常重視經典閱讀,這是最重要的智慧來源。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像文字這樣傳遞思想,重視經典閱讀,就是重視思想綿延。
猶太民族的教育重視疑問和思考。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鼓勵提問、質疑、探討、辯論。孩子需要思考和辯論經典中的問題,包括上帝創造宇宙、人類、猶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隱含大量關於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規則的問題。經常探討這些大問題,讓孩子學會去思考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和哲學。
反觀中國教育,強弱體現在哪裡?
中國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缺乏了一些靈魂性的東西:超越的思想。
中國教育在技能訓練方面,做得非常好,從小學到大學,我們都很重視學生的基本功。無論學知識的母的是什麼,先把它學好。無論是數學物理的海量刷題,還是語文英語的吟誦默背,中國學生都本著勤奮的精神,投入百分百的精力。
學習的明確目標是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的目標是考學,考學的目標是穩定工作,穩定工作的目標是提高收入。經過這一整個過程循環,一個人苦得蛻了一層皮,也總算是熬出來,家和萬事興,再把這套吃苦的哲學灌輸給孩子。
那我們的教育弱的是什麼呢?是理想境界。一個人接受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學習想要達到的境界是什麼?為什麼不辭辛苦爬山,山頂究竟有什麼風景?我們接受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這些問題,至今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教育的目標真的只是找好工作、賺大錢,最後理想的實現也就是高薪工作。比這個更大的目標是自己創業或者做生意成功,經濟上的成功無疑更大,但僅此而已。比這個還大的目標就是為了中國命運救亡圖存、振興單一民族,這個宏願很了不起,也很寬闊,但是放在世界範圍仍然只是一國之夢,產生不了引領全人類的傑出人物。
真正的傑出人物是怎樣產生的呢?傑出的歷史人物,國籍民族家庭背景各異,成長路徑也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決人類和世界的問題。
解決世界問題,是在我看來教育真正的目標。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不是因為學習才能獲得進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為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牛頓的目標,並不是在中央造幣局勤奮工作,最後晉升局長,而是試圖用物理解釋整個世界運動的原因。
達爾文的目標,並不是成為一艘船的大副甚至船長,而是在天地萬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徵。
馬斯克的目標,並不是成為微軟高級工程師乃至CEO,而是不斷探索,解決人類的交通、航天瓶頸難題。
......
解決人類大問題,才是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的最好途徑,我們的教育中卻從未提及。人類有什麼大問題?世界有什麼大問題?恐怕大多數中國學生答不上來。
近代中國落後挨打,能夠走過戰亂重生,並逐漸富強,的確是很了不起。但是現在,中國強盛,已經重回世界舞臺中央,我們需要有能夠震撼世界的人物,引領人類向前,才符合我們的國家地位和形象。
偉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終極規律、人類文明的由來、歷史的原因、科學的方向、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人類的相處方式、世間苦難的救贖、更理想的社會變革。
偉大的企業,願景是為人類開發新的能源方式、創造新的出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溝通方式、尋找更好的計算方式、解決人類的食物與安全問題、產生更具有想像力的事物。
解決的問題越屬於全人類,最終的成就也就越代表一個民族。
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若沒有過硬的技能,什麼境界也達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訓練,沒有思想引導,最終只是盲目奔跑。我把這種教育叫做一種「有腳無頭」的教育,腿腳肌肉鍛鍊得格外強壯,就是沒有方向,一直在等著有個人給自己指點方向,「讓我去哪兒就去哪兒,比誰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兒呢?說不上來。
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極端,「有頭無腳」的教育:一些人讓孩子退出學校,但是並沒有給孩子足夠指導,講究不學習,不接觸知識,自己在世界中悟道,這種狀態人確實可能想一些大問題,但是容易雲山霧罩,不懂現代知識體系有什麼深刻之處,最終停留在空談,做事的行動力也就差了十萬八千裡。
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與行動。思想是為人生尋找方向,行動是讓自己到達目的地的工具。愛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對光速飛行的思考,他的行動是他在學校不斷尋找的數學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太側重後者,偏偏缺了前者。
有靈魂的教育目標是思考和創造。而思考和創造獲得的收益,只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像牛頓或馬斯克這樣的大人物,是另一個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沒這天賦,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想大問題有什麼用,離我們太遠了;我們小時候也沒學過什麼世界的本質、文明的起源、人類的規則,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像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於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代一代培養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培養出影響人類的大師級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像力,不要讓我們的想像力局限孩子的未來。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如果要問我,對於中國教育有什麼期待,有什麼革新的願望?
我想說,我希望的並不是把現有的中國教育體系徹底否決,而是應該給它注入思想和願景。
我們需要的是對現有基礎教育的拓展,開拓更廣大的天空,讓中國孩子具備思考大問題的能力,以問題和思考引導未來的技能學習。
我希望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夠具備:
1
宏觀思想
讓孩子眼界更寬闊,想像空間更遠大,以思想引領行動。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優秀技能,更能從宏觀大局的角度選擇方向,讓優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2
國際視野
讓孩子理解世界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做好將來走上國際舞臺的準備,為全人類文明做貢獻,成為歷史的傑出者。
3
問題思維
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圖景,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問題。通過未來反推現在,通過對真實職業的理解,制定個人成長計劃。
4
跨界聯繫
讓孩子充分體驗生活,超越學科之間的界限,學會多角度理解事物,能夠多方位聯結、以小見大,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繫在一起,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從廣闊、真實的世界舞臺出發,帶著思考走入日常學習。讓他們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應對人生;讓他們理解人類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與使命,對學習和成長燃起自己的激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