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色列和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

2020-12-25 搜狐網

  這是尹老師家長學堂的第381篇文章

  今天,我想好好說一說我對中國教育的判斷和展望。而今天聊這件事,我是用兩個身份來說:

  國內教育的親歷者:我從小學到高中,經歷了十多年中國國內系統教育,一直在觀察、追問、思考;

  小學生家長:我的孩子就在國內一所小學,我經歷了小學家長的一切,因此也會權衡。

  很多人問過我:你覺得中國教育系統是不是已經爛到無可救藥了?你準備送孩子出國留學嗎?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再三強調過一點:中國教育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絕對沒有爛到無可救藥一說,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

  

  從內容設置上講,中國的中小學系統性學科設置相當嚴謹,中國學生的學科基礎功底之紮實舉世公認,讓孩子們有很好的基礎進入高等教育階段。

  而且我們重視語數外等學科教育,於情於理都沒錯,曾經一位教育學者在解析《理想國》時就曾說過:「閱讀能力和邏輯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語文、數學完全沒毛病。」我同意這句話。

  從形式上講,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雖然僵化,但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憑能力脫穎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對大學的贊助,即使窮學生機會在變少,但有錢人也不能隨意操作。

  其次,大家也應該看到中國教育體系近年來也一直在革新。雖然也有矯枉過正的時候,或是帶來新問題,但總體而言,革新一直在進行,並沒有停滯不前。減輕學生負擔、調整選課制度、擴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門出臺了諸多新政策,也是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和活力。

  

  當然我心裡也清楚:中國教育系統問題的確很嚴重,而且並不像作業負擔重、考試制度僵化這樣一眼就能識別出來,根源上的教育問題更難量化,但在我看來,其影響可能更大,甚至影響到學生和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

  這也是我深有觸動,選擇投身教育領域的重要理由。

  中國教育系統最為欠缺的,到底是什麼?

  

  一個視角:來自以色列的對比分析

  兩年前,我結識了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創業學者戴維·夏依,跟他的那番交流,給我全新的啟發。

  夏依首先講到猶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猶太民族重視閱讀經典和提問、辯論,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相互辯論,師長會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問「誰同意這個觀點,誰反對這個觀點」,同意觀點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對觀點的孩子要反駁一二三,然後,支持一方再對反駁一一給出回復。這樣的辯論,對分析問題和邏輯思維而言是很好的訓練。

  夏依旅居中國十餘年,對中國和以色列的教育系統也是做了多年觀察。夏依總結了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學生從小就很自由,每天上課只佔半天,剩下半天也是自由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興趣都非常支持,因此孩子們的課業壓力很小。

  這樣的環境,非常適合那些天賦極高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學習是自我驅動,總是自己去尋找想學的新東西,充滿新的想法,需要空間去實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在各個領域都會湧現出很多傑出人物。就拿夏依本人來說,他自小對計算機感興趣,9歲時就學編程了,父母都是文職人員,不懂計算機,夏依完全是憑自己找資源學習,後來大學一畢業就出來創業,不到5年就擁有了千萬身家。

  但是夏依也坦言,以色列的這種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靠個人推動,很多資質不高的孩子,往往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變得愈加平庸,甚至成年後的基本教育素質都很低。因此從大眾角度來看,以色列教育成果並不顯著。

  這一點和中國教育系統正好形成對立:中國教育,很少給出類拔萃的孩子額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最終的結果達到一定標準。

  因此,夏依說了自己的觀點:中國教育的集體性應該和以色列教育的個體性互補。

  夏依的話觸動了我,也讓我心底產生了一些共鳴。中國教育系統,並不鼓勵特立獨行,如果你資質過人,要麼跳級升班,要麼湮沒在大眾之中。並不會因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領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學會了就想去玩?不聽課?不可能!

  這裡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老師和家長都堅信,教育就是學好課內知識,考試取得好成績,上重點大學,將來找好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有餘力,想要擴大學習範圍,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學高年級的課本。在缺少廣度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單線上趕進度。

  中國的教育,並不利於資質較高的孩子。教育系統均值比較高,最終學生的差異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學生,一生的成就也就是考試高分和工作高薪;而以色列的教育,差異比較大,靠學生自身的天賦和興趣,有自我推動力的學生,天空沒有上限。

  

  一個對比:來自美國的小學教育

  前年去美國,和一些教育學者進行交流學習。印象最深的是加州一位教育學者麗安娜女士,她的女兒12歲,在美國一所公立小學讀六年級。麗安娜女士對中美兩國小學教育做了多年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美國小學教學的很多東西,看似無用,卻在孩子以後的人生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麗安娜女兒上的小學有四大主科,比重差不多,分別是:數學、語文、科學和社會學。後兩者在中國國內小學裡,還是比較少見的。

  其中科學,就是按照主題探究世界,目前她女兒正在學習「水」,而就這一個小小的「水」,內容涵蓋非常豐富:從生活用水,到整個世界的水循環,還有與食物、工程有關的各種各樣的水,甚至包括不少化學概念。

  社會學呢?她們用一年的時間「繞世界一圈」:學習世界各大洲各國文明,前兩個月剛剛學中國古代王朝和皇帝,還有風俗和科技,這個月開始要學習非洲,從氣候、地理到各國文化。課後,她們還要寫自己對不同文化的觀點。

  為什麼麗安娜認為這些知識是「看似無用,但真正有用」呢?因為她覺得這些知識和周圍的真實世界相關,而且教會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

  所有這些學習和成果,了解風土人情、五洲四海、古今中外,對於參與國際競賽都沒什麼幫助,對中國父母最重視的高考或者美國標準入學考試也沒什麼幫助。那麼他們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學呢?這些知識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有沒有用,要看在學校裡還是學校外。有很多知識,對於標準化考試不一定有用,但是對於真實世界的真實生活,卻是用處極大。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常常距離真實世界很遠,以至於學生常有「為什麼學」的困惑。化學課上學了很多物質的化學式,學了配比化學方程,學會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圖,但是這與生活有什麼關係?不知道。於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然而另一種學法是反過來,先了解真實世界,理解真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有什麼現象、規律和困擾,然後思考解決方法的時候,遇到了化學公式。這個時候的化學公式是直接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的,將來走入真實世界,可以直接調用學過的知識來運用。

  小學學科學有什麼用?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從小建立未來科學家、工程師、創業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從小學會從周圍的世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小學習各國文化有什麼用?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從小建立未來社會學者、政治家、媒體和文化人的思維方式,從小學會理解文明的淵源和傳統,懂得與國際世界溝通。這些學習建立的視野和思維方法,可以直接帶入長大後的工作生活。

  這是中國教育系統的另一項缺失:過於注重紙面上的標準化題目,缺乏學習真實世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考試的記憶和技巧,但從來沒告訴過孩子考卷外的世界,父母也沒有予以重視。大多數孩子甚至有「高考之前,活在真空裡」的感覺,對大世界沒感覺,也不知道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要解決。無數孩子在國內外競賽場上大殺四方,等到了職場上卻無所適從。

  猶太人的教育為什麼能孕育大師?

  猶太人至今出過189位諾獎獲得者,以色列建國才不過幾十年,已有12位諾獎獲得者。

  為什麼猶太人出了這麼多大師?很多國人歸於一切都是財富的結果:猶太人能賺錢,自然也能得大獎。這種思維模式明顯是偏激封閉的,不去誠懇學習其他民族的思想精華,只會讓思想提升的源泉枯竭。

  除了學校,猶太人的家庭和教會,同樣在教育領域起到了關鍵作用。猶太人家庭教育有兩個特徵,堪稱是孕育傑出智慧的源泉:

  猶太人始終非常重視經典閱讀,這是最重要的智慧來源。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像文字這樣傳遞思想,重視經典閱讀,就是重視思想綿延。

  猶太民族的教育重視疑問和思考。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鼓勵提問、質疑、探討、辯論。孩子需要思考和辯論經典中的問題,包括上帝創造宇宙、人類、猶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隱含大量關於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規則的問題。經常探討這些大問題,讓孩子學會去思考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和哲學。

  反觀中國教育,強弱體現在哪裡?

  中國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缺乏了一些靈魂性的東西:超越的思想。

  中國教育在技能訓練方面,做得非常好,從小學到大學,我們都很重視學生的基本功。無論學知識的母的是什麼,先把它學好。無論是數學物理的海量刷題,還是語文英語的吟誦默背,中國學生都本著勤奮的精神,投入百分百的精力。

  學習的明確目標是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的目標是考學,考學的目標是穩定工作,穩定工作的目標是提高收入。經過這一整個過程循環,一個人苦得蛻了一層皮,也總算是熬出來,家和萬事興,再把這套吃苦的哲學灌輸給孩子。

  那我們的教育弱的是什麼呢?是理想境界。一個人接受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學習想要達到的境界是什麼?為什麼不辭辛苦爬山,山頂究竟有什麼風景?我們接受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這些問題,至今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教育的目標真的只是找好工作、賺大錢,最後理想的實現也就是高薪工作。比這個更大的目標是自己創業或者做生意成功,經濟上的成功無疑更大,但僅此而已。比這個還大的目標就是為了中國命運救亡圖存、振興單一民族,這個宏願很了不起,也很寬闊,但是放在世界範圍仍然只是一國之夢,產生不了引領全人類的傑出人物。

  真正的傑出人物是怎樣產生的呢?傑出的歷史人物,國籍民族家庭背景各異,成長路徑也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決人類和世界的問題。

  

  解決世界問題,是在我看來教育真正的目標。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不是因為學習才能獲得進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為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牛頓的目標,並不是在中央造幣局勤奮工作,最後晉升局長,而是試圖用物理解釋整個世界運動的原因。

  達爾文的目標,並不是成為一艘船的大副甚至船長,而是在天地萬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徵。

  馬斯克的目標,並不是成為微軟高級工程師乃至CEO,而是不斷探索,解決人類的交通、航天瓶頸難題。

  ......

  解決人類大問題,才是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的最好途徑,我們的教育中卻從未提及。人類有什麼大問題?世界有什麼大問題?恐怕大多數中國學生答不上來。

  近代中國落後挨打,能夠走過戰亂重生,並逐漸富強,的確是很了不起。但是現在,中國強盛,已經重回世界舞臺中央,我們需要有能夠震撼世界的人物,引領人類向前,才符合我們的國家地位和形象。

  偉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終極規律、人類文明的由來、歷史的原因、科學的方向、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人類的相處方式、世間苦難的救贖、更理想的社會變革。

  偉大的企業,願景是為人類開發新的能源方式、創造新的出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溝通方式、尋找更好的計算方式、解決人類的食物與安全問題、產生更具有想像力的事物。

  解決的問題越屬於全人類,最終的成就也就越代表一個民族。

  

  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若沒有過硬的技能,什麼境界也達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訓練,沒有思想引導,最終只是盲目奔跑。我把這種教育叫做一種「有腳無頭」的教育,腿腳肌肉鍛鍊得格外強壯,就是沒有方向,一直在等著有個人給自己指點方向,「讓我去哪兒就去哪兒,比誰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兒呢?說不上來。

  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極端,「有頭無腳」的教育:一些人讓孩子退出學校,但是並沒有給孩子足夠指導,講究不學習,不接觸知識,自己在世界中悟道,這種狀態人確實可能想一些大問題,但是容易雲山霧罩,不懂現代知識體系有什麼深刻之處,最終停留在空談,做事的行動力也就差了十萬八千裡。

  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與行動。思想是為人生尋找方向,行動是讓自己到達目的地的工具。愛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對光速飛行的思考,他的行動是他在學校不斷尋找的數學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太側重後者,偏偏缺了前者。

  有靈魂的教育目標是思考和創造。而思考和創造獲得的收益,只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像牛頓或馬斯克這樣的大人物,是另一個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沒這天賦,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想大問題有什麼用,離我們太遠了;我們小時候也沒學過什麼世界的本質、文明的起源、人類的規則,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像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於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代一代培養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培養出影響人類的大師級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像力,不要讓我們的想像力局限孩子的未來。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如果要問我,對於中國教育有什麼期待,有什麼革新的願望?

  我想說,我希望的並不是把現有的中國教育體系徹底否決,而是應該給它注入思想和願景。

  我們需要的是對現有基礎教育的拓展,開拓更廣大的天空,讓中國孩子具備思考大問題的能力,以問題和思考引導未來的技能學習。

  我希望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夠具備:

  1

  宏觀思想

  讓孩子眼界更寬闊,想像空間更遠大,以思想引領行動。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優秀技能,更能從宏觀大局的角度選擇方向,讓優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2

  國際視野

  讓孩子理解世界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做好將來走上國際舞臺的準備,為全人類文明做貢獻,成為歷史的傑出者。

  3

  問題思維

  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圖景,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問題。通過未來反推現在,通過對真實職業的理解,制定個人成長計劃。

  4

  跨界聯繫

  讓孩子充分體驗生活,超越學科之間的界限,學會多角度理解事物,能夠多方位聯結、以小見大,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繫在一起,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從廣闊、真實的世界舞臺出發,帶著思考走入日常學習。讓他們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應對人生;讓他們理解人類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與使命,對學習和成長燃起自己的激情。

相關焦點

  • 以色列教育:基本能力和思維的培養比知識更重要
    談及高新科技,我們往往會想到美國矽谷,卻忽略了在西亞,有個僅佔世界人口千分之一,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擁有6000多家科技初創公司,是人均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它就是以色列。而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和以色列對教育的重視密不可分。他們究竟有哪些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在以色列為期十天的學習交流,分享了她的所見所得以及對教育的反思。
  • 以色列教育的近距離觀察與思考
    出於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還有對於心理學、教育學的熱愛,去年年初我選擇回國加入朋友的兒童教育創業公司,通過「優勢理論」的核心教育理念,希望能幫助更多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並因材施教。 我自己在法國和美國學習工作了六年時間,又去不同國家學習了當地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 以色列沒有秘密,除了教育.
    Google、臉書、英特爾、三星、華為等科技大亨,不是把海外研發中心設在以色列,就是乾脆買下以國新創公司,或在當地高價招兵買馬。連美國州政府也覬覦以國人才。過去幾年,美國共有十八個州派出高階訪問團到以色列,爭相拉攏高科技創業人才,其中麻州、加州和紐約搶得最兇。為什麼他們都想要很難管理又意見很多的以色列人?是因為以色列的學校教育很厲害?不見得。
  • 以色列沒有秘密!除了教育
    雖然已經看過書、打了很多預防針,上銀科技資深副總經理絲國一第一次到海法和以色列同事開會時,還是受到強烈震撼。「大的小的吵成一團,一直插話、頂嘴。到底誰才是老闆?」絲國一想起《新創企業之國》裡,美國老闆被以色列員工氣得吹鬍子瞪眼那一幕,再印證自己的親身經歷,不禁搖頭苦笑。以色列人絕對不是「好管」的員工,卻是頂尖企業或組織眼中「好用」的人才。
  • 以色列沒有秘密,除了教育!
    Google、臉書、英特爾、三星、華為等科技大亨,不是把海外研發中心設在以色列,就是乾脆買下以國新創公司,或在當地高價招兵買馬。連美國州政府也覬覦以國人才。過去幾年,美國共有十八個州派出高階訪問團到以色列,爭相拉攏高科技創業人才,其中麻州、加州和紐約搶得最兇。為什麼他們都想要很難管理又意見很多的以色列人?是因為以色列的學校教育很厲害?不見得。
  • 以色列沒有秘密,除了教育
    每年前往攬才、學習創新與尋求合作的企業與機構絡繹不絕。沒有天然資源、土地貧瘠缺水,人才是他們存亡興廢的關鍵。雖然已經看過書、打了很多預防針,上銀科技資深副總經理絲國一第一次到海法和以色列同事開會時,還是受到強烈震撼。「大的小的吵成一團,一直插話、頂嘴。到底誰才是老闆?」
  • 【名家名言】以色列沒有秘密,除了教育!
    據以色列智庫託布社會政策研究中心(Taub Center for Social Policy Research)統計,從二〇〇八年至今,超過五分之一的以色列大學教授,被歐美知名大學挖角。企業界就更不用說了。Google、臉書、英特爾、三星、華為等科技大亨,不是把海外研發中心設在以色列,就是乾脆買下以國新創公司,或在當地高價招兵買馬。連美國州政府也覬覦以國人才。過
  • 看完我終於明白了
    看完我終於明白了說到麥當勞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基本上我們國家每個地方都有,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肯德基,雖然它們兩都是外國進入我們國內的,但是在快餐行業,它們兩家可是分走了我們中國大部分的市場。不管是麥當勞的冰激凌還是肯德基的漢堡都非常好吃,所以才能吸引到我們中國一大批的客戶。
  • 以色列+美國對伊朗只能搞暗殺,為何不直接開打?美國比誰都明白
    伊朗高級要員連續被暗殺,很多人都認同一個道理:伊朗沒有能力報復美國或者以色列。但是反過來的一個問題也是經常討論的,既然如此,美國+以色列難道還打不下一個伊朗?搞暗殺能解決根本問題嗎?這個問題不止探討過一次,而目前我們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對於美國而言,這是打垮伊朗成本最低的投入。
  • 抗疫期間,讓我明白了:教育是靈魂的喚醒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傳授生存之道,處事之道,「育」在《玉篇》裡說:」育,生也。&34;生養&34;生育",我是這樣去理解的,育,更多的是培養,撫育,教育就是教給別人生存生活的能力,是其有一顆「向善」之心,「明理」之心,「善辨」之心。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
  • 【域外】以色列: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有意義的學習
    每年前往攬才、學習創新與尋求合作的企業與機構絡繹不絕。沒有天然資源、土地貧瘠缺水,人才是他們存亡興廢的關鍵。雖然已經看過書、打了很多預防針,上銀科技資深副總經理絲國一第一次到海法和以色列同事開會時,還是受到強烈震撼。「大的小的吵成一團,一直插話、頂嘴。到底誰才是老闆?」
  • 土耳其和以色列對抗!美國勸不住,埃爾多安:兩天攻陷以色列首都
    之前土耳其在以色列立國的時候也表達了一定的支持,同時還在國際上承認了以色列的地位。可是自從埃爾多安上臺以來,想要恢復日耳曼榮光。也就是說,伊斯蘭勢力在土耳其的國內抬起頭來。土耳其當然對以色列不太感冒,只是礙於美國的面子而沒有直接跟以色列發生戰爭。不過,以色列所做的事情讓土耳其非常生氣。因為土耳其對外是有著龐大擴張的意圖,並且還派出了不少的士兵進駐敘利亞,以此來獲得戰爭利益。
  • 智能、互動、共享的以色列創新教育理念
    來自以色列、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南非、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國100多名教育工作者、200多名企業家、50多家教育科技創新公司參加了峰會,向現場900多名觀眾和來賓展示了世界最前沿的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成果及開創性研究課題,為以色列和全球夥伴開展科技教育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
  • 看完以色列高中生軍訓,中國的軍訓就像過家家一樣!
    以色列學校把包含軍訓在內的國防教育列為必修課,由各駐校軍士按統一計劃部署實施,每逢寒暑假,都會組織軍事訓練以色列學校的國防教育經費及師資均由以國防軍承擔,駐校軍士及負責人員是現役軍人。在以色列,每年約有4萬名學生接受軍訓。國防軍為每名學生免費供應兩套單軍裝及一周夥食費,基礎訓練外的特選課目訓練由各有關部隊臨時抽調人員承擔。
  • 中國留學生:在以色列,學會了批判和質疑
    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大一的王維一告訴記者,他接觸的教授不多,「有整天板著臉的,也有一直嬉皮笑臉的」,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講的課都是『真東西』」。    在海法大學以色列研究專業讀碩士的徐航,本科學英語,畢業後在一家公益機構工作了一年多,終於抵擋不住「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傳奇的吸引力」,遠赴以色列深造。
  • 以色列為啥這麼厲害?除了美國的幫助,這幾點也很重要
    在通過不斷地努力之後, 猶太人終於在沙漠上成立了一個有自己做主並管理的國家, 並稱之為以色列,而且現在已經時發達國家。 但建國後的以色列並不安穩, 多次與周邊國家進行對戰, 在經過多場戰役之後, 以色列終於在中東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後以色列也開始步入富足強國之路。
  • 面對以色列和美國毫無下限的暗殺挑釁,伊朗為什麼沒有反擊?
    目前來看,美國、以色列對伊朗的切香腸戰略相當成功,不僅僅一步步瓦解伊朗的實力、信心和民族尊嚴,更一步步激發伊朗民眾對伊政府的不滿 伊朗跟美國互懟了幾十年,在打嘴炮方面,幾乎沒輸過,這份毅力和韌勁讓人不得不佩服
  • 奇葩說第一季終於看完了
    不過我很贊同馬薇薇那句話:手段不夠硬,身段就要軟。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看到這個辯題的時候,第一季的奇葩說也接近尾聲了,發現我每次的觀點,大部分都和範湉湉出奇的一致。最近幾天工作不是很忙,有時間看各種小說,之前上學的時候曾經痴迷於各種類型的小說,後來好像是看的太多了膩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任何的小說和電視劇。但是這幾天實在是閒的冒泡,所以又找了幾個小說。
  • 一年已過,蘇萊曼尼大仇未報,為何先對美國動手的會是以色列?
    這兩句狠話一放,美國人更擔心伊朗會在1月3號這天動手了,於是我們看到美國在中東的空軍、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都進入了高度警戒狀態,包括轟炸機、航母編隊、核潛艇、戰鬥機編隊以及其他各型軍機都出現在了中東。而後續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1月3號當天,伊朗和美國之間相安無事,美國人終於舒了一口氣,「尼米茲」航母的返程之旅也開始安排上了,誰知道這個時候,以色列站了出來。
  • 川普對以色列太好了,撮合多個國家和以建交,給了人家什麼條件
    川普總統4年任期終於快要結束了,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講,終於盼到這一天了,可是大家知道嗎,當我們盤點川普這4年功績的時候,我們覺得有一個國家的人,真是得好好感謝朗普總統,以色列。>,川普上臺這幾年給以色列做了多少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這個是多少任美國總統都不敢承認的,這個是全球大多數國家根本就不承認的,川普說我就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而且這還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