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以色列,學會了批判和質疑

2020-12-12 青年參考

留學以色列(下)

中國留學生:在以色列,學會了批判和質疑

本報記者 張慧 《 青年參考 》( 2015年05月27日   18 版)

    北京國際教育展上的以色列留學展臺。

    從北京八一中學畢業後,劉雙龍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學。八一中學與以色列理工學院有合作項目,他通過面試後獲得了求學以色列的機會。

    「其實沒太猶豫。」劉雙龍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是個愛玩的「活躍分子」,對國內散漫的大學生活有所耳聞,擔心進入大學後管不住自己,於是索性遠走以色列。

    4年過去了,劉雙龍仍活躍地利用課餘時間「上天入海」,「玩轉歐洲」,卻同時在以色列嚴謹的學習氛圍中,淬鍊成了一枚如假包換的「學霸」。

    以色列城市:治安好到「路不拾遺」

    以色列駐華使館文化學術及省際事務主任柯智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在美國股票市場上,科技股市值總數最高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中國,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以色列。而以色列只有800萬人口,還沒北京市朝陽區的人口多。

    「以色列人能做到這一點並非因為聰明,而是因為以色列文化鼓勵新的點子和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碩士的鄭正非將這個國家的種種奇蹟概括為一句話:以色列是個「神奇的地方」。

    這份神奇也體現在大學教育上,「課後作業一般都是給一個實際問題,讓你自己分析,假設模型所需數據等,沒有答案,沒有對錯,有詳細分析過程就行」。正非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同學在幾次考試中答案與參考答案明顯不同,計算也有錯誤,但因步驟詳細正確,還是獲得了滿分。

    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大一的王維一告訴記者,他接觸的教授不多,「有整天板著臉的,也有一直嬉皮笑臉的」,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講的課都是『真東西』」。

    在海法大學以色列研究專業讀碩士的徐航,本科學英語,畢業後在一家公益機構工作了一年多,終於抵擋不住「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傳奇的吸引力」,遠赴以色列深造。

    說起以色列,徐航告訴《青年參考》,由於這個國家無論男女,滿18歲都要服兵役,很多人服完兵役還會到世界各地走一走,所以他們來讀大學時,年齡都已經比較大了。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

    鄭正非也告訴記者,讀研時,同學們的差異更大。「拿我上的統計學課程為例,班上大約60人,年齡25~50歲不等,下面坐著的同學很多比老師年齡都大,甚至有其他專業的教授來聽課,和我們一起交作業。各國的人都有,很多是邊工作邊上課,而且小孩都很大了,甚至還有服兵役的同學穿著軍裝、挎著槍來上課。」

    在正非看來,以色列理工學院是典型的理工科學校,「但又不死板」,學校有很多創新技術展覽。「在這裡,既有徹夜喝酒狂歡,也有整夜埋頭學習,該玩玩,該學學,大家很活潑,我喜歡這樣。」

    徐航告訴記者,國內很多人說起以色列首先想到巴以衝突,但他在以色列看到的卻是,「和平的希望和尊重彼此文化價值這些美好的東西」。

    劉雙龍也告訴記者,他赴以留學之前,母親擔心安全問題,來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海法城的治安好到幾乎「路不拾遺」。

    王維一承認,剛來以色列時「內心裡總是對戰爭或恐怖襲擊有一絲擔憂」,這「與本地人對安全的信任形成了強烈反差」。

    「大神」無處不在,強度不及高考

    由於身處以色列最好的理工科大學,劉雙龍身邊的以色列同學中,「智商特別高的,有的是」。生活在「大神」雲集的環境中,劉雙龍並沒覺得英雄氣短。「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我性格裡可能就沒有自卑的東西。」他說著,自己也笑了起來。「但是真的能看到山外有山。」

    在徐航看來,以色列的本科教育當得起「紮實」二字:作業量非常大,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度高。

    正非認為,學習的強度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不如國內。「這邊上課注重深度,不像國內強調廣度。這邊一學期基本只有兩三門課,但課程內容和作業量都較大。」

    劉雙龍也表示,「刷夜趕作業」是常有的事,考試前的準備也讓人抓狂。「好成績一定來自付出。」不過他認為,這個壓力「比不了國內高考」。

    以色列的學習氣氛很濃,會讓人安下心來學習。「你周圍的人都很勤奮,你會順理成章地更努力。」如今的劉雙龍已拿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offer,這位「學霸」表示,在以色列的學習氛圍中,「有好成績理所應當」。

    不過,劉雙龍也告訴記者,在以色列讀書的4年,每年都目睹中國學生因「掛科太多被勸退」,在他看來,這主要是看自己。「其實從課程本身來說,如果認真學習,不會這樣。」

    在徐航看來,與國內相比,以色列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常處於自由的「放羊」狀態,每周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堂課,課上主要在於討論,而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做調查和實地訪問。

    說起中國學生在以色列的表現,劉雙龍告訴記者,「班上第一名不是中國人」, 他和另一名中國學生的成績在班級排三四名。他覺得中國學生學習比較刻苦,且更會考試,一些實際操作能力比他好的當地學生,考分沒他的高。

    以色列與中國學生的不同

    說起中、以兩國學生最大的不同,柯智凱想起了幾個月前的一件事。

    以色列理工大學的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其中一名教授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使館本來想安排他在中國的某所著名大學演講,卻沒成功,因為當時正值期末考試期間。這所大學的工作人員透露,平時安排演講不是問題,但考試期間就比較複雜。

    「在以色列,如果有機會和諾獎得主交流,每個人都願意參加,不管是要準備考試或有別的事要做,他們總會抽出時間。在中國,學生更多是為了考試而努力學習。對學生來說,成績確實非常重要,但很多時候答案並不在書本中,而應向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取經。還有誰比諾獎得主更成功呢?」柯智凱說。

    劉雙龍說,如果是他,哪怕離考試還有兩天,他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去聽諾獎得主的講座。不過他也提到自己認識的一些在以中國學生,「真的是超級學霸,一定不會去聽」。

    提問和質疑也是以色列學生的特長。

    柯智凱說,以色列學生更願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在以色列課堂上,討論甚至辯論並不罕見,當教授提出一種觀點,學生會表示「也許您是對的,但我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法」。這在企業甚至軍隊中都很常見,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如果以色列人認為師長或上司想錯了,他們不會忍著,而是會說出來。「不是因為不尊重他們,而是為了獲得最佳解決方案。」柯智凱解釋道。

    徐航對老師鼓勵學生發問和質疑深有感觸。他向記者說起了一句以色列諺語:「兩個猶太人在一起,從來不會同意對方。」他認為國內文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而他在以色列學習過程中,因常參與辯論而受益匪淺。

    王維一則發現,以色列是「因信仰而立」的國家,「信仰已刻在每個以色列人的骨子裡。他們有時表現的有些守舊、古板,但能感覺出,這種『古板』帶給他們前進的動力」。

    赴以留學能帶給你什麼?

    正非認為,赴以留學的優勢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以色列的教育體系基本參考歐美發達國家,但暫時還沒被國內蜂擁出國的學生所關注,因此獎學金錄取的壓力相對較小。再比如,隨著中、以兩國政府全方位合作的加深,未來中以關係的發展需要更多人才,這也給留學以色列的同學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

    劉雙龍一直計劃去美國深造,而美國對以色列大學的認可度成有利條件。「今年康奈爾大學我這個專業錄取的中國學生,大多來自清華、北大,可見以色列理工在外國人眼中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方面,劉雙龍透露,進入大學前兩年,希伯來語是必修課,他雖沒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但足以支持日常生活。他和5個以色列學生住在一套公寓裡,相處融洽。徐航透露,海法大學的中國人有150人左右。當地人對中國人友好而好奇,「如同中國人對猶太人的好奇一樣。」

    自稱「關於娛樂,自認為最有資格發表看法,因為這4年真是玩下來的」的劉雙龍還列舉了以色列的附加優勢:旅遊資源豐富,無論是去以色列國內各地還是歐洲旅行,都「既方便又便宜」。「如果有機會,我真想重來一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以色列的教育。柯智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曾跟隨大使去了很多中國城市,與當地學生見面交流。在北京以外的學校,多數學生對以色列一無所知,但一般在推介過半後,會積極提問。「提問就說明他們感興趣,而且提問正是以色列精神的體現。」

    從北京八一中學畢業後,劉雙龍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學。八一中學與以色列理工學院有合作項目,他通過面試後獲得了求學以色列的機會。

    「其實沒太猶豫。」劉雙龍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是個愛玩的「活躍分子」,對國內散漫的大學生活有所耳聞,擔心進入大學後管不住自己,於是索性遠走以色列。

    4年過去了,劉雙龍仍活躍地利用課餘時間「上天入海」,「玩轉歐洲」,卻同時在以色列嚴謹的學習氛圍中,淬鍊成了一枚如假包換的「學霸」。

    以色列城市:治安好到「路不拾遺」

    以色列駐華使館文化學術及省際事務主任柯智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在美國股票市場上,科技股市值總數最高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中國,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以色列。而以色列只有800萬人口,還沒北京市朝陽區的人口多。

    「以色列人能做到這一點並非因為聰明,而是因為以色列文化鼓勵新的點子和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碩士的鄭正非將這個國家的種種奇蹟概括為一句話:以色列是個「神奇的地方」。

    這份神奇也體現在大學教育上,「課後作業一般都是給一個實際問題,讓你自己分析,假設模型所需數據等,沒有答案,沒有對錯,有詳細分析過程就行」。正非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同學在幾次考試中答案與參考答案明顯不同,計算也有錯誤,但因步驟詳細正確,還是獲得了滿分。

    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大一的王維一告訴記者,他接觸的教授不多,「有整天板著臉的,也有一直嬉皮笑臉的」,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講的課都是『真東西』」。

    在海法大學以色列研究專業讀碩士的徐航,本科學英語,畢業後在一家公益機構工作了一年多,終於抵擋不住「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傳奇的吸引力」,遠赴以色列深造。

    說起以色列,徐航告訴《青年參考》,由於這個國家無論男女,滿18歲都要服兵役,很多人服完兵役還會到世界各地走一走,所以他們來讀大學時,年齡都已經比較大了。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

    鄭正非也告訴記者,讀研時,同學們的差異更大。「拿我上的統計學課程為例,班上大約60人,年齡25~50歲不等,下面坐著的同學很多比老師年齡都大,甚至有其他專業的教授來聽課,和我們一起交作業。各國的人都有,很多是邊工作邊上課,而且小孩都很大了,甚至還有服兵役的同學穿著軍裝、挎著槍來上課。」

    在正非看來,以色列理工學院是典型的理工科學校,「但又不死板」,學校有很多創新技術展覽。「在這裡,既有徹夜喝酒狂歡,也有整夜埋頭學習,該玩玩,該學學,大家很活潑,我喜歡這樣。」

    徐航告訴記者,國內很多人說起以色列首先想到巴以衝突,但他在以色列看到的卻是,「和平的希望和尊重彼此文化價值這些美好的東西」。

    劉雙龍也告訴記者,他赴以留學之前,母親擔心安全問題,來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海法城的治安好到幾乎「路不拾遺」。

    王維一承認,剛來以色列時「內心裡總是對戰爭或恐怖襲擊有一絲擔憂」,這「與本地人對安全的信任形成了強烈反差」。

    「大神」無處不在,強度不及高考

    由於身處以色列最好的理工科大學,劉雙龍身邊的以色列同學中,「智商特別高的,有的是」。生活在「大神」雲集的環境中,劉雙龍並沒覺得英雄氣短。「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我性格裡可能就沒有自卑的東西。」他說著,自己也笑了起來。「但是真的能看到山外有山。」

    在徐航看來,以色列的本科教育當得起「紮實」二字:作業量非常大,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度高。

    正非認為,學習的強度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不如國內。「這邊上課注重深度,不像國內強調廣度。這邊一學期基本只有兩三門課,但課程內容和作業量都較大。」

    劉雙龍也表示,「刷夜趕作業」是常有的事,考試前的準備也讓人抓狂。「好成績一定來自付出。」不過他認為,這個壓力「比不了國內高考」。

    以色列的學習氣氛很濃,會讓人安下心來學習。「你周圍的人都很勤奮,你會順理成章地更努力。」如今的劉雙龍已拿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offer,這位「學霸」表示,在以色列的學習氛圍中,「有好成績理所應當」。

    不過,劉雙龍也告訴記者,在以色列讀書的4年,每年都目睹中國學生因「掛科太多被勸退」,在他看來,這主要是看自己。「其實從課程本身來說,如果認真學習,不會這樣。」

    在徐航看來,與國內相比,以色列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常處於自由的「放羊」狀態,每周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堂課,課上主要在於討論,而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做調查和實地訪問。

    說起中國學生在以色列的表現,劉雙龍告訴記者,「班上第一名不是中國人」, 他和另一名中國學生的成績在班級排三四名。他覺得中國學生學習比較刻苦,且更會考試,一些實際操作能力比他好的當地學生,考分沒他的高。

    以色列與中國學生的不同

    說起中、以兩國學生最大的不同,柯智凱想起了幾個月前的一件事。

    以色列理工大學的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其中一名教授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使館本來想安排他在中國的某所著名大學演講,卻沒成功,因為當時正值期末考試期間。這所大學的工作人員透露,平時安排演講不是問題,但考試期間就比較複雜。

    「在以色列,如果有機會和諾獎得主交流,每個人都願意參加,不管是要準備考試或有別的事要做,他們總會抽出時間。在中國,學生更多是為了考試而努力學習。對學生來說,成績確實非常重要,但很多時候答案並不在書本中,而應向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取經。還有誰比諾獎得主更成功呢?」柯智凱說。

    劉雙龍說,如果是他,哪怕離考試還有兩天,他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去聽諾獎得主的講座。不過他也提到自己認識的一些在以中國學生,「真的是超級學霸,一定不會去聽」。

    提問和質疑也是以色列學生的特長。

    柯智凱說,以色列學生更願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在以色列課堂上,討論甚至辯論並不罕見,當教授提出一種觀點,學生會表示「也許您是對的,但我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法」。這在企業甚至軍隊中都很常見,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如果以色列人認為師長或上司想錯了,他們不會忍著,而是會說出來。「不是因為不尊重他們,而是為了獲得最佳解決方案。」柯智凱解釋道。

    徐航對老師鼓勵學生發問和質疑深有感觸。他向記者說起了一句以色列諺語:「兩個猶太人在一起,從來不會同意對方。」他認為國內文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而他在以色列學習過程中,因常參與辯論而受益匪淺。

    王維一則發現,以色列是「因信仰而立」的國家,「信仰已刻在每個以色列人的骨子裡。他們有時表現的有些守舊、古板,但能感覺出,這種『古板』帶給他們前進的動力」。

    赴以留學能帶給你什麼?

    正非認為,赴以留學的優勢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以色列的教育體系基本參考歐美發達國家,但暫時還沒被國內蜂擁出國的學生所關注,因此獎學金錄取的壓力相對較小。再比如,隨著中、以兩國政府全方位合作的加深,未來中以關係的發展需要更多人才,這也給留學以色列的同學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

    劉雙龍一直計劃去美國深造,而美國對以色列大學的認可度成有利條件。「今年康奈爾大學我這個專業錄取的中國學生,大多來自清華、北大,可見以色列理工在外國人眼中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方面,劉雙龍透露,進入大學前兩年,希伯來語是必修課,他雖沒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但足以支持日常生活。他和5個以色列學生住在一套公寓裡,相處融洽。徐航透露,海法大學的中國人有150人左右。當地人對中國人友好而好奇,「如同中國人對猶太人的好奇一樣。」

    自稱「關於娛樂,自認為最有資格發表看法,因為這4年真是玩下來的」的劉雙龍還列舉了以色列的附加優勢:旅遊資源豐富,無論是去以色列國內各地還是歐洲旅行,都「既方便又便宜」。「如果有機會,我真想重來一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以色列的教育。柯智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曾跟隨大使去了很多中國城市,與當地學生見面交流。在北京以外的學校,多數學生對以色列一無所知,但一般在推介過半後,會積極提問。「提問就說明他們感興趣,而且提問正是以色列精神的體現。」

相關焦點

  • 上海留學生在以色列:中國留學生大多很安全
    本報記者連線在以色列的上海留學生——  「希望上海的親人們放心」  章磊  距以色列對加沙展開軍事行動已經過去兩個多星期,本報記者電話採訪了目前在耶路撒冷的上海留學生龔合璧。龔合璧2008年2月前往以色列,目前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學習與中東有關的國際關係。他告訴記者,中國留學生大多很安全。  旁邊醫院突然冒黑煙  記者(以下簡稱記):為什麼會選擇去以色列留學,畢竟在很多人的眼中,那是個不太平安的地方?
  • 以色列海法火災嚴重 中國大使館連夜租大巴安全撤離留學生
    25日一早,不少歐美留學生還在想法投親靠友,中國留學生已經在特拉維夫(觀察者網註: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的酒店裡悠然地曬起早餐。 24日晚,中國駐以色列使館領事部主任李玥在第一時間驅車趕往海法幫助安置和疏散在海法的中國留學生、當地華人華僑和中國遊客,並且公布了自己的手機和領事部辦公室電話。 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教育處姜言東老師也在現場組織撤離,因出行倉促,不少留學生甚至來不及吃飯。姜言東特別囑咐所有留學生,「食物不足就近買,留下票據,我們報銷」。
  • 聰明的人善於批判質疑
    聰明的人都善於批判質疑:每一次改朝換代,新的統治者都是在推翻舊王朝後,建立了新政權,建立更合理的社會制度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新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都是在揚棄後,推動人類進入一個新時代。批判和質疑,是社會生存與發展必備的關鍵能力,也是科學界和高層管理必備的能力素養,正如我們眼中的鳳凰涅槃,是聰明人的壯舉。
  • 積極應對疫情,以色列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
    2019年底,一共有11853名國際學生在以色列學習,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中國、印度和韓國。他們在以色列求學之餘,也被豐富多元的文化所深深吸引。但是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節奏。很多學生在來到以色列後,只去過幾次實驗室、上過幾堂面對面的輔導課,就需要通過Zoom上網課。
  • 2016年以色列理工學院在粵招收留學生(含學費)
    2016年以色列理工學院在粵招收留學生(含學費)  距離2016年高考還有一個月時間。昨日,以色列理工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在廣州舉行現場招生諮詢會,兩校招生負責人就今年招生政策,優勢專業等內容做現場講解及答疑。
  • 中國留學生講述疫情下的以色列
    長期以來勢同水火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此次在疫情面前,也暫時拋開往日仇怨。目前,巴以相關部門每天互相通報疫情動態。以方不僅向巴方提供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還為巴方培訓醫務人員。以色列《國土報》稱,這是巴以雙方"有史以來最為緊密的一次合作」。以色列的情況現在怎麼樣了?
  • 中國以色列促進學生雙向流動 在以留學人員大增
    以色列:在中國的各類留學人員中自費留學生佔90%以上,主要學習漢語、經濟、貿易、中醫、法律等專業。  中國:本世紀初從以色列回國的留學人員,不少已成為本專業的領軍人物。  中國以色列促進學生雙向流動  2012年是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周年,中以留學自然進入人們的視野。  教育在以色列是份寶貴遺產。
  • 以色列大學校長怎麼看中國高教發展和科研創新?
    以色列5年前也實施過類似計劃,但不如中國富有成效。 我們見證了中國高等教育翻天覆地的發展進步,這是中國政府和教育部穩定發展政策和超強領導能力的結果。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學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源構建上不斷改進、持續提高,我們為此深深折服。我本人也多次要求以色列的政府部門學習中國做法,改變高等教育投入方式,更好地促進以色列高等教育的發展。
  • 在以色列留學感受「不同」
    後來我發現,討論課沒有所謂的對錯,老師和學生會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慢慢我就有自信了。班上有來自中國、美國、芬蘭、德國和瑞士的8個同學,討論起來可謂刀光劍影,火花四射,和國內很不一樣。中國人講究「和氣」,表達不同意見好像就是對誰有敵意,以後可能就難以相處了。而以色列人崇尚「爭論」,珍視不同意見。在他們看來,了解別人的想法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多姿多彩。
  • 以色列中國學聯舉行首屆中國留學人員學術交流會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10月26日,駐以色列大使高燕平出席駐以色列使館教育處與全以中國學聯共同舉辦的首屆在以中國留學人員學術交流會。來自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本·古裡安大學、巴依蘭大學、魏茨曼科學院、海法大學和以色列工學院等院校70多位中國博士研究生、博士後與會,有關以色列學者、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駐以色列代表等80人出席了會議。
  • 以色列總理:備足翻譯 張開雙臂歡迎中國遊客
    摘要:以色列國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於19日至22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內塔尼亞胡:我跟以色列旅遊部說,要做好準備迎接中國遊客的到來。不用擔心,來以色列旅遊,我們有足夠的翻譯,以色列將張開雙臂歡迎中國遊客。
  • 雪梨大學數百中國留學生掛科,聽聽校方和學生們怎麼說
    近日,一則譯自澳洲媒體,名為"雪梨大學商學院大量中國留學生掛科,校方稱因學習模式被動"的新聞在網絡上受到廣泛關注。據報導,澳洲雪梨大學商學院碩士課程此前一次1200人參加的必修課程考試中,有數百名學生不及格,其中中國學生佔了八成。中國學生對成績產生質疑並聯名上訴,而校方給出的回應卻是"中國學生的英語不過關且學習太過被動"。
  • 《南方周末》:中國勞工在以色列的生存報告
    而就在此時,以色列勞工部開始大量追捕非法勞工,被捕者將被遣送回國。很多在以色列打工的中國勞工為了躲過這次「災難」,整天東奔西躲,處境令人擔憂……  中國餐館  目前在以色列的中國人,主要分為下面幾種類型:中國政府委派駐以機構的人員,如大使館和新華社的工作人員;在以的中國留學生;部分來自香港、臺灣地區的中國人;而佔在以華人絕大多數的,是勞務建築工人。
  • 生活在以色列的中國人
    在以色列的中國人多嗎?他們為什麼堅持呆在那裡?他們的生活怎麼樣?他們的困難是什麼?他們有成就感嗎?該不該只因為害怕流血就不去以色列?  中國工人———錢越多越好  中國在以色列的工人有多少?據中國工人介紹說,他們的住處沒有任何娛樂設施,也看不到任何中文報紙,平時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們基本上處於十分封閉的狀態。  以色列中國工人平均每個月收入可以達到800到1000美元,有些經常加班的還要稍高一些。如果用「越多越好」來形容在以色列的中國工人對錢的態度,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他們出來就是為了多掙點錢,他們的錢是用汗水、淚水和血水換來的。
  • 中國赴以色列留學「升溫」特拉維夫市長:歡迎更多中國人赴以
    【環球時報記者 魏萊】就在中國人為以色列的創新與創業所創造的奇蹟感到驚嘆的時候,一個規模龐大的以色列近十所頂級大學教育代表團24日再次抵達北京,開始針對性地、開放地吸收中國的學生赴中東以色列留學深造。中國人赴以色列學習創新科技的熱情在「升溫」。
  • 中國留學生說,需要一個學會,把美國的先進學術和經驗介紹到中國
    晚清中國留學生留學美國,紛紛在美國成立學生會。作為聯結學生感情,交流思想的平臺,形式多樣的學生會產生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東美學生會在社團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在當時對中國社會變革影響最大的應該要算學術性學生團體。1910年秋天成立的中國學會留美支會是留學生為傳輸西方文化、學術、新成果等等而成立的第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學術團體。
  • 小學期末數學考卷現「神」考題 官方:考察學生質疑意識和批判精神
    微信截圖   中國青年網成都1月28日電(陳俊成)「一艘船上有26隻綿羊和10隻山羊,船上船長几歲?」這幾天,四川南充市順慶區小學五年級的一道期末數學考試題在朋友圈火了。或許大家也都不禁思索,是不是考題出錯了呢?
  • 例論魯迅的批判精神
    《朝花夕拾》大部分文章用極具諷刺意味和辛辣的筆調諷刺了封建思想與文化,所以,魯迅的批判,不單單是「批判」,而且是「理性的」、「發展的」、「明智的」批判。的確如此,人的發展的確是好的,但他也有不好的一面,人們從一開始的真誠到了學會撒謊;從一開始的淳樸大方到了藏藏匿匿;從一開始的團結互助到了後來的分裂決斷;從一開始的人人平等到了後來的階級分化。人們為什麼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難道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嗎?人們的思想被一個個的禁錮,逐漸的學會像犬馬一樣「服從」,難道這也叫進步嗎?
  • 外媒:中國學生赴以色列留學的人數上升
    報導稱,這些學生中,大多數是來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與以色列海法是姐妹城市。海法大學校長羅恩·羅賓對此表示歡迎。羅賓說:「與來自中國工業和學術界的戰略夥伴的合作符合大學的戰略目標。」他說:「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主要的國際機構。 因此,我們歡迎所有中國學生前往以色列,並打算繼續深化與中國學校的聯繫與合作。」
  • 問教丨質疑低齡留學現象和保護小留學生的生命安全,是兩碼事
    使館發言人說:「考慮到當前英國疫情形勢以及當地留學生面臨的各種困難,外交部正在積極協調民航等部門,將於4月2日增加臨時航班赴英,為確有困難的海外學子回國提供便利。中國駐英國使館正積極協助民航等有關部門做好臨時航班相關工作。」此前,1.5萬名小留學生因疫情滯留英國,引起國內輿論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