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八一中學畢業後,劉雙龍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學。八一中學與以色列理工學院有合作項目,他通過面試後獲得了求學以色列的機會。
「其實沒太猶豫。」劉雙龍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是個愛玩的「活躍分子」,對國內散漫的大學生活有所耳聞,擔心進入大學後管不住自己,於是索性遠走以色列。
4年過去了,劉雙龍仍活躍地利用課餘時間「上天入海」,「玩轉歐洲」,卻同時在以色列嚴謹的學習氛圍中,淬鍊成了一枚如假包換的「學霸」。
以色列城市:治安好到「路不拾遺」
以色列駐華使館文化學術及省際事務主任柯智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在美國股票市場上,科技股市值總數最高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中國,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以色列。而以色列只有800萬人口,還沒北京市朝陽區的人口多。
「以色列人能做到這一點並非因為聰明,而是因為以色列文化鼓勵新的點子和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碩士的鄭正非將這個國家的種種奇蹟概括為一句話:以色列是個「神奇的地方」。
這份神奇也體現在大學教育上,「課後作業一般都是給一個實際問題,讓你自己分析,假設模型所需數據等,沒有答案,沒有對錯,有詳細分析過程就行」。正非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同學在幾次考試中答案與參考答案明顯不同,計算也有錯誤,但因步驟詳細正確,還是獲得了滿分。
在以色列理工學院讀大一的王維一告訴記者,他接觸的教授不多,「有整天板著臉的,也有一直嬉皮笑臉的」,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講的課都是『真東西』」。
在海法大學以色列研究專業讀碩士的徐航,本科學英語,畢業後在一家公益機構工作了一年多,終於抵擋不住「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傳奇的吸引力」,遠赴以色列深造。
說起以色列,徐航告訴《青年參考》,由於這個國家無論男女,滿18歲都要服兵役,很多人服完兵役還會到世界各地走一走,所以他們來讀大學時,年齡都已經比較大了。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
鄭正非也告訴記者,讀研時,同學們的差異更大。「拿我上的統計學課程為例,班上大約60人,年齡25~50歲不等,下面坐著的同學很多比老師年齡都大,甚至有其他專業的教授來聽課,和我們一起交作業。各國的人都有,很多是邊工作邊上課,而且小孩都很大了,甚至還有服兵役的同學穿著軍裝、挎著槍來上課。」
在正非看來,以色列理工學院是典型的理工科學校,「但又不死板」,學校有很多創新技術展覽。「在這裡,既有徹夜喝酒狂歡,也有整夜埋頭學習,該玩玩,該學學,大家很活潑,我喜歡這樣。」
徐航告訴記者,國內很多人說起以色列首先想到巴以衝突,但他在以色列看到的卻是,「和平的希望和尊重彼此文化價值這些美好的東西」。
劉雙龍也告訴記者,他赴以留學之前,母親擔心安全問題,來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海法城的治安好到幾乎「路不拾遺」。
王維一承認,剛來以色列時「內心裡總是對戰爭或恐怖襲擊有一絲擔憂」,這「與本地人對安全的信任形成了強烈反差」。
「大神」無處不在,強度不及高考
由於身處以色列最好的理工科大學,劉雙龍身邊的以色列同學中,「智商特別高的,有的是」。生活在「大神」雲集的環境中,劉雙龍並沒覺得英雄氣短。「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我性格裡可能就沒有自卑的東西。」他說著,自己也笑了起來。「但是真的能看到山外有山。」
在徐航看來,以色列的本科教育當得起「紮實」二字:作業量非常大,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度高。
正非認為,學習的強度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不如國內。「這邊上課注重深度,不像國內強調廣度。這邊一學期基本只有兩三門課,但課程內容和作業量都較大。」
劉雙龍也表示,「刷夜趕作業」是常有的事,考試前的準備也讓人抓狂。「好成績一定來自付出。」不過他認為,這個壓力「比不了國內高考」。
以色列的學習氣氛很濃,會讓人安下心來學習。「你周圍的人都很勤奮,你會順理成章地更努力。」如今的劉雙龍已拿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offer,這位「學霸」表示,在以色列的學習氛圍中,「有好成績理所應當」。
不過,劉雙龍也告訴記者,在以色列讀書的4年,每年都目睹中國學生因「掛科太多被勸退」,在他看來,這主要是看自己。「其實從課程本身來說,如果認真學習,不會這樣。」
在徐航看來,與國內相比,以色列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常處於自由的「放羊」狀態,每周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堂課,課上主要在於討論,而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做調查和實地訪問。
說起中國學生在以色列的表現,劉雙龍告訴記者,「班上第一名不是中國人」, 他和另一名中國學生的成績在班級排三四名。他覺得中國學生學習比較刻苦,且更會考試,一些實際操作能力比他好的當地學生,考分沒他的高。
以色列與中國學生的不同
說起中、以兩國學生最大的不同,柯智凱想起了幾個月前的一件事。
以色列理工大學的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其中一名教授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使館本來想安排他在中國的某所著名大學演講,卻沒成功,因為當時正值期末考試期間。這所大學的工作人員透露,平時安排演講不是問題,但考試期間就比較複雜。
「在以色列,如果有機會和諾獎得主交流,每個人都願意參加,不管是要準備考試或有別的事要做,他們總會抽出時間。在中國,學生更多是為了考試而努力學習。對學生來說,成績確實非常重要,但很多時候答案並不在書本中,而應向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取經。還有誰比諾獎得主更成功呢?」柯智凱說。
劉雙龍說,如果是他,哪怕離考試還有兩天,他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去聽諾獎得主的講座。不過他也提到自己認識的一些在以中國學生,「真的是超級學霸,一定不會去聽」。
提問和質疑也是以色列學生的特長。
柯智凱說,以色列學生更願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在以色列課堂上,討論甚至辯論並不罕見,當教授提出一種觀點,學生會表示「也許您是對的,但我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法」。這在企業甚至軍隊中都很常見,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如果以色列人認為師長或上司想錯了,他們不會忍著,而是會說出來。「不是因為不尊重他們,而是為了獲得最佳解決方案。」柯智凱解釋道。
徐航對老師鼓勵學生發問和質疑深有感觸。他向記者說起了一句以色列諺語:「兩個猶太人在一起,從來不會同意對方。」他認為國內文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而他在以色列學習過程中,因常參與辯論而受益匪淺。
王維一則發現,以色列是「因信仰而立」的國家,「信仰已刻在每個以色列人的骨子裡。他們有時表現的有些守舊、古板,但能感覺出,這種『古板』帶給他們前進的動力」。
赴以留學能帶給你什麼?
正非認為,赴以留學的優勢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以色列的教育體系基本參考歐美發達國家,但暫時還沒被國內蜂擁出國的學生所關注,因此獎學金錄取的壓力相對較小。再比如,隨著中、以兩國政府全方位合作的加深,未來中以關係的發展需要更多人才,這也給留學以色列的同學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
劉雙龍一直計劃去美國深造,而美國對以色列大學的認可度成有利條件。「今年康奈爾大學我這個專業錄取的中國學生,大多來自清華、北大,可見以色列理工在外國人眼中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方面,劉雙龍透露,進入大學前兩年,希伯來語是必修課,他雖沒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但足以支持日常生活。他和5個以色列學生住在一套公寓裡,相處融洽。徐航透露,海法大學的中國人有150人左右。當地人對中國人友好而好奇,「如同中國人對猶太人的好奇一樣。」
自稱「關於娛樂,自認為最有資格發表看法,因為這4年真是玩下來的」的劉雙龍還列舉了以色列的附加優勢:旅遊資源豐富,無論是去以色列國內各地還是歐洲旅行,都「既方便又便宜」。「如果有機會,我真想重來一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以色列的教育。柯智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曾跟隨大使去了很多中國城市,與當地學生見面交流。在北京以外的學校,多數學生對以色列一無所知,但一般在推介過半後,會積極提問。「提問就說明他們感興趣,而且提問正是以色列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