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視覺中國)
作者 | 熊丙奇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4月1日對記者說,中國外交部協調民航部門,將於本月2日增加臨時商業航班赴英,為確有困難的海外學子回國提供便利。使館發言人說:「考慮到當前英國疫情形勢以及當地留學生面臨的各種困難,外交部正在積極協調民航等部門,將於4月2日增加臨時航班赴英,為確有困難的海外學子回國提供便利。中國駐英國使館正積極協助民航等有關部門做好臨時航班相關工作。」
此前,1.5萬名小留學生因疫情滯留英國,引起國內輿論廣泛關注。國內輿論場對如何對待這1.5萬小留學生的回國訴求,可以說是「撕裂」的,有部分網友質疑家長送這麼小的孩子出國留學的動機,進而反對在國內面臨很大的境外輸入壓力情況下,採取包機等方式安排這些小留學生回國,「建議」放心不下的家長可以到國外去陪自己的孩子。
不得不說,這些意見是十分情緒化的,是把對低齡留學的意見,發洩在這次應對國外疫情蔓延,如何保護在國外學習生活的中國公民這一問題上。質疑低齡留學現象,和保護小留學生的生命安全,是兩碼事。如果因對低齡留學有質疑,就不顧身處疫情高發地區的小留學生的生命安全,那是很冷漠的。在這非常時期,同胞應該守望相助。
用包機方式,安排學校已經關閉, 同時寄宿家庭也不再接收的小留學生回國,所有包機費用由小留學生父母承擔,同時承諾回國後按國內規定統一隔離,是可以把回國的安全風險降低到最低,控制疫情輸入的最適合辦法。之前,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諾,將和英國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增加商業航班,同時也積極向國內相關部門商討,增加商業航班或者包機,盡一切力量保護好孩子。
如何對待小留學生,這是一個展現關愛、團結的時刻,而非製造撕裂、隔閡的時刻。這些孩子是他們父母的孩子,也是國家的孩子,從父母角度,需要將心比心,而從國家角度,保護生活在國外公民的生命安全,也是重要責任。有人說,有的小留學生已有國外身份,是外國籍,那這些學生本就不是留學生,不屬於小留學生的範疇。另外,媒體對個別留學生回國不做好個人防護,不遵守國內隔離規定要特殊對待的報導,也引發國內輿論對留學生群體的意見,但其實這只是個別留學生的問題,更多的留學生是做好防護,完全遵守規定,不給國家「添亂」的。而就是有個別留學生不遵守規定,那按規定依法處罰即可。
毋庸置疑,小留學生現象,是一直存在爭議的。從學生個體成長角度看,小留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在年齡很小(據統計,我國在英國留學的1.5萬名小留學平均年齡14歲)的時候就到異國求學,不一定會有好的學習效果。而從對學生的價值觀的教育角度看,不接受完國內義務教育就出國留學,這些學生長大之後,可能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同時,也涉嫌違反《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對國家而言,有強制義務,要確保每個適齡學生都接受義務教育;對公民而言,也有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而完成義務教育後,學生在非義務教育階段,選擇在國內繼續求學,還是出國留學,則屬於學生的自主選擇。
這次疫情蔓延,讓小留學生現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也是反思這一現象的契機。低齡留學現象的存在,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有部分家長,是出於對國內基礎教育採取應試教育方式不滿,學生學業壓力大、個性和興趣發展受到約束,而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並非如一些網友所說,這些小留學生就是都準備今後不回國,要移民。國內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應該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更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培養,以此滿足不同受教育的教育需求,從而也減少出國留學的需求。
在這次疫情之後,相信更多家長、學生也會作出新的選擇。而當前,在小留學生回國這一問題上,沒有必要再打口水仗。為確有困難的海外學子回國提供便利,這是關愛海外留學生的切實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