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謝謝大家的幫助,讓我們這些住在大山裡的孩子有機會走出大山,來美麗的杭州看一看!」8月7日下午,蕭山技師學院的會議室裡,一位穿橙色T恤,梳著長馬尾的女生動情地說。她叫王賢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中等職業學校高一的學生。8月2日開始,她和其他19位來自黔東南州各職校的小夥伴一起來到杭州,參加了為期一周的「黔東南精準扶貧項目鴻鵠英才研習營(第一期)」。8月7日,研習營順利閉營。
她說,要把所見所學帶到家鄉,和家人同學分享
17歲的王賢勇是位苗族姑娘,老家在黔東南州臺江縣五寨村。小麥色的皮膚,黑亮的眼睛,她很愛笑,笑起來眼睛彎彎的。
這是她第一次來杭州。從老家到杭州,花了二十多個小時。
「一路跋涉,終於到了美麗的杭州!超級開心又激動!」回憶起第一天到杭州的場景,她的眼睛閃閃亮,「我們坐在大巴車上,看到外面一排排的高樓大廈,一直在感嘆!杭州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經濟發展特別好,科技發展很強,交通非常便利!」
這幾天,王賢勇和「黔東南精準扶貧項目鴻鵠英才研習營」的小夥伴們一起走了杭州的很多地方,有去杭州第一技師學院、杭州市西湖職高等學校和同齡人交流、職業體驗,也有去娃哈哈、西奧電梯等企業參觀,還遊覽了西湖、南宋御街,去了運河邊的博物館,看了錢江新城燈光秀,參觀了人工智慧小鎮、夢想小鎮等地。
「真的大開眼界!」
在西湖職高,她和小組小夥伴一起做曲奇。「過程有些不如人意。但看到餅乾從烤箱裡拿出來的時候,滿滿的成就感啊!這次的小組合作,讓我明白了有些事情是一個人沒法完成的,需要一個團隊來合力完成。」
她學的是旅遊專業,在遊覽杭城的時候,就特別關注杭州的旅遊體驗。「西湖超美的,工作人員都好熱心,很專業。聽導遊介紹的時候,我特別認真,偷偷學了好多!」
在西奧電梯,她發現車間裡都是「機器人工人」,在娃哈哈,整條流水線都是機械化的,沒有一個工人。「很神奇,我們老家的廠裡都是人工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我們來的幾個同學聊起來,都覺得責任蠻大!」
她聊起自己的老家。「我家風景特別好,門前就有條河,山清水秀的。不過交通很不方便,我小時候生病,爸爸背著我要走二十多公裡山路才到縣裡的醫院。這幾年,路修好了,去縣城坐汽車,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王賢勇是家裡的大姐,還有三個妹妹。「爸媽都在家裡務農,爸爸再去縣城打零工。」一有空,王賢勇就會在家裡一起幹農活,餵牛、插秧、打理菜地。
她說,小的時候,就想要快點長大,早點工作賺錢。她讀的是臺江職校的旅遊專業,她說,自己很幸運,入讀的時候,學校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和杭州有很大的關係。
「去年3月,我們臺江職校來了杭州的新校長——張帆校長。初三的時候,職校有職業體驗開放日,我過去參觀。有很多讓我們體驗的項目,聽說好多設備都是來支教的校長、老師們從杭州託運過來的。我看到旅遊專業的調酒、做咖啡,就挪不動腳步了!跟爸爸說,我要讀這裡!」後來,王賢勇如願入讀了學校的旅遊服務與酒店管理專業。「杭州來的校長和老師都好親切,學校變得這麼好,好慶幸我的選擇啊。」
去年11月,王賢勇和學長們一起,參加了第三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全國總決賽,他們的項目「點睛苗繡」項目獲得銅獎——這是該校建校33年以來第一個國賽獎項。這個好消息,也「震動」了整個臺江縣和黔東南州。
「那次,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王賢勇說,而這次的杭州之旅,打開了視野,「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我會把我所見到的學到的帶到家鄉,和家人和同學們分享。」
她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以前想職高畢業就工作了,來了一趟杭州,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要學習,考大學悄悄地「寫上」了她的計劃單。她很希望到杭州讀大學、工作。「學習這裡的經驗、技術,學好了之後回去建設家鄉,家鄉的美景、家鄉的文化,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也希望我能出一份力。」
杭州七天的見聞和感悟,是存在心裡的「能量塊」
「黔東南精準扶貧鴻鵠英才研習營」是浙江邦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獎學幫扶項目,本著發揚自身「技能幫扶、智力幫扶」特長的原則,資助黔東南地區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來杭開展研習活動,以開拓視野、增長閱歷,計劃自2020年至2023年先後投入30餘萬元,每年一期,共開展三期。
第一期「鴻鵠英才研習營」,有來自於黔東南州各中等職業高中、技師學校的20名優秀學子參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很希望研習營的孩子們作為黔東南州的新生代,放開腳步,開闊視野,更加堅定信念,立鴻鵠之志,將來為家庭分擔一份責任,為家鄉脫貧貢獻一份力量。」浙江邦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北京說,團隊也會持續跟蹤孩子們,在不同階段給到孩子們不同的幫助。
彭洋,帶隊本次的英才研習營,他也是黔東南州天柱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一位老師,他帶著同學們來到杭州,一周裡朝夕相處。
他說,這些天,一直被杭州的城市美景,杭州愛心人士的關心感動著。
「這幾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品嘗了杭州的美食,欣賞了杭州的美景,也感受到了我們家鄉和杭州存在的差距,這幾天,我和孩子們經常聊起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彭洋說,對於自己和孩子們來說,杭州七天的見聞和感悟,是存在心裡的「能量塊」,回去之後,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時,把這些體會再拿出來想一想,可以給予繼續奮鬥下去的力量。
「孩子們的『營服』上,有『鴻鵠英才』四個字,孩子們是大家心目中的『鴻鵠』、『英才』,在杭州,有一批愛心人士一直在關注著『小鴻鵠』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能夠快快長大,能夠展開翅膀,早日在天空翱翔。」
他們,在改變一座城
閉營儀式現場,來了一位很特別的人。
很多同學看到她,都驚喜地跑過去擁抱她:「金校長!」
她叫金海清,杭州市旅遊職業學校的老師,去年,作為杭州支教團的一員去臺江支教,擔任臺江縣中等職業學校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今年7月,她完成了支教任務,回到了杭州。
「在杭州看到孩子們,特別激動。」金海清說,剛進門的時候,孩子們的笑臉又讓她想起了在臺江的時光。
「很多人問我,一年半支教,支持你的力量是什麼?其實就是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一個人只有對未來的美好充滿著希望,他的笑臉才會發自內心的溫暖和燦爛。」孩子們的笑臉,給予了她一種力量。
在曾經的臺江,家長們的觀念是「寧願去打工也不願去職校」。但現在,說起臺江職校,老百姓個個點讚,還紛紛把孩子送來讀書。
曾經,臺江職校資金嚴重短缺,招生諮詢電話經常因欠費而停機;校內基本沒有實訓設施;在校生僅500多人,生源流失比例較高,經常有學生要退學;部分老師工作畏難情緒重,說「我們管不了學生」……
一年多,來自杭州的支教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給這所學校帶來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當地政府、百姓都說,這是「杭州智慧、臺江速度」。
去年,臺江職校畢業生有368人,其中60人升入高職院校,就業303人,實現就業率98.6%,畢業生就業收入平均每月2800元左右。去年秋季,學校完成招生776人,是往年的兩倍多,順利實現了既定目標。今年,已招收新生近一千人。
「今年開學,孩子們會發現,學校變化很大!」錢報記者聯繫上了杭州支教老師、臺江縣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張帆。他是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副書記,去年3月,他和其他五位教師組成杭州支教幫扶團隊,挑起了發展臺江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重擔。這個暑假,他一直在臺江忙碌。
電話裡,他的聲音沙啞,但掩不住興奮:「我們的新校舍建好了,要裝上各種設備。宿舍樓、圖書館、食堂、體育館、實訓樓都是新的。建築面積是原來的三倍。設施會好很多!」除了硬體上的改變,杭州支教團隊帶來的「陪伴教育」建立起了師生互信;「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越來越強;同學們拿的獎越來越多,越來越自信,除了獲得國賽獎牌外,同學們還分別取得省賽、州賽各兩個一等獎……
「在黔東南一年半,我堅信教育的力量,能夠讓一個家庭一個區域發生很大的變化,能給我們的孩子們全新的人生,這種堅信是力量。」金海清說,支教的一線的老師那麼有底氣,是因為在杭州,有著強大的後援團,整個城市都是給力的「後援團」。
張帆的支教還將繼續,他說,新學期,杭州將有一批新的支教老師到臺江和他匯合,繼續助力當地的職業教育,助力當地孩子的美好未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