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剛剛結束。
雖然晚了一個月,這一天還是來了,這一天還是過去了。
每年這個日子,朋友圈總是人聲鼎沸。它雖然不是節日,卻被我們這一代人過成了一個集體懷舊日。畢竟對於大多數80後、90後來說,這是人生前18年唯一可被認證的總結,不管你是勝出者還是失敗者,你總一言難盡。
考上一所好大學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它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它意味著你可以鯉魚跳龍門,意味著你成為了全村的驕傲,意味著你憑藉自我奮鬥完成了對父母,對老師,對周圍所有人殷切期待的一個完美交代。
它還意味著你會有好的工作,賺很多錢,在大城市從此紮根,過上只在電視劇裡才能看到的光鮮生活。
它意味著一切,所有你現在沒有的,一切。
所以我們在所不辭。
然而,最近一個月,我被一個熱詞「小鎮做題家」刷屏了。
什麼是小鎮做題家?
是指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卻缺乏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他們大多高考考得不錯,去了985/211大學,但到了大學,一切卻不一樣了。他們只會做題,不懂交際,沒有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畢業後僅憑自己也很難找到優越工作,只能陷入迷茫和困境。
老實說,在中國目前的城鄉人口比例和高考選拔制度下,「小鎮做題家」是你,是我,也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難怪豆瓣上專門聚集「小鎮做題家」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短短1個多月,已經聚集了超過5萬人。
而從「小鎮做題家」的實際籤約月薪來看,2019年,應屆生平均起薪是5610元。2020屆畢業生,籤約率和籤約月薪只會更低。
老實說,這個薪資一點都不高。十多年前我剛開始工作,起薪是5500,如今2020年了,M2貨幣量提高了4倍,房價漲了5倍,畢業生的工資卻依然停留在原點,沒有半點變化。
說好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現在大學生們畢業了,買不起黃金更別提屋。如果自費出國留學幾年,欠下的還有父母付出的幾百萬。
而與此同時,就業市場出現了另外一番景象,外賣小哥月薪一萬,滴滴司機月賺8000,直播網紅趕上風口月賺5萬不是夢。沒有學歷只靠技能的就業者迎來了春天。
那麼一個現實而扎心的問題來了:
現在這個年頭,985畢業都找不到工作,讀了大學也沒法賺大錢,那麼我們拼命考上大學再拼命學習4年,7年甚至更長時間還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合理性麼?
這個問題是一個典型的一元思維問題。
所謂一元思維,意味著你的思考都是線性的。你內心非常篤定地認為&34;,甚至天真地以為「存在一個清晰的路徑,可以讓我只要做了什麼就能達到什麼目的」。
在我這些年接觸過的邁出象牙塔步入社會的小鮮肉中,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幾乎佔了90%。
當然,這並不能怪他們。
在學生時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分高者得」的既得利益者,無時無刻不被某種單一思維所裹挾:「只要你好好學習,就能夠得到一切」。
等他們畢業了,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分高者得」的模式套用在了工作上。他們堅定地認為,一定會有另外一個非常清晰的評價體系,讓自己可以按照這個評價體系按部就班地努力,然後就可以得到一個好工作,加薪升職,越賺越多。
很可惜,如果只是如果,假象也終究只能是假象。
前18年你可以用線性思維解決一切,而進入社會,一切還那麼客觀合理的存在麼?
當然不。
成年人的世界中,需要面對的更多是「兩難問題」。
區別在哪裡?在於它沒有唯一正確的方向,在於它不會給你即時回饋。
幾年前,我招了一個實習生來我們公司實習,很優秀,也很努力。按照公司的規定,我告訴他如果表現的好畢業可以轉正,如果表現的不好就無法留下。聽完後,他表現出了極度的焦慮和糾結:
「那我可以轉正的機率是多大呢?」「如果我不能轉正怎麼辦呢?會不會到時候其它工作也找不到呢?」
最終我沒錄用他,哪怕他已經拿到了實習的offer。
他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人生的種種機遇本來就是一個個小概率事件,進入了成年社會,你所能做的和必須接受的就是選擇和被選擇。
而做好一個選擇,首先要放棄的,就是心中那份執念,對確定性無比瘋狂追求的執念。
我理解他。在如今這個殘酷的社會,整個社會瀰漫的焦慮感,讓我們巴不得任何付出都可以馬上變現。一點都不損失,一分鐘都不用等。最好今天來了公司實習,明天就通知你馬上錄用,然後接下來順利走上人生康莊,達成世人眼中的成功。
然而生活是這樣的麼?大概率不是的。
你問那些真正賺到了錢,達成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人,他們是靠什麼成功的。他們也許說靠堅持,也許說靠努力。但是相信我,他們不會說,或者很多人壓根沒有意識到,他們靠的是運氣。好的機遇,和機會來的時候孤注一擲的勇氣。
更別提,還有人靠的是老爸的幾百萬美金。
當你拋棄了一元思維,認同了上大學和賺大錢沒有線性關係,那麼又一個現實的問題來了:如果你的目標就是賺大錢,你還有沒有必要上大學呢?
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都是00後,今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是95後,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世界是更加複雜多元的。他們的家境不同,起點不同,決定了他們對於讀書和上大學的意願天生不同。
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靠讀書來實現階級躍升的通路已經正在快速關閉,考上大學已經從改變命運的那根稻草淪落成了防止階級下滑的一個保險。你有了學歷,只能暫且保證你可以在岸上不被推入洪流而已。
但僅僅是在岸上,已經是很多人拼盡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可以達到的最優境地。
你花了幾年時間讀了大學,短期看,好像並沒有達成賺大錢的直接訴求,但是從長遠看,它是一筆ROI極高的投資:
首先,上大學極大提升了你的抗風險能力。
「考上大學」這四個字本身並不重要,它背後的意義才深遠。它給你畫了一條生活的底線,在你不幸被生活拋下懸崖的時候能給你拉一張大網穩穩接住,不至於讓你摔成肉泥。
有一天即便你真的脫離了正常軌跡山窮水盡了,你從985、211的同學那裡能夠借到的錢都比從你的親戚鄰居那裡能夠借到的更多。因為,他們大概率平均水平會更有錢。
此外,上大學給了你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可能性。一個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重複他的爸爸,因為他只看到了一種生活方式,也只會這一種技能。而讀大學,給了你機會去看到更多元的生活,也助長了你的野心。甚至你還有可能有機會遇見你從來沒有想像過的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如果幸運,她可能會成為你的另一半,溫暖你的一生。
但是前提是,你得先進入這個大門,得到這個機會。
第三個現實問題:如果上大學不是,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賺大錢的決定性因素呢?
從我個人觀察到的成功人士樣本來看,我發現了一個不可替換的素質,就是目標感。
什麼是目標感呢,就是你到底有多想要,你願意為此付出多少。
你做事時有以達成目標為導向的思維意識,你遇到困難時,哪怕付出了代價時,仍然堅持衝刺目標的那種強烈的自我激勵能力。
這幾年,金融行業的進入門檻越來越高,我身邊的新同事有哈佛耶魯畢業的,也有北大清華的碩士博士。他們在硬體程度上足夠優秀,進入了最賺錢的行業和平臺,可是幾年過去了,泯然眾人矣。
我發現,唯一脫穎而出的是一個普通211碩士畢業的男生。他永遠業績排名第一,一次比一次好,絲毫不給第二名追趕的空間。
他是特別能吃苦麼?他是情商特別高麼?
都不是。
我發現,他只是在每次客戶拒絕的時候,都反覆研究對方的理由,並且根據對方給的理由以最快的時間優化反饋回去,再拒絕,再優化,一直到對方不再拒絕為止。
不自怨自艾,也不吐槽貧嘴,我不記得他曾有過什麼情緒,他只是把所有的精力都專注於事情的結果而已。
目標感有多強,決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給自己賦能。
而很多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相比於」能「,更多都在這個「賦』字裡。
高考結束了。
我對高考又愛又恨,更多人也被今年不斷出現的陳春秀和苟晶事件背後的高考模式寒了心。但是我依然承認高考是這些年最適合中國絕大多數學生,相對而言也最公平的考試制度。
它第一次把摺疊的中國徹底展開,把不同階級的學生放在了同樣的起跑線。
它讓弱者有希望,也讓強者不乖張。
儘管在2020年的中國,讀大學已經變成了一個標準動作,也無法被賦予更多意義,甚至而言,四年大學後,畢業生6000的工資,遠遠無法回報他們為了學習本身所付出的那些精力和財力。
但是,它仍然是珍貴的,有價值的,獨一無二的。
它的存在,給人以底氣,自由和權利,這一切遠遠比賺錢更重要也更持久的東西。
當你長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知道這才是我們求而不得的人生奧義。
全文完,感謝你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