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填空題型有著極為深遠的理論背景。在19世紀物理學重大發現「場理論」的啟發下,德國心理學家柯勒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強調人類認知過程中的宏觀性和整體性。1953年,美國語言學家Wilson Taylor基於上述理論,首次提出完形填空這種題型,旨在測試考生利用已知信息恢復不完整語言材料的自然傾向強度,進而考查考生的語言能力。
作為選拔性考試,高考必須具有較高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區分度以及一定的難度。完形填空的重點在於綜合考查考生的詞彙和語法等基礎知識以及閱讀和寫作等語言運用能力,正好滿足了高考的需求。自從1987年首次出現在高考英語試卷中以來,完形填空題型歷來都屬於高考英語中能力要求最高、試題難度最大的一類題型。
研究歷年的各套高考完形填空題,可以從具體的題目之中看出該題型中若干對我們解題非常有幫助的共同特點:
一、從所選文章的角度
體裁上,以敘為主,敘議結合。高考完形填空題的選材多為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記敘文或是敘議結合、以敘為主、富有哲理的論說文,這是和高考考生的語言水平緊密結合的。高考是各級各類英語測試中相對較簡單的一種,因而採取了常見體裁中較簡單的記敘文作為題目載體。因此,短文一般按照時間線索行文,內部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題材上,選用真實世界中的語言材料,考查考生使用語言進行信息獲取和社會交際的能力,對心理問題、校園生活、奇聞軼事等熱點話題繼續關注,併兼顧高考的公平性原則,不涉及特定地域或人群色彩較濃的不具有一般性的話題。
難度上,基本與現行高三教材相當。字數上,完形填空短文詞數在240——320之間。
二、從所挖空格的角度
首先,該題型所選短文一般無標題,但首句通常不設空,目的是讓考生熟悉語言環境,迅速進入主題,對文章有宏觀和整體性的把握,建立正確的思維導向。正文中通常挖去20個詞(組),平均每14詞挖一個空格,通常不會出現兩個空格前後相連或同一句子挖空超過三個的情況。
其次,挖去的詞彙以實詞為主,虛詞為輔。語言分為形式和內容兩方面,而完形填空題多重視考查語言的內容,這是與承載具體信息的實詞緊密相關的。在高考對具體語法規則不斷淡化的趨勢下,常與語言形式即具體語法條目相關的虛詞數量不斷下降,目前僅在3個空格左右。
最後,具體挖空的時候遵循「重複原則」,即挖去的詞通常都在保留的上下文中給出解題的線索。並且,某特定空格的解題線索多不在本空格所在的句子,或上一句或下一句,或上幾句或下幾句,所以我們在考場上應逾越空格所在的單句,結合更宏觀的上下文來解題。
三、從所擬選項的角度
同一空格所對應的四個選項一般是同一詞性,或在句子中充當同樣的語法成分,這個擬選項時所應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在完形填空題中,具體的語法規則不再是考查重點,更強調的是辨別詞語之間的細微差異,考查考生對上下文的理解,要求考生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做出選擇。所以,所擬出的四個選項往往在語法方面都能成立,錯誤選項多半可以和空前、空後的文字形成某種考生非常熟悉的固定搭配,具有很強的幹擾和迷惑作用。針對這種情況,考生們在解題過程中就更要緊抓文章主線,站在語篇的高度綜合處理各選項的取捨。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在備考高考英語的完形填空部分時,應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語感的培養
首先,不承認語感的存在,否定語感在完形解題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客觀的。既然語感對解題可以形成有益的幫助,我們就要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語感。但是感覺這個東西說起來虛無縹緲,如何培養和提高呢?語法可以分成句法和詞法兩部分,受此啟發,我們也將語感這個東西一分為二,拆開變成句感和詞感。
文章可以看成縱橫兩個維度構成的,單句內部各成分有著橫向的聯繫,而不同句子中各相同詞性的詞之間也有某種縱向的聯繫,這兩類聯繫正好是對應句感和詞感。所謂句感,可以通過梳理並分析句子內部不同成分的之間的關係來提高:把完形文章中各個句子獨立出來,進行詳細的語法分析,體會不同成分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對各成份如何構成句子有所把握;所謂詞感,可以通過尋找並揣摩文章中各個句子之間相同詞性的單詞之間的聯繫來提高:把完形語段中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同詞性詞彙找出來,體會他們的共性特點,進而對整個一類詞都有所感悟。也就是說,在練習的時候,只要堅持對每種詞性的單詞,對每種結構的句子都進行細緻的分析和思考,語感就會有與日俱增的提高。
二、規律的總結
縱觀歷年各地英語高考完形填空真題,會發現有些詞彙和語法點是命題組所特別偏愛的,例如名詞裡的voice,形容詞裡的surprise,副詞裡的again,動詞裡的continue,經常出現在選項之中,且多為正確項;而與之相對的,有些例如一些基本名詞則幾乎不會在試卷中出現。這說明,詞彙表中幾千單詞並不是都同等重要,都要一一掌握詳細的意思和用法的。總有一些單詞是命題組偏愛的,總有一些是經常出現在高考試卷上的。如果我們在備考的時候能知道哪些詞是經常出現的,對其額外的多加操練,就提高了備考的效率,無形節約了時間,為自己增加了競爭力。那麼,那些詞是命題人常用慣用的詞呢,又有誰知道呢?
其實很簡單,歷年真題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樣本。高考真題是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最真實的體現和最權威的詮釋。通過對歷年真題的觀察、歸納和總結,我們就能夠看到一些共性的現象,而這就是所謂的規律。很多同學總是很迷信什麼類似「三長一短選一短,三短一長選一長,兩長兩短蒙C項」的所謂的「規律」,其實如果自己開動腦筋,也可以自己從歷年真題中找到一些規律的。怎麼找呢,你把歷年真題翻來覆去地看熟讀透,然後把一些近似的題目歸納到一起,把具體的微觀的差異都忽略掉,找出一些抽象的宏觀的共同現象,這不就是規律麼。真正會學習的人要學會自己去尋找規律,而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是最有效也最有說服力的。真正的強者要善於向內尋求力量。
三、省力的捷徑
背誦,是最好的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筆者在新東方的高考課堂上經常布置給同學們一個任務:在離開新東方之後,高考到來之前,每周背一篇完形填空的真題。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不過數幾套卷子,每套題中的完形填空就二三百字那麼短短一篇。完形填空的文字因為其內部有複雜的關係、精妙的結構、地道的表達,是高考試卷中最有價值的語篇,遠比很多同學背誦的《新概念》更有效率和針對性。在沒有時間和水平充分開發真題價值的時候,背誦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能把這數十幾套真題或從中挑選出二十篇左右的語段背下來,完形填空對你來說將不再是什麼困難或障礙。而且,從真實語段中積累的詞彙、句型都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變成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再次面對完形的時候能夠從容不迫遊刃有餘,而且在書面表達的時候更能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原材料。
反覆朗讀高考真題以至熟能成誦,不失為一個效率非常高的完形備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