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節氣上看,中國已經進入了立秋,但夏日的酷暑還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的8、9兩個月份,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仍然是難熬的時節(東北人請坐下)。
好在雪糕的發明,能讓人類在夏季多少找到一些久違的涼爽。但說實話,雪糕這東西也讓人挺矛盾的,庫存被吃光了就要出門買,可一出門就覺得自己快要被融化……
「出還是不出」,放在10年前的中國,絕對是一個讓人左右為難的命題。但今天,隨著一股神秘力量的發展,這個問題就要在不久後的將來,不再成為問題了。
各省的雪糕「土特產」
19世紀末,第一款現代製冰機傳入中國,成為了老北京們口中的「攪冰的」,路人花不了幾個子兒就能吃一口過去皇帝賞給大臣吃的好東西。
這種技術的普及速度慢不了,很快中國各地就拔地而起了大大小小的生產冰凍食品的輕工業廠。
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勞防保護的一部分,各地都演化出了自己的冷飲老廠牌。這些老牌子成為了幾代人兒時的記憶,其中一些名品至今仍然是地方市場的主流。
上海光明冰磚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時候上海益民食品廠在來自交大的老廠長的帶領下,將「美女」牌雪糕改造成了象徵革命坦途的「光明牌」,由銷售員挨家挨戶地推薦,最終雄霸上海市場。其實光明冰磚還有一位「同期生」,光明鹽水棒冰,融合了鹽汽水的鮮甜和棒冰的酸爽,同樣徵服了大量江浙滬人民的舌頭。
夏日冷飲清單裡,除了鹽水棒冰,也少不了光明冰磚
(圖片:淘寶@光明旗艦店)▼
但是光明系對長三角的輻射,到了南京還是要被地頭蛇馬頭牌壓一手。在那時夏日南京的街頭走一走,偶爾看到乾淨的潘西路過,她手裡準拿著一根馬頭冰棒。
沿著長江繼續上溯,武漢人民對雪糕也有自己的回憶。放完暑假,班幹部們集中在教室裡打掃衛生、畫黑板報,美化班級的口號是喊給外人聽的,其實他們心裡想要的都是收工時班主任掏腰包買的那個五豐杯。
五豐杯也是三色杯,我一般會把巧克力味的留到最後
(圖片:淘寶@五豐冷食旗艦店)▼
華中市場還有一個老牌子叫美怡樂,湖南湖北的孩子們應該都見過這家的蛋筒,以至於很多人以為美怡樂是個湖南廠牌。但其實,美怡樂是從廣東北上的廠商,至於他們為什麼一定要北上,八成是因為在廣東市場遇到了太強的競爭對手——五羊。節儉的廣東人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窮則吃五羊,達則吃粵式哈根達斯(還是五羊)。
五羊,承包廣東人的整個夏天
(圖片:淘寶@廣東盈豐冷凍食品)▼
目光回到北方,北京的北冰洋繼承了「攪冰的」光榮傳統。阿姨推著小車兒高唱的「小豆冰棍兒,五毛一根兒」,是南方人兒一輩子都學不會兒化音詠嘆調兒。旁邊兒還得有倆小孩兒一人一根兒雙把兒,舔得臉上笑開了花兒。
北冰洋奶油小豆,還是內個味兒~
(圖片:北冰洋食品旗艦店)▼
河南年輕人則憑著對雪糕的記憶,對去年全國流行的網紅椰子灰嗤之以鼻。這黑黑的顏色,散落的白色椰絲,傳統的蛋筒形狀……「咦~這不是大頭嗎?」沒錯,河南雪糕界的王者就是這根其貌不揚,名叫大頭的憨憨冰淇淋。
蘭州的80後、90後甚至見過來自蘇援核工廠的504棒冰。這些經歷過重元素分離機提純的冷飲,橫七豎八地躺在手榴彈箱子裡,跟著一輛輛二八大槓穿行在黃河邊的大街小巷,不用來對付階級敵人,只用來對付炎炎赤日。
站在巷子口靜靜等待推車/騎車的雪糕販子,是很多人兒時記憶的一部分。那時候的冷飲銷售半徑,基本取決於二八大槓的移動能力+孩子們的奔跑能力。
這是因為在所有的零售類物流環節中,雪糕的運輸是最最困難的,甚至比一般的生鮮都更困難。這不僅是出於雪糕形狀美觀方面的考慮,更是為了食品衛生。使用奶製品、果汁、糖水等為原料的雪糕含有大量適合細菌滋生的營養,一旦在運輸過程中有了化凍過程,病菌就會在食品表面滋生、代謝……
雪糕也實在不敢跑得太遠。
但隨著物流技術和食品工業的不斷進步,曾經各自為戰的冷飲市場,即將迎來巨大的變革。
「紅豆棒冰」和「可愛多」的卡位戰
改革開放之後,過去相對封閉的冷飲市場迎來了第一波挑戰者——外國大廠牌,以和路雪、雀巢、哈根達斯等為代表。
面對眾多國外品牌,你pick誰?
(圖片:夏冰207 / 圖蟲創意)▼
憑藉充足的資本、成熟的技術和全球範圍新口味研發的經驗,這些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收穫了眾多粉絲。
這是國門初開時外來品牌的碾壓性優勢,不服不行。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不擅長品牌運營和新市場開發的老國貨節節敗退。在「可愛多」們佔據從一線商超到村口小店冰櫃的同時,「紅豆棒冰」們只能固守本地老店,輻射範圍不超過1公裡。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紅豆現在依然堅守陣地,味道也一如當年
(圖片:淘寶@真好吃冰淇淋)▼
當然,在與外資品牌競逐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學到了新思路,成為贏家的國產品牌。比如內蒙雙雄伊利和蒙牛,不僅在奶製品市場上打得不可開交,在雪糕棒冰領域同樣是如此,而且幾乎統一了西北市場,在全國市場也有很強的影響力。
然而隨著中國人對本土文化認同的回升,和國產品牌的不斷進化,近年來又出現了國貨回潮的趨勢,雪糕市場也不例外。傳統深厚的東北廠商,成了這場競爭中悶聲發財的贏家。
現在成功出圈的東北老廠牌,包括馬迭爾、中街冰點、東北大板「三傑」。馬迭爾是百年老店,在哈爾濱本來就具有旅遊打卡的紀念品性質;中街勝在有張作霖大帥背書,口感紮實,奶香十足;東北大板則是最接地氣的產品,口感軟暖,價格實惠。生長在同樣的黑土地,這雪糕三兄弟有著不同的故事,最終卻都成為了全國人民的口福。
現在馬迭爾冰棍可選擇的口味可多了
(圖片:淘寶@馬迭爾旗艦店)▼
老牌子繼續發光發熱的同時,新創品牌也伴隨著國貨浪潮吸引了不少擁躉。它們有的以造型口味取勝,比如中街1946,雖然借用了瀋陽中街的名字,但其實是一個16年始創於上海的品牌,憑藉紮實的用料和濃鬱的口感,成為了熱銷的網紅產品。
悄然走紅的鐘薛高其實也是一個新創品牌,它最大的亮點恐怕就是在造型設計上跳出了傳統的雪糕思維,改用充滿傳統藝術特色的瓦片為自己的形狀。再加上時不時與其他食品同行聯動,很快成為了全民認知度很高的雪糕品牌。
讓人記憶深刻的瓦片造型
(圖片:淘寶@鍾薛高旗艦店)▼
還有些新創雪糕則是走的邪門路線。即使你沒有吃過,也一定聽說過麻辣燉味的、螺螄粉味的、鴨脖味的、鹹蛋黃味的雪糕,它們各自有一套收穫粉絲的方法。相比之下,融入了黃酒和伏特加口味的冷飲已經是非常友好的了。
這些花式雪糕輪番登場的背後,其實是中國人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的演變。冷飲不再是一種夏季解暑的剛需品,而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創意。
然而,從購買方法上來看,冷飲的消費場景還是集中在線下零售。人們仍然需要走到小賣店和超市,選購零售商的備貨,距離完全意義上的「雪糕自由」,還差的很遠。
1000公裡遠的「雪糕線」
雪糕運輸難,一方面是剛才提到的冷鏈鋪設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的物流成本本來就偏高。大宗雪糕的運輸成本已經佔到了總成本的40%,就這樣還免不了其中有一些損壞的產品。有統計數據顯示,在2014年之前中國雪糕廠商有70%的定價都用來彌補運輸過程中的損失。
就算是這樣,冷鏈還是無法覆蓋所有人。尤其是在遠離產地的西北偏僻地區,人們的雪糕選擇面真的很窄。要讓更多人吃上美味的新老雪糕,真正形成內循環,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努力在這方面做出改變的,是天貓。正是從2014年開始,天貓開始重新整合中國的雪糕冷鏈運輸線,要將廠商到消費者的兩端打通,實現雪糕網購。
這類食品集中冷鏈尚且不易,要做到快遞零售又何其難也?但有著豐富物流經驗的天貓並不會在挑戰面前服輸,一場轟轟烈烈的「雪糕線」推進大戲開場了。
天貓的大本營是長三角,因此最早實現雪糕自由的也是江浙滬包郵區裡的吃貨們。當時能被配送的,還只有哈根達斯等十種進口冰淇淋。為了讓這些冰淇淋平安抵達主人手中,天貓啟用了零下72℃的乾冰,和抗壓300公斤的保溫箱,還推出了融化包賠的政策,確立了冷飲配送的行業標杆。
天貓乾冰護體,到家還能冒「仙氣」▼
經過幾年的摸索,天貓逐漸有了更豐富的冷鏈配送物流經驗,並從生鮮物流系統「安鮮達」借鑑了「倉配一體化」的方案,找到了網購冰激淋的新思路,並把這個系統推薦給了更多廠商。
天貓小二此時也深度參與到了物流環節中,幫助包括「東北大板」在內的廠商選擇建倉地點、箱子規格甚至乾冰。
這讓很多原本不敢自建物流體系,也沒法在線上與消費者直接交易的廠商找到了新的賽道。也正是因為雪糕配送變成了可能,那些在線下零售不佔優勢的新創品牌也順勢崛起了。鍾薛高在天貓的成功,就是一個例子。
即使路途遙遠,打開也硬如瓦片▼
此後,和路雪、伊利、雀巢等雪糕巨頭紛紛入駐天貓,體驗天貓絲滑的冷鏈物流,把市場容量做得更大了。市場越大,耗材成本才越低。到了這一時期,雪糕的物流費用已經比此前減少了20%,廠商和吃貨都從中得到了不少實惠。
很多人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了一箱一箱網購雪糕的習慣。這種高度依賴冷鏈和冷藏的食品,居然也開始從線下大規模地走向了線上。
不得不說這就是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
同樣被改變的,還有原來內陸小城鎮的消費格局。因為自2014年啟動冷鏈計劃以來,天貓不僅在成本和時間上有了進步,在地理上也在把這條雪糕線向西推進,逐漸囊括了沿海一線城市-內陸一線城市-內陸二三線城市,甚至中西部的小城鎮,如今已經覆蓋了21個省份,300多個城市。
天貓網購「雪糕線」▼
在這條不斷躍進的「雪糕線」以東,雪糕的採購半徑,從1公裡拓展到了1000公裡。大家不用再為誰是本地的雪糕王者而爭吵了,一口雪糕下肚,不管產地是哪兒,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