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中國的茶几乎可以代表中國。但是談到近代的茶葉市場,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留意到:2019年,中國共進口了近4.4萬噸茶葉。其中,中國從印度購買了1.3萬噸茶,同比增長28%,外匯支出達3124萬美元(約2.2億元人民幣),而印度的茶樹種植歷史不到200年。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與不生產茶的國家(如英國,斯裡蘭卡和印度)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作為茶葉之鄉,為什麼中國現在需要從印度大量購買茶葉?
從識別和區分茶葉到喝茶和品嘗茶,再到茶葉貿易,再到確立茶的統治地位,中國花了一千年的時間。
之後被名叫羅伯特的英國人將中國茶樹和茶籽走私到印度的英國殖民地,並帶走了中國茶樹種植和炒茶技術,此後印度茶成為中國茶樹的有力競爭者者。
19世紀末,中國的茶葉出口下降,數量和價格均下降。大量茶商和農民破產,茶園被廢棄,整個行業陷入了全面危機。而印度在20世紀前50年中佔世界茶葉生產和出口的30%以上,曾達到50%,不生產茶的印度已成為世界茶王國。
除了提高印度茶的質量外,還使用機械化、規模化進行茶生產。在技術革命加持下,印度茶企將揉茶、切茶、焙茶、篩茶、裝茶等各環節,先後換上了機械化的外衣。
但對於當時的中國茶企,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經驗。大量中國茶葉小作坊,只能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解放前,中國茶葉手工生產仍佔茶葉產值的90%以上。如果當時中國有幾家大型茶企和品牌,而非一盤散沙,情況也許就大不一樣了。
改革開放後,中國茶葉企業特別是在產量方面已經恢復,回到了世界一流國家的行列。憑藉其龐大的國內市場,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幾乎是第二位印度的兩倍。出口量而言,中國一直穩居世界前三名,幾乎是印度的1.5倍。可以說,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外的角度來看,中國都是茶葉大國。但如果說起茶葉強國,還有不少的路要走,中國茶葉出口均價雖勝過印度一籌,但在單位產出水平上,還有不少差距。
而在此背後,是因為中國茶葉公司沒有領導型企業。即便是1993年創立,2011年登陸港股市場的中國茶葉老大天福茗茶,2019年的營業收入也只有17.97億港元,不及整個市場的1%。國內茶葉公司通常「規模雖小但並精良」。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6.7萬家茶葉公司,但產值一般在100萬左右,很少有超過100萬家。
作為對比,據媒體報導,英國茶業巨頭立頓,僅紅茶一項,2019年的銷售額就達到28億美元,高於出口總值當年中國茶葉企業的出口額為21.75億美元。
中國茶中缺少什麼?
有近7萬家茶葉公司和8000萬茶農,卻出不了一家立頓,這是不少國人的心病。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是品牌建設的差異。
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有限。特別是對西方來說,他們更喜歡喝紅茶,對中國茶葉品牌知之甚少。英國人一生中幾乎都花了1/3的時間來喝茶,除了本土品牌外,而他們只喝日本和印度茶。對於富裕國家或發達國家,他們更喜歡選擇高端品牌。中國的茶葉出口主要由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加納等亞洲和非洲國家主導,而阿聯和英國等富裕國家的茶葉進口基本上被印度,肯亞和斯裡蘭卡佔據。
這就是中國茶葉公司所缺乏的。例如,鐵觀音非常有名,但是從未聽說過哪個品牌的鐵觀音特別好。西湖龍井茶,雲南普'茶,江蘇碧螺春等茶也是如此。
說到對品牌的重視,立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立頓最早出現於1890年。「立頓百年」這四個詞一點都不誇張。成立之初就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廣告口號:從茶園直接進入茶壺的好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直到立頓被全球巨頭聯合利華收購,立頓這一品牌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縱觀各行各業的龍頭,比如可口可樂、貴州茅臺,無不是以品牌取勝,鮮有憑數量取勝。
從大到強,任重而道遠
在新時代,許多茶葉公司已經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但是這條路註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目前的角度來看,中國茶葉企業在打造高端品牌的過程中至少要解決三個緊迫的問題:
一是聲譽。首先是聲譽,然後是品牌。但是中國茶通常與中國低端製造業聯繫在一起。歐盟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對中國茶葉的進口數量很少,主要原因就是達不到其最低茶葉殘留標準,即所謂的技術貿易壁壘。
第二是政府的支持。在印度,越南和其他國家,政府設立了茶葉局,負責協調和研究茶的整個生產過程和政策。中國的個體茶企的實力往往很薄弱,更難以從宏觀上協調、研究整個茶葉行業的發展方向。
第三是宣傳力度。在西方國家,日本茶遠比中國有名,甚至有人認為茶文化和茶道起源於日本。
一葉知秋,中國茶行業的問題,如何在分配蛋糕時有更大的話語權?如何將產業鏈往上遊延伸,這都需要品牌,更需要由大到強的轉變。
喜歡可以點個讚!歡迎關注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
點擊播放 GIF 0.5M
點擊播放 GIF 0.5M
點擊播放 GIF 0.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