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司法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

2020-12-25 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凡超 劉子陽

看著手機屏幕上法律援助申請成功的提示,受援人施某某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去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施某某在浙江省武義縣務工時受傷,經鑑定為十級工傷,與公司協商多次未達成一致協議,準備年後再回武義申請法律援助。未曾想新冠疫情發生,施某某在武義縣法援中心工作人員引導下,線上辦理申請了法律援助。

工作人員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為適應疫情防控需要,武義縣法援中心開通了法律援助網上申請模塊,對所需辦理的相關審批手續在線傳遞並快遞送達,實現了法律援助「一次不用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司法公正。要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範司法行為,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關注和期待,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從反映自身訴求到尋求法律服務,身邊「點滴事」,直接影響億萬群眾對法治建設的切身感受。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司法機關牢記職責使命,堅持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公平正義,正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方式來到群眾身邊。

優化資源規範司法行為

監督管理平臺融入「四類案件」識別規則,梳理形成115個廉政風險點和41個禁止性情形,植入重大案件請示報告功能……近年來,吉林各級法院院庭長普遍感到肩負的審判監督管理職責更加明晰具體,有邊界、可操作。

這得益於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為全方位加強審判監督管理,堅持制度、平臺、機制「三維」聯動接連推出的一系列舉措。

「平臺可實現院庭長對『四類案件』、重大案件從立案到審結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監管,系統將自動生成監管報告。」吉林高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忠義介紹說,全公開、全留痕、可溯查的平臺線上操作不僅保證了院庭長控權有據、監管到位,也是對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深層保護。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強調,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事關司法公正高效權威。要抓好改革任務落地見效,真正「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大舉措,而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構建審判監督管理體系則是扭住司法責任制「牛鼻子」、規範司法行為的關鍵一招。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充分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推進審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智能化」越來越成為制約監督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手段。「人盯人,人管人」轉變為「系統提示,自動預警」,大數據編織的「制度鐵籠」確保監督依法有序合理進行。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與審判監督管理並行,大數據資源與司法辦案正在深度融合。

檢察機關研發部署運行案件流程監控系統、案件質量評查系統、案件信息綜合管理平臺,開展網上質量評查,實現了司法辦案監控由事後向事中、結果向過程的動態監督模式的轉變。截至目前,共通過統一業務應用系統辦理案件4400萬餘件。

司法部對標「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加速推進司法行政業務數據化,建設匯聚全系統近百萬路監控視頻的指揮中心應急指揮平臺,建成覆蓋近4000個司法行政單位的視頻點名系統,公證、律師、法律援助等20個系統已完成遷雲並在雲上運行,基本形成全國「一盤棋」格局,「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系統深入推進應用,司法行為進一步科學規範,資源配置持續優化,「化學反應」不斷觸發,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政務、業務運行更加順暢高效,為切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廣開渠道以公開換公信

「通過網際網路公開生效的裁判文書,更是看得見的正義、摸得著的公平。不僅幫助群眾實現與法院之間最大限度的信息對稱,還有助於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河南豫尊律師事務所律師慄頌深有感觸地說。

8月30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文書總量超過了1億篇。從2013年7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開通,到文書總量突破1億,僅僅經過了7年零2個月。

「破億」消息一出,全社會矚目。數字背後,是「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的實際舉措,是對「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的堅定決心,更是實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司法機關積極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大力推進司法公開,創新公開方式,深化公開內容,拓展公開領域,公平正義以更加直觀、立體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

檢察業務統計數據公開的常態化,是檢察機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展現業務水平所邁出的堅實一步。最高檢依託「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構建起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詢、法律文書網上公開、重要案件信息發布、辯護與代理預約申請四大平臺,法律文書公開日漸成為規定動作,目前共發布程序性信息1242萬餘條、重要案件信息89萬餘條,公開法律文書540萬餘個,收集信訪信息18萬餘條。

司法部於2015年4月制定《關於進一步深化獄務公開的意見》,在全國全面推開深化獄務公開,各地監獄創新運用信息查詢終端、電子顯示屏、手機簡訊、政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熱線等新媒體新手段,拓寬公開渠道,使服刑人員近親屬和社會公眾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及時地獲得公開信息,監獄執法公信力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藉助信息化手段,深入推進司法公開工作,全面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破除桎梏回應群眾訴求

「感謝檢察官持續關注,幫忙解決問題,我保證,一定好好把他撫養長大。」7月30日,一場通過視頻連線的跨省司法救助公開聽證會結束後,救助申請人李某俊的監護人握著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張婧婧的手激動地說。

原來,仙居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發現,李某俊因案成為孤兒,生活陷入艱難。仙居縣檢察院立即啟動司法救助程序,與申請人住所地安徽省潁上縣人民檢察院取得聯繫,進行跨省協作辦案,幫助其回歸正常生活。

這是浙江省檢察機關依託「智慧檢務」平臺進行跨省聽證的一起信訪積案,也是司法機關將司法救助與釋法說理、調和矛盾相結合,不斷提高公信力的一個縮影。

民之所盼,絲髮必興。近年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將技術與法治融合,暢通「信、訪、網、電」多元渠道,銳意創新的「紅利」正在不斷釋放——

人民法院直面群眾在辦理訴訟事項時的「痛點」和需求,不斷拓寬服務渠道,推動實現訴訟服務一站通辦、一網通辦、一號通辦、一次通辦,讓各類當事人都能在「少跑腿」中享受到高品質的訴訟服務。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僅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網上立案就超過300萬件,網上開庭近50萬場,網上調解近140萬件……一項項呼應民生需求、順應時代發展的法治建設「暖心」舉措不斷湧現。

中國法律服務網實行「大服務」模式,開通行政執法監督平臺、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英文頻道、即時諮詢、刑事案件智能諮詢等功能,辦事功能極大豐富,為民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上線以來累計訪問14億人次,法律諮詢1000萬人次,在線辦事150餘萬件,用戶滿意度持續保持95%以上……「網際網路+公共法律服務」成為司法為民的重要渠道,實體、熱線和網絡平臺日趨融合。

錨定航向,蓄力揚帆。智能化為司法工作插上騰飛的翅膀,各級司法部門將持續加強智能化建設,深化「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可靠的智能化支撐。


相關焦點

  • 推進庭審直播常態化 助力公平正義「看得見」
    庭審公開是審判工作的中心環節,庭審直播是網際網路時代司法的重要創新。一直以來,扎魯特旗人民法院堅持以庭審公開為切入點,主動加壓推進庭審直播常態化,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提升司法公信力,讓公平正義「看得見」。為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提高網際網路庭審直播率,近日,扎魯特旗人民法院採購了十套增強版新浪雲網際網路庭審直播系統,為院內部分審判庭及六處派出法庭安裝布置了該系統,實現了全院十五間審判庭網際網路庭審直播全覆蓋
  • 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麼:實現公平正義「看得見」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徐州指出,法庭上的監控鏡頭是伸進法庭的探照燈、顯微鏡,使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跨時空被定格、被放大、被細讀,這種特殊的全民圍觀場景必然使人們深惡痛絕的司法幹預、司法腐敗難以藏身,使審判人員恪守公平公正,力求審判專業精準。唯其如此,才能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 正確理解在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義
    因此,從司法規律角度解讀和實現這一目標,是人民法院必須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所在。  一、司法是捍衛公平正義的最終途徑  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應該引導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含義形成一個儘可能的共識。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對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造成幹擾。  公平正義觀念和司法最為契合。
  • 公平正義與感受到公平正義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機關提出的工作要求。「感受到公平正義」,即不僅要 「公平正義」,而且要「感受得到」。把案件判公是法官的應有之責,還要把人心判暖,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溫度,這給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聚焦:公開聽證,讓公平正義看得見
    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等對這次對聽證會的公開、公正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舉行公開聽證,增加了司法機關執法辦案的透明度,讓不起訴檢察權在陽光下運行,讓公平正義聽得見、看得見。,提升辦案質量效率,維護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辦案方式。
  • 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辦案與聽證
    而公開聽證作為一項公開、民主的制度,通過不同利益主體的參與,使檢察機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採取溝通協調、釋法說理、幫扶救助等多種方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營造社會和諧氛圍,讓公平正義以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人民群眾具有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
  • 讓公平正義看得見——人民法院司法公開向縱深拓展側記
    公平正義實實在在看得到 歲末年初,不少法官、律師的朋友圈被一份文書刷屏了!原來是幾個微信公眾號推送了摘自中國裁判文書網的一篇《駁回申訴通知書》,長達16頁的篇幅首先將它和普通的駁回申訴通知書區別開來,大量的辨法析理對申訴理由一一予以回應,哪怕是申訴人對法律和學術觀點的片面理解,同樣予以釋明澄清。
  • 【動態】讓被害人家屬有奔頭,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旅順口區檢察院舉行司法救助案件公開聽證
    為進一步擴大檢務公開,以公開促公正,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12月7日上午,旅順口區檢察院對被害人家屬高某某申請的刑事司法救助案件進行公開聽證,邀請了轄區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律師代表共三人擔任聽證員組織現場聽證。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郭長鵬作為案件的承辦人主持會議。
  • 司法的程序正義是司改的重中之重
    比如,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他指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夠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司法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的問題。
  • 本報評論員:堅持公正司法 維護公平正義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斷,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導向。
  •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一、準確理解把握社會公平正義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要求政法戰線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要求重點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
  • 「教科書式執法」視頻火爆,那是對「看得見」公平正義的呼喚!
    經得住鏡頭檢驗的執法過程公安機關是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幾乎所有工作都是執法工作、所有活動都是執法活動,依法辦事、執法公正既是公安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人民警察的基本職業操守。群眾也能在舉起手機後充當真實事件的記錄者,而不是充當一名才華橫溢的編劇,這一切的改變既是新時代的變遷,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亦是法治的進步使然。
  • 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
    只有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才能使憲法規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落到實處,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  作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公平正義。
  • 評論員文章:感受公平正義 凝聚法治力量
    本報評論員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機關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提出的明確要求和努力方向。    正如水滴會反射太陽的光輝,每一起公正審理的具體案件,司法機關乃至司法人員每一個細微的努力,都會折射出公平正義的光輝。
  • 牢固樹立和踐行公平正義的理念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公平正義。  (一)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目標  依法治國的重要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
  • 「看得見」的公平正義臨渭區人民檢察院對五起案件進行公開聽證
    通訊員 雷毛莉 屈京為維護司法公正,進一步提高檢察機關執法辦案透明度及執法公信力,近日,臨渭區人民檢察院集中對5起案件進行公開聽證。各聽證人員均認為此次聽證會程序規範、合法、公開透明,一致同意檢察院對案件的擬處理意見,並表示檢察機關在案件辦理的關鍵節點主動邀請社會各界代表進行參與和監督,體現了檢察機關辦案的透明度,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情懷。通過開展刑事案件公開審查聽證,不僅提高了案件辦理的公開、公正性,也增強了監督的透明度和社會參與度。
  • 不斷創新,司法「新面孔」譜寫公平正義新篇章
    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智慧財產權法院、網際網路法院、環境資源保護法庭、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金融法院、地方破產法庭……一張張「新面孔」的問世如同一顆顆智慧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廣袤大地,閃爍著護航公平正義的奪目光芒
  • 最高法部署「以數字正義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以數字正義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上作出新部署。回顧2020年,智慧法院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實現了「審判執行不停擺、公平正義不止步」。
  •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四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不能缺席、不應遲到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現代文明國家裡,司法就是守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在老百姓的心裡,法就是天。
  • 公正司法,不斷讓公平正義成為你我切身感受
    「十三五」時期,政法機關以嚴格公正司法捍衛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各項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完善,為億萬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讓公平正義成為你我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