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麼:實現公平正義「看得見」

2020-12-11 西部網

截至2019年2月19日,全國各級法院依託中國庭審公開網累計直播案件庭審超過249萬餘場,網站總訪問量超過145億次。僅用兩年時間,庭審直播量從7.7萬場增加到超200萬場。

這一數字背後,是近年來中國司法公開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廣度。如今,無論身處何地,只需一臺電腦、一部手機,通過網際網路就可以「旁聽」全國不同地方、不同轄區的人民法院庭審。在中國庭審公開網上,既可看到雲南省南部的景洪市人民法院庭審,也可以直接感受「最北人民法院」——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法院的法官風採。

有學者將庭審視頻直播比喻為陽光司法「塔尖上最耀眼的明珠」,認為庭審視頻直播是司法公開最典型和最生動的方式。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麼?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律師、基層法官、旁聽群眾等,聽他們說自己眼中的「庭審直播」。

「全覆蓋」彰顯司法自信

2016年7月份,中國庭審公開網上線試運行,最高法院宣布對所有公開開庭審理的案件在該網站實行網際網路直播,標誌著人民法院庭審公開工作進入新階段。同年9月份,中國庭審公開網正式開通運行,要求全國各級法院在該網站公開庭審活動。到2017年12月份,全國3520家法院實現全接入、全覆蓋目標。

你可能有所不知,中國庭審公開網庭審直播不僅突破了200萬場,而且還以每天平均1萬場以上的速度持續遞增。中國庭審公開網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政務類視頻公開網站和全國日均網絡流量最大的政務網站。全國法院已有9萬餘名員額法官在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案件庭審,年直播50場以上的法官超過1萬名。

以江蘇法院為例。近年來,江蘇法院緊盯庭審公開這一審判公開核心環節,推進庭審直播。2018年3月下旬,江蘇省高級法院發出《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全面開展庭審網絡直播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級法院「以直播為原則、不直播為例外」,實現所有案件、所有法官、所有法庭全覆蓋。近期,江蘇高院在「微法院」平臺中開發了庭審直播功能,公眾觀看江蘇法院庭審直播將更加方便。

「只有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以及離婚訴訟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監護等五類不宜擴大受眾範圍的公開審理案件,才可以不實行庭審網絡直播,這為辦案人員提供了清晰指引。」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與信息技術處處長劉坤告訴記者,江蘇法院還將庭審直播的前提條件由徵得當事人同意,轉變為需要當事人書面申請不直播並審核同意後才能不直播,清除庭審直播「外部障礙」。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李亮介紹,從中國庭審公開網境外訪問情況看,各大洲訪問量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亞洲(超過6億次)、北美洲(超過5億次)、歐洲(超過2億次)、大洋洲、南美洲、非洲。中國法院的庭審公開工作獲得了國際社會普遍關注。

「庭審直播極大地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庭審直播體現的是法庭、法官及其他相關法律共同體的底氣,凸顯了司法隊伍專業的職業形象,彰顯了司法自信,更增加了司法他信。」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徐州指出,法庭上的監控鏡頭是伸進法庭的探照燈、顯微鏡,使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跨時空被定格、被放大、被細讀,這種特殊的全民圍觀場景必然使人們深惡痛絕的司法幹預、司法腐敗難以藏身,使審判人員恪守公平公正,力求審判專業精準。唯其如此,才能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增強庭審程序「儀式感」

近年來,北京西城區法院把庭審網絡直播作為法院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庭審直播常態化。

「庭審直播有利於加強庭審程序的『儀式感』,使得法官更在意庭審效果,從而促使法官重視庭審駕馭能力的提高。」作為一名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北京西城區法院金融街法庭審判員高亢對庭審直播頗有感受,人民法院庭審直播申請審批流程簡單便捷,信息化技術探索使得庭審直播的推進沒有給一線法官帶來額外工作負擔,因此更具實效性。

高亢說,通過庭審直播,可以更好發揮人民法院對社會公眾的普法教育功能,以非常便捷和低成本的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了解法院工作的窗口。關注法院工作的群眾,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學習到有關司法程序的基本。

「審判公開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利於保障程序公正、實現實體正義及樹立司法權威,也有利於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婁秋琴律師認為,這項原則雖然一直在提倡,但在以前的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有的法院沒有專門公告場所,在公告方面也比較隨意,很難準確獲悉開庭情況;有的法院對旁聽人員的數量和身份實行限制,有時故意安排小法庭並以座位不足為由變相限制人數,有時要求登記旁聽人員身份信息,僅限家屬或者朋友,不允許新聞媒體進入,導致審判公開並不徹底,等等。

婁秋琴認為,推行庭審直播制度,通過電視、網際網路或者其他傳媒對公開開庭審理案件的庭審過程實行圖文、音頻、視頻直播、錄播,有利於真正貫徹落實審判公開制度,不給司法機關留下任何藉口和理由破壞公開審判。

「司法裁判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涉案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北京市地平線律所律師胡永平表示,法院將案件庭審面向社會直播,有利於遏制審判權的濫用,促進司法公正。庭審直播是完全公開的方式,其受眾廣泛,且網絡傳播信息具有及時性及擴散性,這些都會無形中督促法官更加注意程序的合法性,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從而最大程度上實現程序公正,進而保障裁判的實體公正。

實現公平正義「看得見」

「前不久,我在網上觀看了一件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民事案件,原被告雙方在法庭上充分表達了各自看法,並當庭提交了相關證據,主審法官充分聽取了控辯雙方意見,並對相關法律問題當庭作出了解答,隨後作出擇期宣判決定。」這是家住江西撫州市東鄉區小璜鎮珊背村村民湯滿堂對庭審直播的觀後感。

湯滿堂告訴記者,以前覺得人民法院庭審很神秘,通過「旁聽」庭審直播,讓他更加了解庭審過程,感受到法庭審判的真實氣氛。對自己來說,有效降低了法院「神秘感」,提高法律素養和法治意識。通過現實案例直觀體會法律規定和應用,對個人在社會上的言行舉止起到指引作用。

「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熱點案件可以庭審直播,推動法治中國建設。」湯滿堂說。

公正是評判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標準。「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聶樹斌案再審改判、顧雛軍案再審、甘肅白銀殺人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公開庭審,引發了廣泛關注。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孫華璞大法官審理的『原審被告人張文中詐騙、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裴顯鼎大法官審理的『顧雛軍案再審』等,將公開庭審變成了一堂糾正涉產權和企業家冤錯案件的法治課,必會在中國法律史和司法史上留下標誌性的記錄。」胡永平說,重大案件的庭審公開充分展現了人民法院直面問題、勇於擔當、實事求是、捍衛公正的堅定信念。

劉徐州認為,庭審直播破除了司法神秘主義。這一不同於司法裁判公開的司法公開形式使真實而莊嚴的庭審程序、庭審構成、庭審過程等近距離全方位地呈現於公眾面前的屏幕中。對一般公眾而言,昔日充滿神秘、只有特定人群才能接近的司法實踐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是極具獲得感的「視聽福利」。對多數公眾而言,看直播就是在上一堂生動的公開課,法律知識得以提升,法治精神得以涵化。

李亮告訴記者,在已經公開視頻直播的百萬數量級庭審中,從未出現過一起所謂「負面輿情事件」,反倒是庭審直播有助於維持法庭秩序,促進當事人之間達成調解或和解,有助於讓司法工作贏得群眾支持,幫助社會公眾了解、理解法律、培育法治思維,推動構建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社會。

近年來,各地法院有針對性地開展智慧財產權、職務犯罪、非法集資、合同糾紛、依法行政類案件等公開庭審,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收看庭審和參與司法互動的渠道。正如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去年8月份發布的《人民法院庭審公開第三方評估報告(2017)》指出,我國司法公開逐漸從傳統庭審旁聽的「現場正義」,擴大到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的「可視正義」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即視正義」。

2018年4月份,中國庭審公開網啟動《大法官開庭》欄目,通過數場直播大法官開庭案件的庭審,取得了超乎預期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據了解,《大法官開庭》首期直播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審理的迪奧爾公司商標行政糾紛案。多個直播平臺的關注人群近6000萬人次。其中,中國庭審公開網及入駐平臺觀看人數達到678萬次,最高法院微博累計關注人數超過1400萬人次。

讓司法窗口更加敞亮

「人民法院主動擁抱新媒體、利用網絡資源力推公開,讓司法窗口更加敞亮。」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蔡曦蕾認為,庭審直播作為司法公開的一種新形式,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影響性訴訟中的法官權威,還能夠向社會傳遞司法正義的價值理念,塑造理性的法治思維和觀念。

蔡曦蕾指出,司法公開與其他利益也會存在一定衝突,例如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客觀上存在公開的範圍與限度,由此蘊含著選擇性公開的風險。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公開,必須「讓公開成為原則,不公開成為例外」。長遠而言,則是在呵護公眾對司法的信心。

作為全國四級法院統一的庭審公開平臺,中國庭審公開網自開通以來,不斷優化完善平臺功能,加強直播規範化建設,以庭審視頻直播為主,進一步豐富公開形式,加大庭審公開覆蓋面,提升公開的質量和效果。

2018年1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司法公開的意見》,推動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更加成熟定型,提出31條具體舉措。其中明確,擴大庭審公開範圍,推進庭審網絡直播工作,通過對更多案件特別是有典型意義的案件實行網絡直播,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促進提升司法能力,深入開展法治教育。

同時,這份《意見》提出四項具體要求,一是進一步深化人民法院基本情況、審判執行、訴訟服務、司法改革等方面信息公開,建立完善司法公開內容動態調整制度,推進司法公開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全方位拓展司法公開範圍;二是健全司法公開形式,暢通當事人和律師獲取司法信息渠道;三是加強人民法院白皮書工作,加強人民法院政務網站建設管理,深化司法公開四大平臺建設;四是落實司法公開工作責任制,完善評估督導和示範引領機制,加強業務培訓和調查研究,健全監督體系,加強法治宣傳教育,以有力組織保障提升司法公開效果。

李亮表示,在服務、保障全國各級法院不斷加大庭審公開工作力度的同時,中國庭審公開網將更加注重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等訴訟參與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用戶體驗和獲得感。

「司法公開無異於一場程序革命,其對於法治的意義非同尋常。或許在具體行為規範上還需繼續完善,但未來的路徑無疑是清晰的,司法活動將變得史無前例地公開透明。」蔡曦蕾說。

(原題為《直播案件庭審超過200萬場,網站總訪問量超過145億次——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麼》)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麼
    有學者將庭審視頻直播比喻為陽光司法「塔尖上最耀眼的明珠」,認為庭審視頻直播是司法公開最典型和最生動的方式。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麼?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律師、基層法官、旁聽群眾等,聽他們說自己眼中的「庭審直播」。
  • 推進庭審直播常態化 助力公平正義「看得見」
    庭審公開是審判工作的中心環節,庭審直播是網際網路時代司法的重要創新。一直以來,扎魯特旗人民法院堅持以庭審公開為切入點,主動加壓推進庭審直播常態化,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提升司法公信力,讓公平正義「看得見」。為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提高網際網路庭審直播率,近日,扎魯特旗人民法院採購了十套增強版新浪雲網際網路庭審直播系統,為院內部分審判庭及六處派出法庭安裝布置了該系統,實現了全院十五間審判庭網際網路庭審直播全覆蓋
  • 智慧司法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
    工作人員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為適應疫情防控需要,武義縣法援中心開通了法律援助網上申請模塊,對所需辦理的相關審批手續在線傳遞並快遞送達,實現了法律援助「一次不用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 讓公平正義看得見——人民法院司法公開向縱深拓展側記
    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中國庭審公開網……隨著四大平臺的陸續建成運行,司法案件從立案、審判到執行,全部重要流程節點實現信息化、可視化、公開化,構建出了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 「司法公開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2月5日舉行的第二十一次全國法院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這樣說。
  • 公平正義與感受到公平正義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機關提出的工作要求。「感受到公平正義」,即不僅要 「公平正義」,而且要「感受得到」。把案件判公是法官的應有之責,還要把人心判暖,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溫度,這給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辦案與聽證
    而公開聽證作為一項公開、民主的制度,通過不同利益主體的參與,使檢察機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採取溝通協調、釋法說理、幫扶救助等多種方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營造社會和諧氛圍,讓公平正義以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人民群眾具有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
  • 正確理解在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義
    英文「正義」(justice)的另一個含義就是司法,西方現代意義上的司法誕生之初,功能就在於通過定分止爭以實現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司法追求的最高價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和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最集中的要求,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從司法的角度來統一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認識,可以說是對公平正義最接近也是最有權威的詮釋。
  • 法院庭審直播發展迅猛 中國最高法表示將妥善保護隱私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張素 孫航)12月4日是中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記者從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獲悉,中國庭審公開網公開庭審總量突破1000萬場。中國庭審公開網於2016年9月上線運行。數據顯示,全國已有3500多家法院接入該網,近30萬名法官開展過網絡庭審直播,訪問量300多億次,單場庭審最高點擊量逾9000萬次。談及上述數據,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方燕認為,這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彰顯了法院勇於自我革新、自覺接受監督的決心,回應了民眾對司法公開的期待。另一方面,庭審公開也成為普法的重要渠道。
  • 中國司法在公開中積厚行遠
    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基本建成轄區統一的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總訪問量達87.85萬次,中國裁判文書網已公布裁判文書1448萬餘份……凡此種種,都為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的正義,拓展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 公開是現代司法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民司法的重要特質
    在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對一起生態破壞公益訴訟案件一審宣判的法槌聲中,全國法院庭審直播實現了1000萬場次的突破。這一天恰逢第七個國家憲法日。人民法院以前所未有幅度的司法公開,為全面依憲治國譜寫了一部厚重的樂章,也樹立了司法公開的中國高度。
  • 民法典宣傳 | 領導幹部旁聽庭審,「零距離」感受法治的公平與正義
    民法典宣傳 | 領導幹部旁聽庭審,「零距離」感受法治的公平與正義 2020-08-24 18: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聚焦:公開聽證,讓公平正義看得見
    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等對這次對聽證會的公開、公正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舉行公開聽證,增加了司法機關執法辦案的透明度,讓不起訴檢察權在陽光下運行,讓公平正義聽得見、看得見。,提升辦案質量效率,維護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辦案方式。
  •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黨始終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重要使命,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進行了不懈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強調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 【正義之聲】讓程序正義的陽光更加溫暖
    人們既期待最高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公正的司法程序,讓聶樹斌案早日真相大白,驅散長期籠罩在案當事人家屬以及關注此案的人們心頭的陰霾,堅定人們守望公平正義的信心;也期待最高司法機關能夠以此案為契機,深化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各項改革,引領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
  • 為了公平正義,我們砥礪前行!
    繪就路線圖,拿出時間表,中國的改革與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中國司法在公開中積厚行遠
    司法公開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的飛躍,逐漸從傳統庭審旁聽的「現場正義」,報紙廣播的「轉述正義」,到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的「可視正義」      人民群眾最期待司法公開透明,中國法院正刷新司法公開歷史。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基本建成轄區統一的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總訪問量達87.85萬次,中國裁判文書網已公布裁判文書1448萬餘份……凡此種種,都為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的正義,拓展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的出現與運用,為司法公開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工具。
  • 人民法院報:讓程序正義之光消融實體正義堅冰
    人們既期待最高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公正的司法程序,讓聶樹斌案早日真相大白,驅散長期籠罩在案當事人家屬以及關注此案的人們心頭的陰霾,堅定人們守望公平正義的信心;也期待最高司法機關能夠以此案為契機,深化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各項改革,引領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
  • 兩高報告 公平正義最亮眼
    隨著司法改革舉措的逐步落地,案件的庭審越來越公開透明,偵查人員、證人、鑑定人出庭作證的越來越多,律師依法履職將越來越便利,律師的執業權利將得到越來越充分的保障,當庭宣判的案件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將顯著增強。
  • 不斷創新,司法「新面孔」譜寫公平正義新篇章
    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智慧財產權法院、網際網路法院、環境資源保護法庭、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金融法院、地方破產法庭……一張張「新面孔」的問世如同一顆顆智慧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廣袤大地,閃爍著護航公平正義的奪目光芒
  • 本報評論員:堅持公正司法 維護公平正義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斷,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