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稱阿尼嘎卓,位於天祝縣西部,距天祝縣城35公裡處,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45公裡,南北寬約10公裡,主峰白藏語稱倫布希則,意為最高的須彌山,海拔4447米。馬牙雪山因形似馬的牙齒,終年積雪而得名。 馬牙雪山山腳有綿延10餘公裡的茵茵草場,每年農曆6月13日,當地牧民都要在馬牙雪山舉行盛大的祭天池活動。天池被峭壁和懸崖緊緊擁抱,面稱約0.5平方公裡,形似月牙,池水清澈湛藍,四季如常,牧民視為聖池。
皇娘娘臺遺址舊名尹夫人臺。在甘肅武威縣城西北2.5公裡,屬「齊家文化」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厚度0.62米至2.3米,內涵豐富,曾發掘出房址9座,窯穴圍繞房屋,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3種。出土文物以陶器為最多,石器,骨角器,銅器,卜骨都有。刀,錐為紅銅,分鑄造,鍛打兩種。石器以打制為多,磨製石器也有增加。
天祝「三峽」地處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南部,深處祁連山腹地,東西橫,向63公裡,南北縱向68公裡,總面積162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5%。境內山高谷深,地貌奇特,山勢峻險,怪石嶙峋。民族風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境內海拔2040―4446米,年均氣溫0.2-0.4℃,聚居著藏、漢、回、蒙古族等多個民族。 朱岔峽、金沙峽、先明峽和石門溝組成了風景秀麗的天祝「三峽」森林公園。
武威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仿皇家宮闕建築群,始建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龐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坐北向南,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修學和祭祀孔子之地,東西兩組古建築巍然屹立,保存完好。文廟現存建築以聖廟和文昌宮保存最好。 參天,古樸靜雅,整體建築布局對稱,結構嚴謹,雕梁畫棟,簷牙高啄,碑匾林立。著名的有刻有回鶻文的高昌王世勳碑,刻有回紇文的西寧王忻都公神碑。
武威,河西走廊的東端,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要衝。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犛牛唯一產地」。悠久的歷史,孕育了武威燦爛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遺蹟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