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索取與給予,索取與給予可能是父母與孩子最早的狀態,母親從孩子一出生就給予自己甘甜的乳汁給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斷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向父母索取。
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漸的會把索取當成理所應當這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孩子不會明白感恩的意義。這個感恩的意義即來是對父母也是對社會。
我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孩子要不到錢打罵父母的文章。並且發現因為金錢與自己父母動手的例子絕對不是個案,今天我們先通過三個小故事來說說給予與索取的關係。
第一個小故事的主人公是廣州道德模範尚丙輝,他十幾年如一日的救助流浪者。在每年春節時,他都請流浪者吃上一頓飽飯,給每個人五百塊錢。後來尚丙輝做生意破產了,手頭十分拮据,但是他依然請流浪者春節每人吃一頓飯,但是只能給一百元紅包。
一個被救助了三年的老伯當時就不滿了,以前都是五百今天給一百?看不起我?於是鬧到了公安局,尚丙輝好說歹說又拿出二百塊錢,這事才算完。
第二個小故事的主人公是「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成名之後村子裡的人不論是幹什麼都希望朱之文出一份力,朱之文捐款修路、蓋學校,村民們借了朱之文很多的錢,但是從來不歸還。村民們甚至開始攀比借了多少錢,借的少了覺得朱之文偏心,有的人甚至認為朱之文應該給每個家庭的每個人配輛車。
有一位同村的老伯,兒子結婚找朱之文借二十萬給兒子結婚。朱之文手頭實在沒錢給拒絕了,老伯認為朱之文沒良心,認為二十萬對於朱之文不算什麼。
第三個小故事的主人公是英國的著名慈善家Olive Cooke,她在92歲高齡的時候跳橋自殺了。從她16歲開始一直到去世,她一直力所能及的做慈善。但是一直到她去世之後沒有人感謝過她。受捐者早就把Olive Cooke的善行當成一種義務。每個月她都會接到超過200封電子郵件和無數的電話,不是想感謝,而是要求她捐款。
直到有一天,她寄給兒子的250英鎊失竊了。她帶著絕望離開了人世,而逼死她的正是她曾經捐助過的人。
通過這三個小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人沒有感恩之心有多麼的可怕。不懂給予只懂得索取的人猶如吸血鬼一樣吸食著他人的靈魂。
一顆知道感恩的心對於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要培養知道給予是他人的一種恩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從感恩父母開始。
在孩子小的時候,對於家長來說是一塊寶,孩子需要什麼,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不傷害孩子不對孩子造成惡劣影響的。家長都會盡一切方法的去滿足孩子。在索取的過程中,孩子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又哭又鬧。這是不是像極了三個小故事中的索取者?
當然,去滿足孩子沒有錯,但是要讓他們知道,這份給予,不是他應得的。比如這麼說,孩子如果想要什麼東西。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並不是因為他的哭鬧才去給他這份東西,這份東西來源於父母的愛。
這個道理,孩子不是不明白,只是太容易「忘記」。很多家長為孩子著想了一輩子,自己過了一輩子的苦日子。其實,最好的讓孩子成長的辦法不是不斷的給予,是放手。
在孩子成年之後,儘量讓其經濟獨立與生活獨立。不要狠不下心,也不要認為這麼做孩子會責怪你。很多西方家庭都採用這樣的模式,但是依然家庭和睦。
不要讓孩子變成嗜血者,也不要讓自己的給予被那些你養大的「嗜血者」吸食掉。
本文內容來自樂道原創團。一個有深度,有責任,有想法的團隊,圖片來源網絡。編輯整理:樂道力行新媒體團隊。(如果轉載或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方將在24小時內撤銷版面,電話:0592-5857808)
樂道力行
青少年心態素質訓練領先品牌
北京、上海、廈門、石家莊多地開設訓練;
十年錘鍊,
因為專注,
所以專業!
173-5002-8975 小行老師
133-9503-1950 小力老師
我 / 們 / 時 / 刻 / 在 / 你 / 身 / 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