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環境下發出亮眼的光芒,色彩繽紛、造型多變的螢光棒成為各類婚宴、聚會用來裝點增色的必備之物。因其趣味性十足更是兒童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玩伴」。不過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一則關於螢光棒的檢測信息卻讓人對螢光棒安全性產生質疑,受檢的螢光棒竟無一合格且大部分存在易破損風險,一旦螢光棒內填充物洩漏被誤吸或觸碰,將會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
事件
受檢螢光棒無一合格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對市場上的螢光棒進行了批量抽檢,工作人員將從市場上隨機採購的30個批次的螢光棒帶回實驗室,對螢光棒的密封性、防滲漏性和有毒有害有機物含量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每個批次的螢光棒都存在安全問題。數據顯示30批次產品均存在質量安全風險,其中8個批次在模仿兒童濫用操作(如反覆彎折1-5次)時,在摺痕處有液體噴出或滲出,擠壓會有更多液體流出,存在吸入性中毒、皮膚接觸性中毒、誤食性中毒的風險;另有26批次檢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22批次檢出鄰苯二甲酸二甲酯。此外,本次監測發現,所有樣品均未標註執行標準、生產廠家名稱和地址,90%以上的樣品外包裝標識中無中文信息。
探訪
百變螢光棒小朋友喜愛
島城市場螢光棒的銷售情況如何?在走訪了即墨路、利津路上多家禮品店和婚禮用品店後,記者發現螢光棒的銷售和使用都非常廣泛。店家介紹彩色螢光棒對舞臺和宴會廳的裝飾效果在業內是很受認可的,相比傳統彩色電燈光,螢光棒具有色彩多樣、便於移動且造型多變等傳統電燈難以達到的效果,而且螢光棒的價格低廉,幾十根上百根的使用也在可以承受的價格範圍內,因此很受市民喜愛。除了用來裝飾舞臺和宴會廳外,小朋友們對這些彩色的螢光棒也是非常喜愛,「可以做個小手鐲啦、頸環啦什麼的,孩子們都很喜歡。」在利津路一家禮品店老闆一邊介紹,一邊將彎曲的螢光棒用塑料環連接,很快便做成了一個會發光的小手鐲。
觀察市場上這些在售的螢光棒,有的用圓形的紙筒包裝,紙筒上多是清一色的英文,有的甚至沒有一點中文標識,還有的則被零散地裝在黑色的塑膠袋中,包裝上沒有任何關於廠家和產品成分的介紹。
實驗
島城難尋「耐折」螢光棒
使用過螢光棒的市民都知道,剛剛買到手的螢光棒並不是一開始就光芒四射,需要用手摺幾下才會發光發亮,對於小朋友們來說更是需要多次的彎折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造型,因此螢光棒的耐折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島城市場上的這些螢光棒耐折程度如何?記者從不同商家處買回3批螢光棒進行實驗,結果發現這些螢光棒的耐折性其實並不如商家宣傳的那樣「百折不撓」。3種螢光棒沒有一根能承受超過5次的對摺,比較脆弱的螢光棒甚至剛剛折一下便出現缺口,一股綠色的螢光液瞬間噴出。
危害
螢光棒填充物含毒
青島大學化學實驗中心馬兆立教授告訴記者,螢光棒要發光離不開過氧化物、酯類化合物和螢光染料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發光的原理就是過氧化物和酯類化合物發生反應,將反應後的能量傳遞給螢光染料,再由螢光染料發出螢光。其中被質檢部門檢出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鄰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都是脂類化合物的一種,這些物質均含有毒性,如果被完好地包裹住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危害,但一旦破損後液體被誤食或碰觸,或許會對人體皮膚和臟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為避免螢光棒意外破損洩漏,質檢總局提醒首先應當避免購買「三無」螢光棒產品;二是引導兒童正確玩耍,避免啃咬、舔舐、摔打、對摺等不正確的使用方式,在玩耍過程中如果出現螢光物質同眼睛或皮膚接觸的情況應立即用流動清水反覆清洗,並儘快就醫;三是玩耍後,應督促兒童及時洗手,避免意外殘留在手上的螢光物質造成毒素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