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寶寶不舒服,怎麼辦?
立刻去醫院,還是等天亮了再去?
相信很多家長都遭遇過這種鬧心。
有些家長會選擇第二天再去,也有很多人會選擇立刻去醫院,覺得折騰點沒關係,最要緊的是讓孩子少受點罪、平平安安。尤其現在是流感高發季,萬一孩子不是普通感冒,而是得了流感,去晚了豈不耽誤病情?
可敬天下父母心!但是,半夜送醫真的是最佳選擇嗎?
半夜的兒科急診室
人多到排起長龍
晚上甚至比白天更忙
半夜衝來醫院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下半夜的兒科急診室。
這些天,浙大兒院的急診室一如既往通宵達旦,醫生們全神貫注地看病,一刻也不敢停歇,但因為就診人數太多,候診區還是排起了長龍。
候診區的座椅上擠滿了來自各地的孩子和家長,機器的叫號聲、孩子的哭鬧聲、家長的哄娃聲交織在一起。
浙大兒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陳振傑介紹說,這段時間是流感高發期,來看病的孩子特別多,經常排起長隊。原本,1名醫生晚上一個班次看八九十人已是極限,而現在普遍要看一百多人,超負荷運轉使得急診醫生的體力面臨極大考驗。但是,就算是這樣的高強度工作,還是有一部分排在後面的號子看不完,因為患兒源源不斷,人數實在太多了。為了應對目前情況,門急診近期不僅在白天和夜班都增加了醫生,還對後夜急診暫時無法完成就診的患兒進行分流,最大程度保證其優先就診權。
讓我們來換算下,醫生在一個班次上看一百多名孩子是個什麼概念?就是說,如果該班次工作時間是8小時,醫生不停歇、不喝水、不上廁所,三四分鐘就必須完成一個患兒的問診、查體、開單、化驗結果判斷、處方以及病情的解釋工作,還不包括書寫列印電子病歷的時間,這幾乎是醫生坐診工作的極限,何況是在反生理的深夜時刻。此外,就診的是孩子,經常需要安撫和反覆溝通,時間更加緊張。往往急診醫生結束工作後,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
這種膠著,一方面讓醫生壓力山大,另一方面讓孩子和家長等得焦急,覺得叫號太慢、看得太快。
原來,半夜的急診室是這樣的。
來醫院之前,你了解嗎?
患兒多醫生少
不是臨時增加坐診醫生的事兒
主要問題在急診不「急」
有人會說,既然排起長隊,那就應該增加醫生人數,醫生增加了,不就解決問題了?
這一問其實是對急診的了解還不夠深入。
先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急診
急診,意思是緊急情況下的治療。到了急診室的病人,會根據初步病情被評估分級。以我院急診預檢來說,分為五級:一級是瀕危患兒,二級是危重患兒,三級是急症患兒,四級是亞急症患兒,五級是非急症患兒。醫院會根據急診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就診及處置的優先次序。
陳振傑醫生坦言,目前,兒科夜間急診所接診患者,大部分都是五級患者,即病情最輕的一級。這些患者的情況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急」。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半夜就把孩子送來看病,心情能夠理解,但只要孩子夜間出現點情況,無論大小,都往急診送,就有點偏離了急診的本義,這也是導致急診人數過多、經常排起長龍的主要原因。但對於年輕父母而言,如何判斷孩子真正是否屬於「急症」,往往現實中有很大難度,所以平時我們的兒科急診宣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陳醫生介紹,就功能而言,急診主要是為搶救而配置的,如果本身不是危重患兒,不需要緊急施救的話,去急診就醫反而影響真正需要急診資源的危重患兒。
若是孩子病情不急
可以先在家留觀、護理
第二天一早再掛門診
浙大兒院門急診中心主任汪天林表示,孩子夜間出現發燒不一定立即送醫院。家長要留心觀察孩子精神狀態,如果精神較好、沒有其它症狀,可以先服用退熱藥控制體溫,沒有太大必要因為發熱大半夜跑來急診。一方面排隊較長、等得太久,增加交叉感染的機率。也會耽誤真正需要急診的患兒。
汪主任說,急診雖然24小時開放,但實驗室病毒檢測項目夜間並不開展,如要確診流感,也要等天亮了,檢驗科室上班了,才能檢測。所以,如果情況不是很緊急,第二天一早掛門診也來得及,檢查更方便,看病的效率也會更高。流感患者抗流感治療起病內48小時內最有效,不過超過48小時治療仍有效果
汪主任也強調,發熱患者如果精神差、拒食;伴有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或者持續高熱等還是要及時來醫院。
作者:木玉
排版:陳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