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在杭州住了許久。那些日子,總感覺心頭有某種無以名狀的情緒沒法得以抒解。於是整日整日地在柳浪聞鶯的熱風裡搖擺,在三潭印月的波光裡蕩漾,在河坊街的暮色中流連,在斷橋邊的茶館內入夢後來終於搞清楚了原因之所在。初到杭州那幾天,住在好友徐家。徐是一位古典吉他演奏家。每次見面,他都會彈奏一些古典曲子給我聽。
那幾天他總彈一首曲子,該曲子我之前從沒聽過,有著早期歐洲民謠的味道,就曲子的難度係數來說,並不是很高。可是作曲精緻而講究,感覺到裡面有著濃鬱的無奈和傷感,甚至還有深深的痛苦和絕望,然而所有這一切又是釋然與超脫的。所以,我猜想作曲者(或改編者)一定有著很深的藝術功底和很豐富的內心情感,他用一種簡潔、深邃而又不顯山露水的手法,講述一個遠去的故事。
徐彈奏的時候,似乎在隨性流淌,又在溫柔克制。我深陷其裡。離開徐家,在外遊蕩的日子,我想,一定是因為這首曲子,使得我心頭有了牽念與不舍,生起那種無法名狀的情緒。此情緒隨我搖擺、蕩漾、流連、入夢,不得安生。就這樣過了好幾天,我又回到徐家裡,請他再次彈奏這首曲子給我聽,我跟他說,這首曲子似乎有濃得化不開的眷戀和憂鬱,甚至瀰漫一絲「美麗的死亡」的氣息。
徐說我的感覺很對,於是就跟我講述了關於這首曲子的背景和故事。這首曲子的名字叫《阿美利亞的遺書》,是世界古典吉他十大名曲之一。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柳貝特(Miguel Llobet 1878-1938)根據加太羅尼亞地區的民歌改編而成的。民歌(曲子)裡的阿美利亞是個年輕美麗、簡靜善良的女孩子,她喜歡並愛上了一個英俊多情的男子。可是她已經成為寡婦的母親也被這個聰明帥氣的男人吸引,於是母女倆同時愛上一個男人的故事發生了。最後母親為了獨自佔有這個男人,滿足自己的情慾,親手毒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這個悲傷而絕望的故事,被改編成民歌后就在西班牙流傳了下來,每個人都為阿美利亞感到心傷。
柳貝特改編之後,採用了特殊的調弦法,六弦降為D音,整首曲子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哀婉、動人、藕斷絲連,訴說著一段無奈往事。曲子有愁怨卻無憎恨,可見最初的作曲者和改編者柳貝特皆是通透人性的,沒有道德評判、倫理說教。把一段過往描述得貼切、易簡,鑽石般晶瑩。人性瘋狂而神秘,誰能說得清,道得明。
所以,他們只是還原故事本身,不偏不倚,不知臧否。唯有阿美利亞年輕的心跳和呼吸如同琴弦的顫抖,依依不捨地同人世作最後的回憶和告別。得知了這首曲子的來龍去脈之後,又聽了徐演奏了幾遍,我感覺之前心頭那種無以名狀的情緒沒有了,人也平靜了許多,像是從一個長夢中清醒了過來,一切又是明亮祥寧了。只是這個旋律始終在我心頭揮散不去,仿佛她已是自己身心無法分割的一部分。音樂真是神秘,通過它,你能進入一個故事,找回一段記憶,喚回一份感情,展開一場隱秘的旅行。
悲傷的阿美利亞,也因為音樂而獲得了新生。改編者柳貝特也是一位傳奇而神秘的人物,他是著名的近代吉他之父塔雷加的學生。年輕時代就在馬德裡皇宮取得響亮的演奏名聲,後來他又滿世界地巡遊演奏,更是獲得深厚的生活情感積澱,馳名全歐洲和美洲。他的演奏和編曲,將吉他帶入新的境界,令人驚嘆不已。1938年西班牙內戰,在一次空襲中,柳貝特不幸遇難。在進入吉他世界之前,他學習畫畫,且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改編和演奏的曲子中,皆充滿了神秘而無際的畫面感。旅程結束,以此曲,填寫了一首歌《從斷橋到錢塘江》,以此懷念那段有阿美利亞相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