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堂的建造,從選址到建造經歷了好幾年。聖公會曾於一九一O年由季盟濟會長在南京馬府街賃屋開始傳道。一九一二年購置門帘橋即今太平南路一座舊屋。一九一三年拆除舊房,準備重建教堂。負責建造該堂的是該堂會長季盟濟,他從美國一位聖公信徒那裡徵募到一筆捐款,這位信徒的兒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他為了紀念他的兒子而捐了這筆款子。
聖保羅教堂按教堂形式設計,由金陵大學建築工程師齊兆昌監造。由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全部建築費用包括設備為一萬二千美元,折當時幣四萬八千銀元。於一九二三年落成,並正式命名聖保羅堂。舉行了隆重的祝聖典禮。保羅堂典雅精細,外觀屬於較為地道的哥德式建築,內在結構用中國傳統的構架取代了哥德式的。
教堂內部彩色玻璃窗、釉燒地磚、木製座椅及拱頂牆裙的紅色,教堂內巨大的管風琴,光輝與色澤同教堂內的紅色裝修融為一體,教堂外豎立著幾位非常值得紀念的雕像,而且還有一個很漂亮的小花園。
跟第一教堂不同的是,非常沉穩莊重、挺拔宏大而又神聖肅穆,很安靜,很美,喜歡這種感覺,人不多,二樓牆上有管風琴,幸運的碰到牧師正在彈奏,優雅大氣,完全聽的陶醉了。
聖保羅大教堂(St.Paul Cathedral)建於1931年,高96米。史旺斯頓街是墨爾本市最重要的南北向交通幹道,許多公共建築的設立,更增加其重要性。 聖保羅教堂全部用藍石砌成,內部的幾何對稱圖形、絕佳的配色與炫麗的玻璃彩窗越發襯託得教堂恢弘平和。
青石是這座哥德式大教堂的主要建材,內部彩色玻璃窗、釉燒地磚、木製設備,將聖保羅大教堂妝點得更加莊嚴高雅。教堂外豎立的塑象是由墨爾本雕塑家吉伯(Charles Webster Gillbert)所做,以紀念澳洲早期移民的探險家馬修福林德(Matthew Fl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