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人生活在貴州省黔南苗族自治州東南部,這裡山路綿延、交通不便,水族人種田和出行主要靠馬。水族的女性自古勤勞,她們用精美的馬尾繡裝點自己和家人的服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韋桃花將為自己的孩子做一床家傳的馬尾繡背帶,這床背帶寄託著韋桃花對子女們的期望。敬請關注本周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
「愛上一匹野馬,可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
貴州的馬,讓人聯想不到北方草原的寬廣和瀟灑。貴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這裡山路綿延,馬比牛多。馬在水族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當地農業的重要動力來源,它不僅是運輸工具,也被用來拉犁,是勞作工具。
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沒有足夠的針線,婦女就以馬尾作線。時間一長,婦女們發現麻皮布片經日曬雨淋後會慢慢腐化,而「馬尾線 卻因纖維長、拉力強、耐磨耐溼,而且不易折斷。「馬尾線」因而成為水族婦女刺繡的主要材料。
水族婦女自古勤勞,料理家務、照看孩子,忙乎一整天后,等全家人休息以後,她們開始繡馬尾繡,雖說刺繡是她們的副業,但也是她們必不可少的經濟來源。
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塘州村的集市上,水族婦女們將自己的繡品擺在自己的攤位上。這裡的趕集今仍保留著那份鄉土和古樸。
在水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背帶是可以解放雙手幹農活的重要工具。馬尾繡背帶,有著另一種特殊的意義:它是一件奢侈品、更也一件傳家寶。要繡好一床完整的馬尾繡背帶,需要好幾位繡娘合作,花費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再加上材料的珍貴,馬尾繡背帶只有在十分重要的場合才會被拿出來使用。
韋桃花出生在一個叫「板告」的村子,全村的女性大多都以繡馬尾繡為主業,正因如此,這兒又被稱為「馬尾繡之鄉」。年輕時的韋桃花憑著自己的一雙巧手和對馬尾繡的痴迷,成為了村裡有名的編織能手。
水族馬尾繡工藝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與方法。第一步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
韋桃花有5個兒子,孫子輩如今有9個了。在她30歲那年,丈夫因病去世,年輕的韋桃花開始挑起生活的重擔,靠著馬尾繡將她的孩子們一一養大。
韋桃花:「我就是那時候一個人幹活,困難一些,最小的才3歲。幹農活結束了,就在家繡馬尾繡。每個晚上就是繡到11點鐘、12點鐘。
一代代的水族孩子是在媽媽的背帶裡長大的,蝴蝶是他們的吉祥之物,水族人經常將蝴蝶的紋飾繡在背帶上,這漸漸成為了馬尾繡背帶上永恆的主題。
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韋桃花突然意識到,原本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手藝活,居然是個寶貝。而當時,村裡從事馬尾繡行當的人已經不多了。她覺得與其獨自埋頭苦繡,還不如將馬尾繡技法分享出去。2007年,韋桃花決定開始在三都縣的各個鄉鎮開設馬尾繡培訓班。2012年12月,韋桃花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她成立了水族馬尾繡生產示範基地,開始召集水族的婦女們一起學習、一起生產馬尾繡產品。
至今,韋桃花開展了30多期的馬尾繡技術培訓,培訓繡娘2000餘人,提供就業崗位近1000個,帶動農村婦女、傳承人、手工藝人、殘疾人、貧困戶等10000餘人從事馬尾繡生產製作,每人年均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
水族人對自己孩子寄託了許多的希望,因此,背帶上會有很多特殊的裝飾。每一條背帶上,都要訂上很多黃豆大小的「銅錢」。水族人相信,銅可以闢邪,她們希望孩子用上這樣的背帶可以健康成長。馬尾線穿過「銅錢」的小孔、反覆纏繞幾圈,緊緊一拉,「銅錢」就固定到了背帶上。原本質樸的馬尾繡一下子變得華麗起來。
如今,韋桃花的第9個孫兒即將出世,韋桃花打算為他增添一床新的馬尾繡背帶。韋桃花和她的兒媳對這位即將到來的孩子充滿著願景,每一針、每一線,都在傾注了她們的寄願。
敬請關注深圳衛視本周日11:10《溫暖在身邊》,壹深圳同步網絡熱播,水族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為我們講述一床馬尾繡背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