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貨可以說是快消界的一大頑疾。由於經銷商與廠家的利益不一致,各方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往往會做出令對方難以接受的行為。在銷售過程中,往往會遇見經銷商竄貨「摁下葫蘆瓢起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現象,對竄貨行為的預防和治理不力,將會嚴重影響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而對於竄貨行為,每個經銷商都深惡痛絕,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問題。每個廠家都經常的喊:嚴查竄貨!發現重罰等等重力度的話語,然而竄貨每年都在說,竄貨每年都在發生!
塗改生產日期,被罰27萬
近日,某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對太平街道一商行的品牌啤酒進行檢查,發現其中1300箱啤酒標籤上生產日期後兩位有被塗抹過的跡象。執法人員暫扣了啤酒,同時對該批啤酒進行了抽檢。
檢測報告顯示,該產品的理化指標均符合食品安全相關標準。但是最終,該商家還是被罰了27萬元。經查,該商家主要是為了逃避生產廠家對其「竄貨」行為的監管,便對啤酒標籤標示的生產日期後兩位進行塗改。
因為標籤上生產日期後兩位代表著銷售區域,為了逃避生產廠家對「竄貨」行為的監管,就對生產日期噴碼進行了塗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之規定,預包裝食品的標籤應當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11)的規定,即「預包裝食品應清晰標示預包裝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日期」。最終,市市場監管局對當事人作出了罰款27萬元的行政處罰。
啥叫「竄貨」?
舉個例子,由於地域差距,不同銷售區域的商品價格往往存在差距。
比如某品牌啤酒生產廠家給A區域經銷商的出廠價是100元/箱,而為了打開市場佔有率較低的B區域市場,廠家給B區域經銷商的出廠價就定為70元/箱。這當中存在的差價就使得不同銷售區域的經銷商進行「串貨」套利。
一些廠家往往對不同經銷商劃分不同的銷售區域,為了加強產品銷售市場管理,商品標籤中生產日期噴碼的最後兩位數字對應不同銷售區域,嚴禁不同銷售區域互相「竄貨」,一旦廠家發現,就會對經銷商採取制裁措施。
「竄貨」行為是企業內部管理問題,如果沒有違法違規行為,沒有產品質量問題和侵犯消費者權益問題,一般應通過企業完善營銷措施和加強合同管理來加以規範。但是該經銷商塗改生產日期的行為卻嚴重違法了。
為何竄貨的都是大品牌?
縱觀近兩年的竄貨行為,大多發生在大品牌之中,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這個也不難解釋,不是大品牌的話產品本身都賣不了多少,廠家找個客戶都難,當然廠家也沒什麼任務,經銷商一般加價高,沒有利潤,沒人給他玩!
但是品牌一旦具備一定的知名度後,廠家也就牛起來了,給你上人、給你費用等等,但必須完成銷售任務。經銷商每年都能輕鬆完成任務的,基本上也不會竄貨。
但凡串貨的都是因為完不成任務!不是經銷商完不成任務,就是區域經理完不成任務。
經銷商完不成任務,怎麼辦?基本上會平價或稍加一點利潤竄貨,完成廠家任務,掙到自己該掙得那份錢拉倒。
大部分經銷商能完成任務,個別經銷商完不成任務,導致區域經理完不成總任務怎麼辦?給關係好的經銷商私下申請費用,讓經銷商往薄弱市場竄貨。這種情況比較厲害,因為經銷商是幫忙!竄貨沒有利潤肯定不幹,更何況明年的任務肯定抬高!多半是廠家經理都是忽悠帶包票的:明年任務不給漲,咱們哥們得互相幫助啊!這種竄貨價格比較低,甚至會低於廠價。
尤其是近兩年,大品牌產品的竄貨行為越來越多,甚至有些經營的品牌所有的經銷商都在竄貨,亂成一鍋粥,這是怎麼回事呢?
國內的好多企業在制定經銷商銷售任務時,都是能多定不少定,好像每個經銷商都有無窮潛力!不增長個20%以上,都不好意思給老闆交代!為什麼我說這兩年經銷商竄貨嚴重了呢?原因是:銷售任務制定習慣,這麼多年每年都遞增這麼多!趕上這兩年經濟放緩,銷售增長沒有預計那麼快!經銷商不竄貨完不成任務,區域經理逼著你也得完,大家都沒有別的辦法,尤其是國內品牌,又不精耕市場,一味的給經銷商施加壓力,不竄貨怎麼辦?最後造成你竄我、我竄你,誰也別說誰!
竄貨真正的元兇是誰?
所有的竄貨,廠家都歸罪於經銷商!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罪過都一味的劃到經銷商的頭上,試想,如果經銷商都能順利的完成廠家的任務,順利的掙到利潤,順利的核銷費用,那個經銷商會去竄貨!竄貨意味著放棄利潤!竄貨意味著抬高明年的銷售任務!竄貨意味著得罪行業好友!竄貨意味著正在放棄你這個品牌的路上!沒有利潤,什麼品牌經銷商也不給你玩!行業怪圈:為什麼有些經銷商總是竄貨?因為他去年是通過竄貨完成任務的,今年不竄貨,怎麼完成任務?怎麼活?
所以這裡到處都有廠家的身影,經銷商的不是製造竄貨的元兇!廠家和廠家的銷售團隊也有責任。
是時候為經銷商說句公道話了!
不止是竄貨,這幾年經銷商被迫轉型、放棄品牌代理、倒戈競爭對手的現象越來越多。
是經銷商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利益賺快錢?還是經銷商目光短淺,沒有長遠發展眼光?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出現上述現象,多半是被廠家逼得!
做的好好的品牌,好好的市場,廠家業務突然告訴你,明年的任務提了,價格漲了,政策變了。未經任何商量,制定出無法完成的任務,完全不合理的政策。經銷商剛要辯解,廠家說你不做我就找其他家,堵得你啞口無言。廠家認為品牌大了,市場穩定了,總能選到更合適的經銷商。
被換掉的經銷商憤怒之後,猛然驚醒,原來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市場,是給別人做了嫁衣,給別人養了孩子。換一個經銷商,市場還在持續,而自己再也沒了機會。經銷商被逼無奈,不得不換品牌,不得不和競品合作。有實力的經銷商自己做品牌,更有經銷商放棄快消品,轉行做其他生意......
都說經銷商是牆頭草,事實上經銷商的搖擺完全取決於廠家的管理,完全是被逼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