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6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書展過去已有半月,書山人海的情景尚未遠去,全民閱讀的號召言猶在耳。而彼時你從書展買回的圖書,是已經在翻閱細品,還是乾脆束之高閣?記者為此尋訪了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陳子善及多位書展上的購書人,了解他們在書展之後的閱讀情況。
購書熱讀書冷 去年買的書「一本沒動」
今年書展開幕前,主辦方在微博上發起了分享往年書展回憶的活動,一位微博名為「嘎嘎大王」的網友留言自嘲道:「我的難忘記憶是:去年書展買的書,到今天還沒看。」此外還有多名網友也表達了類似情況,甚至「去年買的書80%塑封都還在,今年又買回一大堆」。還有網友在某讀書論壇上發帖稱,近幾年從書展買回的書已經在家中堆成了一面「書牆」,而其中多數都嶄新如初,成了用來裝點門面的「擺件」。
八月下旬,愛書人凌雲在逛完書展後,曬出了今年所購書目的清單,這條長長的清單上共有29套叢書,有《佛陀說》、《張猛龍碑》、《風雨張居正》、《詩裡特別有禪》、《啟功論藝》等,書價總計974元。但據他說起來,這些書買的過程卻是有些「情不自禁」:「去年書展買得太多了,今年本不打算買多少,但一進場子立馬有感覺了,於是就一發不可收拾。」
毫無疑問,書展的火熱氛圍激發了讀者們的購書熱情,書展期間,曾有一名書友告訴記者,就連他一位平時只愛宅在家裡打遊戲的朋友都破天荒的來逛書展並買了兩本小說加一套四冊的叢書。然而,當每個人脫離了群體性的閱讀盛況,回到各自的日常領域時,那份讀書的心思便往往日漸淡薄。這似乎是許多普通讀者逛完書展後的共同經歷。
下班回家只想發呆 壓力令閱讀「缺氧」?
在記者此番詢問的十一位讀者中,有外企就職的白領、日夜顛倒苦思創意的廣告人等多位年輕的職場人士,他們大多都曾有著長期保持的閱讀習慣,而隨著外部壓力的增加,越來越無暇顧及讀書。這類讀者多表示,上個月從書展上買回的書已經在讀了,只是每天讀書的時間很難固定,因而進度比較慢,其中不乏有人自嘆現在讀書的熱情大不如前。問起原因,工作太累、沒時間成了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
自稱是八零後「偽資深讀者」的費筆稱得上是書迷一個,他從小便熱衷於行走上海的大大小小的舊書市、書店、圖書館,自有了上海書展以來,更是每年必去,至今他從各處搜羅來的書籍約有四五百冊。這次書展,費筆稱因為之前囤了太多沒讀的書,所以自己今年是「去的最早,買的最少」。開幕的第一天,他便淘回《薩義德訪談錄》、王元化的《文心雕龍評註》、科幻小說《再見,謝謝你們的魚》等四本。目前為止,比較易讀的科幻小說已經讀完,剩餘的哲學和文史類書目則留待「慢慢啃」。然而,在工作的壓力下,費筆說雖然愛書之情不減,讀書的進度卻明顯慢了下來。他形容自己的狀態:「每天上完班後,只想發呆」。
而在另一位媽媽級讀者周女士家中,茶几、餐桌、沙發、床頭等「一切隨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見到散放的圖書,有養生食譜,也有最新譯本的外國小說《群山回唱》,但更多的是孩子的課外讀物。她說這樣放置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不管坐在哪兒都隨手能拿起一本看看。周女士告訴記者,從09年開始,每年的書展她都和丈夫一起帶著女兒去,起初只是讓年幼的女兒多感受一下讀書的氛圍,而最近兩年買回的書中,反倒是女兒的童書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她笑稱因為工作忙,自己一年讀的書可能都不如女兒一個月讀的多。
「真的忙到沒時間讀書嗎?」有讀者質疑這一說辭,並引了一段胡適的話進行反駁:「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諸位,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又得費你一點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