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9日電 題:上海:一塊小屏幕,如何管好萬餘玻璃幕牆建築?
新華社記者周琳
最近,上汽大廈物業經理楊帆覺得工作負擔輕鬆了一些。
今年8月,他負責的大樓納入了智能監控平臺。在颱風「利奇馬」之前,楊帆提前收到了智能系統發來的預警信息,提示這棟大樓因為老化問題可能存在的玻璃幕牆隱患。
楊帆第一時間通知了智能化檢測的第三方,無人機立即巡檢,為大樓玻璃幕牆出具了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很快隱患被消除了。
玻璃幕牆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不定時炸彈」,其安全監管一直是難點。上海已經是世界玻璃幕牆建築數量最多的大都市之一,有1.2萬多棟帶有玻璃幕牆的建築,監控是重中之重。
如今,藉由打通數據、智能監控等手段,在上海市城市網格化管理綜合指揮中心,一塊小屏幕,對玻璃幕牆形成了閉環管理。作為玻璃幕牆智能監管團隊的負責人,田學勤介紹,團隊將3年多的7萬條數據、近1萬個幕牆安全案例用於深度學習,研發出人工智慧輔助安全管控體系的智能算法,將業主基礎檔案、動態管理行為、周邊氣候數據等因素歸類為30個風險因子。
通過後臺演算數據,機器可以及時、自動提示存在潛在隱患的樓宇,推送需要現場核查的預警信息。同時,運用懸掛搭載智能算法的高清攝像頭和紅外探頭的無人機、加裝微距攝像頭清洗機器人等具備自動識別能力的創新產品,確認隱患。
12月4日,記者在管理系統中看到,機器推送了490棟疑似隱患建築,經智能檢測後有277棟確認隱患,經過人為處置,上報完成188棟。機器再次進行智能覆核,結案158棟,形成了「機器管人」的閉環。如今,上海已有7000多棟幕牆建築入網監管,爭取年底實現全覆蓋。
對玻璃幕牆的智能管理閉環,只是上海「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管理系統中的一個應用。這塊小屏幕背後連接的「數字上海」,融合了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城市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探索「一網管全城」。
在這一系統中記者看到,基於「中央地圖」形成實時更新的「數字孿生城市」,為全局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數據中臺,為上海邁向下一代數字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井蓋、路燈、消防栓等1495萬個城市部件,26816公裡的地下管網,5529個各種工地和深基坑,14020個小區,7000多城管人員隊伍和車輛,都在這一系統中被連接「在線」。
與其他智能管理系統最不一樣的是,城市管理中每個地址的「地理信息」,如同每個自然人的身份證號碼,成為唯一編碼,疊加了十餘個委辦局安全、運行等200多個系統數據,形成上海城市運行的一張「活地圖」。
「就好比我們給城市管理建立了一個底層的作業系統,基於這個『地基』,所有的委辦局都可以交叉分析數據,根據自己的職能,創新出更多的應用來。」上海市住建委城管處副處長王明強說,每一塊地址位置,都可以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形成虛擬的「數字管理單元」,全局保障。
例如,當市場監管局的小餐飲數據和上海用氣單位的配送數據一比較,哪個小餐飲使用了「黑氣」一目了然;將網格案件和社區幹部的位置進行比對,哪裡容易產生糾紛,需要人員的重新調配,也非常清晰。
這一管理系統的關鍵要素在於「共享開放」。據介紹,未來系統將繼續打造城市運行管理領域智能化應用的開放性平臺,讓高層級的專業資料庫向更多生產系統、基層應用單位開放,真正實現智能化加持的精細「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