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發 上海科學家林鴻宣、賈偉平等獲獎

2020-12-16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王寶龍 記者 左妍)作為全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之一的獎項,「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日前舉行。首次在本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亮相的「國際合作獎」,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林鴻宣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組長,獲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賈偉平獲第十二屆談家楨臨床醫學獎。

林鴻宣院士率先對我國水稻重要複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在該研究領域做出了系統性和原創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樹立了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對推動作物遺傳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賈偉平教授在糖尿病早期預警和診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了國人糖尿病的遺傳特徵,開發出遺傳預警模型和基因晶片;創建及修訂了適合於國人診斷糖尿病和腹型肥胖的中國標準。在發展了糖尿病治療、監測和防控新技術上,首次構建降糖藥物療效的遺傳預測模型,指導個體化用藥;創新發展持續葡萄糖監測技術,拓展了臨床應用;創立醫院-社區一體化糖尿病防控新模式,提升了基層糖尿病診療水平。

談家楨是世界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作為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並創建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中國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中國第一個生命科學院。該獎項走過12年,共有24位科學家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成就獎」,112位青年學者獲得「創新獎」,全國眾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已成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中一支不可忽缺的力量,先後有12位獲獎者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入選,並將作為上海地區候選人參加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選。  自2001年回國工作以來,林鴻宣以科學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率領研究團隊致力於水稻分子遺傳學研究,親自帶領助手、研究生到上海松江農場和海南基地進行試驗。經過近二十年的研究,他在水稻重要複雜性狀方面做出系統性和原創性工作,分離克隆多個水稻基因或QTL並闡明性狀分子調控機制,為作物改良提供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基因。
  • 林鴻宣
    自2001年回國工作以來,他以科學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夜以繼日地帶領研究團隊致力於水稻分子遺傳學研究,親自帶領助手、研究生到條件艱苦的上海松江農場和海南基地進行試驗,頂著烈日酷暑
  • 清華校友吳蓓麗、常超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清華校友吳蓓麗、常超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及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舉行。共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 今天,「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薛其坤等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他表示,希望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和「復旦—中植科學獎」進一步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最新成果的交流,助力國家戰略發展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同時對帶動全球科學技術研究作出積極貢獻。」的獲獎科學家表示衷心祝賀。」評審委員會主席、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通過視頻遠程宣讀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致頒獎辭。
  • 今天,「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薛其坤等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他表示,希望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和「復旦—中植科學獎」進一步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最新成果的交流,助力國家戰略發展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同時對帶動全球科學技術研究作出積極貢獻。「復旦—中植科學獎」的獲獎科學家表示衷心祝賀。
  • 【重磅】2017年度何梁何利獎頒發 生命科學與醫藥領域11人獲獎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作為大會嘉賓出席會議,並與相關部門領導以及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代表、信託委員會、投資委員會代表一起為獲獎科學家頒獎。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做工作報告。   2017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4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6位。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病原菌專家邵峰獲生命科學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邵峰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邵峰,1972年1月出生於江蘇淮安,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
  • 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拓撲領域科學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今天上午,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200餘位頂尖科學家和青年創新人才通過線上、線下出席。
  • 88歲生日後獲得未來生命科學獎 袁隆平一生貢獻對人類有多大影響
    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今日公布,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各獎項委員會主席與獲獎者現場連線。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海南籍科學家林鴻宣當選中科院院士
    本報海口12月5日訊 (記者單憬崗)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於昨天揭曉,海南文昌籍植物生物學家林鴻宣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 【新華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揭曉
    兩個獎項均突出強調做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記者了解到,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依託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評審,分別設置6個獎項,包括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
  • 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拓撲領域科學家
    今天,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 蘭大故事|校友馮小明:陳嘉庚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獲得者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
  • 2019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獲獎名單出爐:上海中學學子獲金獎和優勝獎
    丘成桐中學科學獎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經濟金融建模六個領域分別設置金、銀、銅獎和優勝獎,以及跨學科綜合最高獎——科學金獎。經過近兩天封閉式的面試和答辯,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的90支參賽團隊決出61項大獎。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2020年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為薛其坤頒獎。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
    來自英國、美國和中國的三位量子、拓撲領域科學家,獲得了2020年度「復旦—中植科學獎」。三位獲獎者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
  • 2019菠蘿科學獎在溫州頒出!「腦洞」研究只為好奇心而生
    10月26日,2019年菠蘿科學獎頒獎禮在溫州舉行,10個國內外「有意思的」的科研成果獲獎。據介紹,菠蘿科學獎被稱為「中國版搞笑諾貝爾」,褒獎有趣的科學研究,以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情,讓創新精神走近大眾。菠蘿科學獎由中國科協、浙江省科技館、果殼網等創立於2012年的科學獎,評委陣容也極其強大,由42位院士、科學家及諾貝爾獎得主組成,這次是首次離開杭州舉行。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30日下午,大會正式公布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儀式,今年共有六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六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
  • 「手工耿」獲獎!2020菠蘿科學獎在溫州頒出
    長鬍子的男人扛揍、用尿液混凝土建設月球基地、人類的六大噁心因素、拆散情侶的衛生學方法……昨天,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之一的「2020年菠蘿科學獎頒獎典禮」在溫州舉行,10個國內外「有意思的」的科研成果獲獎。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記者:蔡文清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