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為薛其坤頒獎。
頒獎儀式
薛其坤的獲獎理由是他及領銜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甚至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與薛其坤同時獲得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的還有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宣讀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致頒獎辭。
薛其坤致辭
薛其坤在致辭中對復旦大學、中植企業集團、復旦-中植科學獎評選委員會表示感謝。他表示,這個榮譽不僅僅屬於他個人,也屬於他背後的團隊。他也感謝導師在成長之路上的指引及相關合作專家和單位。他回顧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過程,並結合個人成長、科研經歷分享了體會。他認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非常關鍵。國家的大力支持是堅強的後盾,「如果沒有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我們再聰明,再怎麼奮鬥,都沒有展示我們才能的地方。」
新聞背景:
「復旦科技創新論壇」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中植企業集團贊助。「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獎項每三年在這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頒發。
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物理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的第二次。2017年9月,「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授予物理學領域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Thorne)、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三位獲獎人於同年10月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這兩位科學家因「對腫瘤負性免疫調節的抑制治療方法」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