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8日訊 昨日,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第三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行。2017「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三位科學家。他們同時也是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頒獎典禮上,三位獲獎者發表了聯合報告「LIGO與引力波的發現」。全球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克勞斯·馮·克裡青 (Klaus von. Klitzing),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潘建偉等世界一流科學家齊聚一堂,論道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和創新趨勢。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中植企業集團董事長王偉等出席論壇活動並致辭。「復旦-中植科學獎」評獎委員會主席丁肇中宣讀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名單,克勞斯·馮·克裡青 、許寧生、王偉等向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和獎盃。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4月合作設立,獎項設立的初衷是獎勵在原創性、基礎性和突破性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科研成果能顯著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並能代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最前沿水平的科學家。獎項旨在通過搭建科技創新的國際研討、交流和分享平臺,集聚全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提升中國科技競爭力,為世界頂級科技獎項儲備人才。「復旦-中植科學獎」每三年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評獎。獎項的評選堅持「優中選優、寧缺毋濫」原則,獎項候選人須為在世的相關領域科學家,不限國籍。「復旦-中植科學獎」獎金為300萬元人民幣,來源於中植企業集團的專項捐贈基金。對在同一研究方向做出同等重大貢獻的學者,可共同分享該獎項和獎金。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評選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將獎項授予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中植集團相關人士表示,作為一家金融投資企業,中植集團在2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將助力實體產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作為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始終堅持引領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潮流的投資理念。目前,集團已經在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環保技術等多個創新領域進行了產業布局,海外團隊已經與劍橋大學的石墨烯研究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艾森伯格教授的環保項目團隊、史丹福大學朱棣文和崔屹的納米材料實驗室等頂尖科技創新引領者深入探討產業化應用途徑。
近年來,中植集團發揮金融優勢,不斷加深與全國知名高校的合作,促進產融學研有機結合。集團瞄準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前沿科學領域,先後捐助、協助成立了北京大學國家金融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研究院、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明倫獎學金、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復旦-中植科學獎、南開大學新材料研究院,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藝術史專項基金」,積極支持國家在涉外法律、網絡空間安全、大數據、新材料、現代農業、藝術史等前沿學科的創新人才培養。
未來五年,圍繞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和國家供給側改革方向,中植集團確立了重點投資的八大潛力產業,包括醫藥健康、新能源、人工智慧、現代農業、水務及循環經濟、新材料、教育、在線支付等,同時瞄準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資源五大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精耕細作。中植集團相關人士介紹「我們希望能夠建立起暢通的橋梁,依託中植集團在資本市場的優勢,將世界頂尖的科技創新成果與中國活躍的資本市場連結,實現產業化轉換,為中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