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充滿文藝氣息的句子在各個平臺開始迅速躥紅。於是,有人開始羨慕悠閒的田園生活、有人辭職理由上寫著「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山居六年,曾在多家知名企業擔任過高管、亦曾多次創業的半山,在《生活無法逃避,但你可以選擇》中告訴讀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種心境,不同的人面對峨眉山的同一棵樹都能生出不同的心境,唯有回歸本心,活在當下,才能看到內心深處的詩與遠方。
01接納自我
半山的文字很隨性,看似漫不經心的記載,卻又有根主線緊緊牽引住主題。《生活無法逃避,但你可以選擇》既有山居感悟,也有生活記錄,乍看之下不相關的小篇章,卻緊緊圍繞著生活可以選擇,接納自我這一主題展開。
所謂的接納自我,半山的看法和他人有所不同。他認為的接納自我是在年輕時儘可能多方面的體驗人生,家長不要用「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一套去限制孩子的嘗試。頗有一種「吃過虧」的孩子才能在慢慢成長中更好接納不完美自己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著不足,有的人能夠坦然面對,有的人卻又覺得無法直視,因而半山所認同的接納自我就變得尤為重要。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更加聰明,也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神經元得到多元化刺激能更好的發育,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試錯大概也是同樣的道理,體驗過更多的可能,獲得多元化的認知,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與自己的不足。
02獨立思考
我們所處於的每一段人際關係,實質是幫助我們認清自己。而這又會指向兩個不同的方向:認清自身的人,努力改進,朝著目標前行;未認清自身的人,陷於埋怨他人的困境中不自知。想要認清並接納自身的狀態,半山提示我們要做到獨立思考。
聖人和智者,就是對自己的生命,形成了超乎常人的、更高級、更智慧和更神聖的理解和看法。
受到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聖人和智者並不常有,但從半山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聖人和智者看問題是跳出原有的框架進行思考,從而擺脫局限性。
人生的每個階段會引發不同的思考與領悟,於我自己而言,成為媽媽真正促使我獨立思考。育兒知識的吸收與親子相處中出現的問題,慢慢促使我去思考育兒理念背後的原理,進而摸索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這些微不足道的經驗也讓我知道,發現問題是需要我們獨立思考,不僅僅從自身出發,更要跳出局限自己的框架,嘗試多維度的思考。
03回歸當下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享受內心的寧靜,這就是糟蹋生活嗎?當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每年賺得上萬英鎊,娶個漂亮妻子,這就是成功嗎?我認為,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要對社會盡到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猶太人亞拉伯罕的經歷讓毛姆在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中寫下對成功發出的感慨。如同忙與閒只是一種生活形式,沒有好壞之分一樣。所謂的忙與閒,只是給他人的一種感覺或狀態,只要你是忙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閒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都可以歸為一種享受。
憧憬著詩和遠方,我們更加容易心浮氣躁或看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半山對此建議我們以詩和遠方的心境,回歸到當下的生活。我們憧憬詩和遠方在於喜歡或羨慕那種狀態,但當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才華與精力都能不請自來」,這樣的狀態也促使我們更好地享受當下生活,找到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生活無法逃避,但你可以選擇》整本書讀下來非常輕鬆,字裡行間透著平靜的感覺,但當你放下書仔細回味,卻會發現那些篇幅短小的章節可以促動你內心的某處柔軟,引領你思考人生。